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童”魏永康與其母親的故事經媒體曝光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之后,他的人生出現了拐點,在2003年被學校勸退,母親得知情況后稱:“你去死”。這種教育方式再次引發社會對“天才少年”培養模式的反思。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數據顯示,有關“神童沒落”話題的新聞達4933篇,微博1456條,微信2140篇。新浪微博#神童母親的懺悔錄#話題引發5279.7萬名網友閱讀,發表評論1.6萬條。有網友表示,魏母近乎極端的教育方式,雖然用心良苦,但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輿情傳播脈絡
“神童”母親懺悔錄警示教育誤區
4月7日,《廣州日報》發文《“神童”母親懺悔錄:17歲進中科院碩博連讀卻遭退學》稱,2003年,魏永康被學校勸退時,怒氣沖沖的母親曾雪梅來到北京。“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雪梅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這么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等轉載報道,誰該為“神童”的沒落負責再次成為輿論討論的焦點,遂引發熱議。
“神童”退學是舊聞新做
4月8日,人民網報道《關于“神童”落寞的“衡水模式”等弦外之音》稱,這是13年前的事了,還有媒體將其翻出,“舊聞新做”的動機很清楚,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想給那些望子成龍、付出辛苦的父母們一點提醒,別當“虎爸”“虎媽”。媒體人的這份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中國網、中國經濟網等轉載報道,輿情不斷發酵。
媒體評論:“神童”沒落誰之過
4月11日,中國教育新聞網發表《“神童”是怎么沒落的》一文,指出神童沒落的癥結亟待解決,也從其中引發對當下教育的反思,將網絡討論推向深入。有網友表示,正如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神童”魏永康并沒有在長大后依舊延續神奇。
輿情反饋
梳理媒體評論,主要聚焦以下幾點:
教育不能走向“只會專心學習”的誤區。中國青年網評論稱,報道中有個細節,他家墻壁上長期貼著一張“名言警句”: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此語非常正確,但此處的“知識”絕不是單指識字多少,解題多快,智商多高,還應該包括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和素質。它可以是關于理論的,也可以是關于實踐的,獨立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應該囊括在內。然而,曾雪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似乎緊緊牽著孩子的手卻一步一步走向“只會讀書,不懂‘成人”的教育誤區。
“神童”退學拷問教育本質。荊楚網評論稱,在這起事件中,不能全怪少年的母親。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出發點都是沒有錯的,只是教育的模式出了問題,才導致孩子在奔跑的過程中跑偏,與初衷漸行漸遠。對于這個話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教育模式上,質疑母親教育理念的同時請不要否認她的母親身份,站在理性的角度自然不會理解母親內心的真實感受,客觀面對退學事實的同時不妨也對少年多一份理解,他只是應試教育的又一個犧牲品而已,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博士生,他們都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神童”教育是沒把孩子當成正常的“人”。《新京報》評論稱,所謂正常的人,無非是說形成基本的個體自治,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安排,用自己的意識對接現實、暢想未來。可是,唯有讀書高,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家長可以包辦其他事項。孩子的極端與家長的極端是一致的,沒有高中喂飯,就應該不會有孩子一塌糊涂的日常生活,乃至于忘了考試與寫畢業論文。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當“人”,無論孩子的年齡有多小,都應該是平視的教育心態,知道當下的孩子有屬于自己的意識,知道未來的孩子會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可能會像我們一樣平凡,但他們有自己的世界。
不應將改變命運高度成為生活標尺。光明網評論稱,社會階層凝固化和社會資源被廣泛圈占,是每個家長和孩子都必須面對的社會現狀。在先賦性因素(如家庭背景、代際積累)一定的前提下,通過教育功能最大化而找到進入精英層的路徑,也是每個孩子有限的選擇。因此,即使沒有“神童”的母親們,也常常懷著一種“神童”邏輯,她們相信單一的、強化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先人一步,卻沒看到父母的獨立人格、事業、審美和生活姿態有先于一切建制教育的重要性;她們相信一切以孩子為先、把孩子的教育提升到改變家庭命運的高度,才能迅速通向成功,卻不相信人最大的成功正是對健康日常生活的理解和駕馭;她們認為社會“大趨勢如此”,卻不愿相信在任何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都有著比想象要大的選擇、矯正和治愈能力。
網友觀點
@張楓逸:在魏永康的身上,學習的“高能”和生活的“低能”形成了反差。對于許多孩子來說,或許表現得不會這么明顯,但現代版“傷仲永”背后的教育誤區,不少家長還沒有注意到。
這樣的“神童”無法融入社會(25%)
@YD史努比:他的成就也就止步于書本,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以后也無法踏入社會。
應杜絕“神童崇拜”觀念(20%)
@杜拉拉:前不久媒體曝出兩歲孩子穿尿不濕上培優課的新聞,可見還有很多父母沉浸在培養智力超常、起跑線提前的“神童夢”之中,還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強大的意志下上演各種各樣心酸的“傷仲永”。
成功的標準不等于分數(10%)
@杜伊特:一個人成功與否不能用成績和分數來衡量,只要他的人生是快樂的,即使做茫茫人海中一個平凡者,也是幸福的。
輿情觀察
智商超常、上學跳級的“神童”,稟賦異常、屢創佳績的“天才”從學校爭搶到輿論追捧,網友驚嘆于這些少年大學生的高智商。但魏永康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演繹了一幕現代版的“傷仲永”,也令人感嘆。這些天才少年出現在大眾視線后,媒體和社會給予高度關注,無形中抬高了大眾的期望,也給本人帶來了壓力。“神童”魏永康的經歷令人扼腕嘆息,其母親的行為雖然是個例,但也是我國千萬望子成龍父母的代表,這些“唯分數論”的孩子和家長都是現有教育體制下的產物,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卻忽視了情商、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天才少年”光環背后成長的缺憾及母親的強悍偏執,變異的成功學扭曲了正常的教育觀,使得“神童教育法”迷惑人心,勸誡和警告,依然無法阻擋更多人的嘗試。這次“神童”母親的懺悔錄,通過自揭傷疤的方式為公眾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課。
多數媒體和網友提出,父母事無巨細地照料孩子生活,只關注智商不關注情商,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是什么導致了現代版的“傷仲永”出現?“神童”的教育模式真的能兼容于當今社會嗎?種種疑問并沒有答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于成功的概念大多是由考試定義的,少年時代的“自我成就”的訴求也指向與考試相關的一整套評價系統,但忽略了成才只是教育成長的一部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律,重視每一個體生命呈現出的特殊或平凡,才能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時至今日,應反思的不僅是他的母親,當下的高考、高等教育以及人才評價制度都應引以為戒。以人為本,遵循孩子的發展速度和規律,才能更有利于學業的長遠發展。同時,媒體的曝光也應張弛有度,讓那些“神童”們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助理輿情分析師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