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恭禮
針對城市水源安全保障的水量、水質和風險問題,需要建立多水源保障體系、全過程水質防控體系和應急儲備管理體系,全面支撐保障城市水源安全。
一、建立多水源保障體系。多元化水源供給格局是城市廣泛采用的供水安全方式,一是要加強地下水恢復和涵養,建立地下水水資源儲備制度,充分調蓄利用雨洪水,增加雨水入滲補源量和替代自來水量;利用調蓄工程建設地下水儲備;利用濕地和蓄滯洪區,涵養回補地下水。 二是要強化地表水源儲備,充分利用多水源供水條件,實現多調水,多存水。三是要增加非常規水源利用量,建設非常規水利用的基礎設施,實施“海水開源”工程,發展海水淡化,采用市場化方式推動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完善再生水利用政策,實行鼓勵機制;建設海綿型城市,實施立體多層次、多功能、分流分滯雨洪利用措施。同時,城市要實行環狀管網供給,避免單一線路損壞對水源供給的影響,合理的規劃水源與水廠以及水廠與用戶的配置關系。
二、建立全過程水質防控體系。河道作為水資源、水環境的重要載體,既珍貴又脆弱,既依賴本地區的保護又極易受上游及沿岸經濟活動的影響。目前我國在水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缺乏與排放標準、地表水質量標準相適應、相統一的水環境容量核定與分配方法,需要基于流域水循環的總量控制體系,實現環境倒逼,實施“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全過程污染防控模式。
三、建立應急儲備管理體系。對于城市飲用水水源較為單一,在連續干旱年、特殊干旱年及突發污染事故情況下風險程度高的城市,應謀劃城市應急飲用水水源和儲備水源,如應急調水方案、調運應急水源、超采地下水等措施。建立城市水源預警體系,根據水旱災害、水源地污染、地震災害、突發事件等因素等,劃分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包括基本應急預案、緊急應急預案和極端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