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歌
喜歡甜而不喜歡苦,肯定是主流。對窮人來說,尤其是這樣。我外公舊社會當(dāng)過長工,苦大仇深。他對食物的美好評價,從來就只是一個字:甜。我們孝敬他這樣那樣的小吃,于是也就只往甜里挑。問他好吃不好吃,他若覺得好,就會笑逐顏開,說一聲甜。他不喜歡其他口味的東西,他對不良食物的評價,則是兩個字:不甜。他還發(fā)明了一條歇后語,叫作:鄉(xiāng)下人嘗百合——自討苦吃。百合雖然清肺滋補,但味道確實苦。尤其是瓣上那層膜,若不撕去,則更苦。但誰吃百合不是自討苦吃呢?外公的解釋是,因為百合是鄉(xiāng)下人種的,自己種出苦東西來自己吃,那就更是“自討苦吃”。他說得有理。
我發(fā)現(xiàn)窮人在飲食上確實比較趨甜避苦。咖啡、苦丁茶,還有百合,似乎都是有產(chǎn)階級的消遣。“我們的生活比蜜甜”、“苦大仇深”、“吃苦耐勞”,這些說法,基本都是苦出身人所創(chuàng)。請窮人喝咖啡和苦丁茶之類,顯然不妥。除非苦孩子已經(jīng)擺脫了貧困,也想要風(fēng)雅起來了,他才樂意皺著眉頭嘗試。我不知道窮人愛不愛吃苦瓜。我想即使吃,也必定是帶著些許無奈。絕對不會是因為苦瓜“口感清爽”“消暑祛熱”。
我當(dāng)中學(xué)老師的時候,有一個同事,是個老太太,她十分喜好吃黃連素。這本是一味止瀉藥,大多裹著糖衣,因為它實在太苦了。那時候我們形容苦日子,常常說它比黃連還要苦。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黃連的苦,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聯(lián)合國應(yīng)該用這種植物圖案作為貧苦地區(qū)的標(biāo)志。這個老太太吃黃連素,不是因為腸胃不好,所以她不吞服。她只是將它含在嘴里,令其慢慢融化。就像含草珊瑚含片,或者薄荷糖之類,含著玩的,追求的就是那苦味。起初沒人相信她含的真是黃連素,以為她說笑話,騙人玩的,其實是在吃甘草餅之類的逍遙呢。為了打消我們的疑慮,她慷慨地分發(fā)給同事們一起來享用。凡將藥片放進嘴里的,一律面孔成了苦瓜,有的大叫,有的流淚,有的嘔吐,有的則吊死鬼一樣伸出黃得一塌糊涂的舌頭。實在是太苦了,沒人受得了。但老太太喜歡。她說,嘴巴里有了潰瘍,含一片黃連素,不出兩三個小時,就好了。或者人覺得火氣盛,內(nèi)熱重,含上兩三片,陰陽就平衡了。若是心情不好,沒評上先進,沮喪了,沒加到工資,郁悶了,老公在外面拈花惹草,心里難受了,含一片黃連素,讓那苦味沁入肺腑,經(jīng)絡(luò)通了,血脈順了,氣也暢了。老太太認為,黃連素可比任何來自親朋好友的安慰都好,比任何政治思想工作都有效。因此她的手袋里、抽屜里,常年不斷此物。當(dāng)然不是裹著糖衣的那種。對她來說,用糖這樣的俗物,來包裹那只應(yīng)天上才有的神仙真味,實在是荒誕不經(jīng)。
(摘自《聞香識人》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