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輝 劉秀玲 李奇
有俗諺稱:“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
日本工匠的守護
用鉗子從火爐中夾出燒得通紅的鋼塊,山田佳孝嫻熟地掄起鐵錘鍛打起來,火花四濺,但山田身上卻未穿戴任何護具。“打刀20多年,我知道火花怎么飛濺,一點也不怕,”山田笑著說。
山田佳孝今年44歲,是日本京都百年老店“金高刀具店”的打刀匠。“金高刀具店”藏身于京都鬧市區,外觀不起眼,卻有著200多年的歷史。如今,山田佳孝和長兄山田和宏一起續寫著家族傳奇。
在日本,打刀匠作為一種職業起源于公元12世紀前后。千百年來,一代代打刀匠探索鉆研,創造出獨特的日式制刀工藝,并傳承至今。京都現存約10家傳統打刀鋪,每家各有千秋,自成品牌。
“金高刀具店”的打刀作坊不足10平方米,只有一座火爐和一些古老簡單的鍛打、研磨工具,沒有任何現代化儀器,但從溫控、冷卻到鍛打、研磨,制刀的各個環節都彰顯出工匠的精湛技藝,凝聚著日本制刀業的千年沉淀。
對刀具生產而言,溫控十分關鍵。日本刀具的一大特點是,刀背和刀刃分別由軟鐵和硬鋼兩種不同材質的原料熔煉鍛接而成,對溫控的要求極為嚴苛。但在金高打刀作坊,沒有測溫儀,爐溫控制全靠山田的眼睛。“我看一眼爐內鋼塊的顏色,就知道溫度,”山田說,爐內鋼塊超過一定溫度后,溫度變化引起的色差極小,溫度拿捏很考驗工匠的水平。山田更相信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儀表數據。他說,作坊的氣溫和水溫隨著四季交替變化,他會根據時節對鋼塊出爐的溫度進行精細微調,以保持最佳。
鍛打成型后,山田將火燙的刀具放入稻草灰堆,冷卻一晚上。“這是日本特有的冷卻法,很古老,但它比放在空氣中冷卻更能緩和鍛打后的金屬疲勞,是先人的智慧結晶,”山田說。
生于打刀世家,山田從小就給身為第六代傳人的父親磨刀打雜。20歲那年,父親決定傳授他鍛打技藝,但在入門頭3年,父親卻只讓他干一件事——敲碎木炭。原來,對日本傳統制刀業來說,如何將整塊的長條木炭均勻地敲打成最適合燒煉的形狀,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我一開始很不解,后來才得知,業內有‘入門敲炭3年一說。學徒若不真正立志成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過去,”山田說。
在日本,掌握鍛打、淬火、研磨等技術,成長為一名獨立的合格打刀匠,至少需要10年功夫。山田已在窄小的作坊里敲敲打打20多年。如今他的鍛打技術爐火純青,蜚聲日本國內外。曾經有日本知名畫家委托他打制削筆刀,中國顧客也找他定制特殊刀具。
隨著日本刀具日益在歐美國家受到青睞,金高刀具均價較10年前上漲近300%,單把售價在15000日元左右(約合870元人民幣),但山田的收入并不高。山田說:手工刀具價格高,但因工藝復雜,費工夫,產量很低,“我的收入和同齡日本普通工薪族差不多”。
日本純手工刀具的鋒利度、耐用性等指標都遠勝工業化量產的模具壓制刀具,而背后的秘訣,正是費時費力的鍛打環節。“一次鍛打,對刀就是一次‘歷練,”山田說,“金高刀具至少經過10次鍛打和回爐才能成型,質量自然好于一次成型的壓制刀具。我要賺錢也不難,搞量產就行,但日本傳統手工制刀工藝不允許我這樣做,擴產意味著放棄傳統。”守護日本傳統制刀工藝,是山田堅持的最大動力。他展示了一把刀背厚實的砍竹刀。“這種刀是京都地方特有,結構特殊,鍛造工藝極難。其制法一度失傳,我經過多年研究,才讓它‘復活。我擔心日本千年制刀傳統工藝失傳,導致很多工具消失。”
“我愛打刀,一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自己的手藝一點點進步,而不是錢越掙越多,”山田說,每把刀都刻有他的名字,傾注他的感情,“聽到顧客說金高刀具好使,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探訪高密李進菜刀廠
在那些鍛打的鐵具中,堪稱“高密一絕”的菜刀歷史悠久,名揚大江南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
作為民間傳統制作工藝,高密菜刀已伴隨著紅高粱沃土上的鄉民百姓走過了400多個年頭,2008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作坊塊頭變大
目前,在夏莊鎮的河西村里有四戶人家延續著刀具制造這項傳統的手工藝,而李進的前進刀具廠,已發展為當地規模以上的刀具廠。
據了解,明代末年,高密夏莊、姜莊、張魯集等地,就有了打刀的刀匠并逐漸建立了刀鋪,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傳承,幾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傳。
53歲的李進畢生的精力全部投在了刀具生產上,也是見證著高密菜刀一點點的發展變化。他說:“我們這個地區一直以來是出鐵匠的地方,以前基本上村里的人都會打鐵制菜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由于從小耳濡目染,我從小就在村里的生產隊里給村里打鐵制刀,那個時候是純手工,算是小鐵匠,比較累。結婚后,同樣從事著打鐵,并逐漸地發展了自己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一步步發展到如今。”如今李進的前進刀具廠已發展為一家規模以上的企業,他也注冊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如今的李進菜刀銷往全國各地,小鐵匠也成了小老板。
莫言作品中曾有描述
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是:“銅薄響,鐵薄快”;“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高密,是菜刀之鄉。有俗諺稱:“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意大利。”
高密菜刀的最大特點是色澤黑藍,用錳鋼制作,又稱夾鋼刀。歷史上經營打制菜刀、鐮刀等刃子活兒的是鐵匠,也稱刀匠。所用工具有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一盤爐要4人操作,即分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先將熟鐵打成毛坯然后開槽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邊、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淬火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鋒利耐用,主要由淬火決定。傳統淬火工藝,全憑經驗豐富的刀匠通過用手測試水溫,用眼觀察鍛打刀具的成色,用耳傾聽刀觸水時的“滋滋”聲來確定。這是制作高密菜刀工藝的精髓所在。
據了解,莫言在其作品《透明的紅蘿卜》中,對橋梁工地上老鐵匠與小鐵匠師徒兩人有關淬火技術的爭斗,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寫。
發展為30多個刀類品種
談起高密菜刀的發展,也由傳統的幾個單一品種發展為30多個品種,其用分工明確,用途多元化。如有專門用來切菜的、有專門用來切骨頭的、還有專門用來切水果的等等,可謂是功能齊全。而傳統的純手工制作也逐漸被機械化所替代,更加省力、出效率。
據了解,高密菜刀歷史悠久,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作為民間傳統制作工藝,高密菜刀已伴隨著紅高粱沃土上的鄉民百姓走過了400多個年頭,2008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進說,繼續將高密這一民間傳統工藝發展下去,讓其走得更遠,是一個目標。到目前為止,他的高密菜刀已銷往深圳、安徽、重慶、上海等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