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認為姓何的人好像不多,而實際上何是一個大姓,何姓之大,比咱們很多朋友想象的要大得多的多。
何從哪里來的呢?它有這么幾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非常有意思,出自姬姓。有人會說,這個不奇怪啊,中國好多姓出自姬姓。但是,何姓的有意思之處在于,何姓不是直接出自姬姓,實際上它是“韓”字的口誤。韓姓的一支就是來自于周武王最小的兒子——韓侯。因此,今天何姓人都說自己是周文王裔孫韓武子韓厥之后,姓韓的人也說始祖是韓厥,如此說來,何姓最早也是姓韓的,來源于姬姓。造成今天這種“同祖不同姓”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為什么把“韓”字的字音讀錯了,讀成“何”了。所以傳統姓氏文化當中何韓是一家,是不能通婚的。
第二個來源——外族中的何姓。大量何姓有著非漢族的血統,甚至外國人的血統。在漢唐時候的西域,月氏人建立過一個康國政權,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烏那昌、穆國等這些原來西域的小國都依附在康國之下,有9個姓氏被稱為“昭武九姓”,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康國政權的大致位置在今天新疆自治區還要往西一點,也就是中亞那幾個共和國的位置,今天已經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范圍之內了。九姓當中的這一支何姓很重要,咱們今天姓何的朋友多照照鏡子,或者看看自家的何姓親戚,沒準就能發現有幾個人長著筆挺的鼻梁和微卷的頭發,這正是昭武九姓的血統使然。
唐代有個兄弟民族政權叫吐谷渾,其族人中就有何姓。還有,大清朝的前身后金國有一個大將叫何和禮,而他本姓棟鄂,不知道為什么,他和他這一支都以何為姓。
第三,他姓的改姓。在歷史上,就有幾支改姓何的。最獨特的一支何姓在安徽廬江縣黃屯,人還挺多,誰的后代呢?明代方孝孺的后代。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因忠于建文帝而得罪了朱棣,最終遭滅門之災,而且是滅十族,他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一種說法是,當年有幸存的方孝孺的后代逃到了安徽廬江,隱姓埋名,就改姓了何。這一支今天還保留著家譜,家譜上規定:我們這一支何,生姓何,死姓方。在地上你姓何,在地下你得姓方。當然,在今天的戶口本上、身份證上,當然都是姓何的了。所以,這一支比較有意思。另外有一支就改姓了施。為什么改姓施呢?施字大家寫寫看,怎么念?方人也。將施字拆成“方人也”,這非常妙。后來這些人沒有再改回去,就世代姓施了。
還有非常特殊的一支何姓,一說大家都明白。今天中國最有名的一個何姓家族是誰啊?澳門賭王何鴻燊。大家看,何鴻燊先生的長相就不是咱們普通中國人的長相,實際上,這一支的祖上是來澳門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他們在澳門已經繁衍幾代,成了當地的第一大望族。
何姓的這四個來源都非常有意思,能夠充分說明中國姓氏文化的包容性。大家千萬不要狹隘地認為《百家姓》里的姓都是漢族才用,不一定,不僅好多姓的始祖是兄弟民族,甚至有些還是外國人。
何姓很早就在中國北方甚至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先秦的時候,何姓已經分布在今天的山東、河南、湖南、陜西、甘肅、青海一帶。發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在廬江就逐漸形成了望族。現在問姓何的人:“府上老家哪里啊?”或者說“你的郡望是哪里啊?”很多人會說是廬江。還有一支就是前面提到的方孝孺的后代。當然,這兩支雖都姓何,但血緣上沒有任何關聯。
到了漢晉時期,何姓已經分布于長江南北和江蘇、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到了東漢晚期,何姓人已經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翻越南嶺進入了廣東。唐朝的時候,第二次大規模的移民開始了,何姓大規模地進入江西、福建、浙江。明朝末年,有一個姓何的人到了臺灣,從此何姓在臺灣也有了。
廬江何氏這一支,從東漢末年到南朝,300多年間,不算野史記載,居然連續十代有48個人名列正史,這是不得了的事情。何氏人才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摘自《錢文忠解讀<百家姓>》 江蘇文藝出版社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