余雪妹
在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實施細則《學考辦法》)和《選考辦法》于2014年11月正式發布.為了滿足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需要,我校物理組對物理課程進行了建設并予以實施,以學科特色彰顯學校特色,進一步促進物理學科內涵的提升,給學生和教師構建一個健康、科學、和諧的個人成長空間.
1物理學科課程建設規劃
1.1物理課程理念與目標
(1)學科定位
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將繼續學習基本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與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為形成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
為此,我校把物理學科定位為“以物理實驗為基礎,以物理知識為載體,以物理思維為主線,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見物思理,學以致用的科學素養”為目標的一門學科.
(2)課程理念
①設計多樣性、有特色的物理課程,為學生提供必備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學以致用.
②建立趣味性、選擇性的物理課程,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和個性發展需求,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③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物理實驗探究、物理調查和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力.
④注重課程評價的多元性和有效性,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倡導激勵性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3)課程目標
物理學科課程構建的總體目標,立足于學校實際,圍繞學校特色,以“有用有趣的物理”為核心,努力開發“實驗探究”、“科學探索”、“實用數字”等有特色的物理課程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見物思理,學以致用”的物理學科綜合素養.
1.2物理課程結構與規劃
(1)課程結構
在學校的“植根式發展”課程頂層設計框架下,我校物理組根據自身的教學傳統和學科的特點,以國家必修課程為基礎,開發建設發展課程,打造特色課程,努力開發“實驗探究” 、“科學探索”、“實用數字”三大特色課程群,建立相應的課程結構(如圖1),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2)課程群規劃
在浙江省學考課程和高考選考課程的基礎上,我校開發并實施了發展課程群和特色課程群(表1),彰顯浙江省特色示范學校的特色.
1.3物理課程設置及安排
(1)學考、選考課程規劃
根據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根據擬報考學校專業要求,從7個學考科目中,選擇3科作為[LL]選考科目,每科至多參加2次考試,考試時間是10月或4月,2015年10月開始實施.因此,我校對2014級高一學生(12個班級,480人)進行了選課意向問卷調查,對選課情況有一個了解.經統計,高一學生有215人只參加物理學考,有265人要參加物理選考,參加物理選考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5.2 %.2015年3月,我校根據大學專業對課程的要求和本校的行政班級數,安排了8種選課方案讓學生選擇,進行分班教學.其中有物理選考的的班級有:物理/化學/生物3個班,物理/化學/政治 1個班,物理/化學/地理1個班,物理/生物/地理1個班.

2物理課程實施與評價建議
2.1必修課程校本化實施
(1)編寫學習導引,落實必修作業校本化
2012年暑假開始,我校物理組集中全組教師共同編寫學習導引,編齊必修、選修學習導引和高三一輪復習導引.學習導引設計了“學習目標”、“知識梳理”、“典例解析”、“理解鞏固”、“能力提升”和“選做題目”六個板塊.2014學年開始,根據浙江省規范化辦學要求,每門學科只能選擇一套配套練習,物理組又將原來的學習導引和浙江省物理作業本進行整合優化,重新編寫了一套新的學習導引.
(2)開展校本教研,促進必修課程校本化
我校物理組通過校本教研制度化、常態化、主題化、多樣化、課題化,以促進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達成,同時促進必修課程校本化.
第一,調整知識的順序.認真分析教材內容, 了解學生實際狀況, 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做適當的調整與整合.如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節中的《豎直上拋運動》移至第二章第六節之后,這樣更有利于知識的連貫和聯系.又如選修3-1與選修3-2第一章內容均為電磁學主要知識,放在一學期內完成,這樣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第二,拓展知識的深度.挖掘教材, 圍繞某一重點知識點進行拓展,如位移-時間圖象、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受力分析、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等,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準備,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拓展實驗的空間.將教材中的部分實驗進行整合和拓展.如,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節和第二章第一節實驗放在一起,連續開3節學生實驗課,增加學生的實驗操作效果;又如,教學中增加“借助傳感器測速度”、“測量反應時間”、“用傳感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在電梯里感受超重與失重”等實驗,增強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3)利用問題導學,打造物理教學特色化
根據我校“一組一特色”的要求,物理組開展了“五環節問題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五環節問題導學”,是指通過“發現問題→問題歸類→解決問題→問題結果→問題拓展”的一種教學,以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實施的兩種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①新課教學模式
②習題課教學模式
通過“五環節問題導學”新課教學模式和習題課教學模式,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目標層次化,引領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促進物理有效教學.
2.2選修課程校本化開發
(1)以興趣為基點,注重課程資源的生活化
構建充滿生活化的校本課程,是調動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有效途徑.本著“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將知識融入生活,體現物理知識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如《生活中的物理》、《橋梁的研究》、《自行車中的力學研究》等課程,將理論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以活動為中心,注重課程資源的實踐性
選修課程重視活動化教學方式,倡導“學中做”和“做中學”,學以致用.如開設《物理趣味實驗》、《電子產品設計制作》、《家電維修基礎》、《電子焊接》、《創新實驗學與做》、《機械制圖》等課程,將知識與活動實踐緊密地結合,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認識上的升華.
(3)以科技為紐帶,注重課程資源的實用性
引領學生關注社會和現代科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HJ1.45mm]踐能力.如開設《無線電通信技術》、《物理與現代科技》、《新能源發電技術與設計》等課程,引領學生學以致用,體會物理對生活、社會的影響和作用.
2.3必修和選修課程評價
(1)必修課程的評價建議
學分認定的評價指標,由模塊修習過程和模塊考試成績兩項構成.
學生參加學校開設的模塊修習過程,包括作業與學習成果、交流合作與學生互評、學習態度與課堂評價三個方面,各占10%,共占30%.每項分A、B、C、D四等,等級由任課老師考核提供.
學生的模塊考試成績,占70%.模塊考試分階段測試和終結測試,由學校組織,測試成績各占20%和50%.
學分認定標準:考核成績滿分為100分,成績達到60分視為合格,同意認定學分.
(2)選修課程的評價建議
課程評價將結合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自評、互評等多維度評價.
評價結果分三檔,優秀(20%)、合格、不合格(沒有比例要求).最后根據評價結果,被評為優秀與合格的同學,可獲得相應的學分.
3物理課程建設反思
在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實踐中,我校物理組取得了一些經驗.開發的選修課程《生活中的物理》被評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選修課程.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在浙江省教研室組織的“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培訓活動中,向與會教師展示了我校物理組開發的選修課程案例.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校物理課程建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
3.1成功之處
(1)提供豐富多樣、富有特色的物理課程,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見物思理,學以致用”的能力.
(2)通過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校本化開發,積極發揮了教師個人的特長,實現“一專多能”發展,從而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和選修課程教學能力.
(3)開發開設趣味性、實用性的課程,以“有趣有用的物理”為核心,突出學校“科學探索、實驗探究、實用數字”特色,有利于學校特色化辦學.
3.2不足之處
現行課改與高考模式還沒有完全匹配,高考“7選3選課走班”教學經驗遠遠不足.是“根據學生個人意愿讓全體學生全面走班”的教學效果好?還是“先預設8-12個選課方案讓學生選擇其一走班”的教學效果好?是高一第二學期開始“選課走班”好?還是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后“選課走班”好?學生“7選3”選課之后物理師資力量又如何調配會更好?這都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