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
2015年11月7日下午3時,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歷史性”握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雙方都使用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互稱“先生”。
2014年12月3日,因為此前國民黨在臺灣地區“九合一”地方選舉敗選,馬英九正式宣布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
他為啥叫這個名字
馬英九祖籍湖南省湘潭縣。他的父母都是湖南人,父親馬鶴凌曾任臺灣“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處長,母親秦厚修曾任臺灣“中央銀行”外匯局科長。
1950年7月13日,馬英九出生于香港。按照族譜,他那一輩人正趕上“上尊大人,英才繼起”排序中的“英”字。關于他取名“九”字,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于“九思”,源自《論語》對君子言行舉止的描述,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另一種說法是源自“九如”,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岡、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這些比喻出自《詩經》一篇頌禱王者的文字,中國民間也在祝人身體健康福壽綿長時使用。
兩種說法都很美好,符合中國文化家庭給孩子取名字的習俗。同時使用這兩種意義,也有可能。
關于馬英九的名字,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馬英九生于香港九龍廣華醫院,他的父母就取了“英殖民地”和“九龍”的簡語,稱“英九”。這種說法有悖常理,誰愿意取“英殖民地”“美殖民地”或者其他殖民地中的字詞來作孩子的名字呢?
保釣運動中的熱血青年
1970年8月,美國駐日本使館發表聲明稱,美國政府準備在一年后將釣魚島與琉球群島一起交還給日本。接下來,美國各大學內華人學生的“保釣”運動風起云涌。
1971年1月,還是臺灣大學學生的馬英九,獲邀參加為期70天的臺灣學生領袖訪美活動,目睹了美國華人群情激憤的抗議示威活動。
回到臺灣后的馬英九與大學同窗一起,籌備組織了臺灣高校的“保釣大游行”。活動當天,他和臺大學生一起到美日駐臺領事館抗議,宣讀并遞交抗議書,一路上高喊“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口號。
在2008年2月出版的《沉默的魄力》一書中,馬英九寫到當年參與的保釣運動:“徹夜畫海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邊流淚一邊工作;爾后,甚至還參與街頭示威,拿起雞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車……”
赴美深造,成為哈佛博士
1974年2月,當年參與“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都取得了獎學金赴美國深造,馬英九自然成為其中一員。
為了有朝一日奪回釣魚島,馬英九選擇了國際法專業。
他在哈佛大學的國際法博士論文也跟釣魚島有關——《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這在當年被認為是臺灣地區首部研究釣魚島問題的學術作品。
有人認為“保釣”經歷成就了后來的馬英九。在美留學期間,馬英九加入了“保釣運動”學生組織,并在其機關刊物《波士頓通訊》任兩年主編、三年主筆,由此引起國民黨中央的注意。
返回臺灣后,馬英九在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書時,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深入研究,于1986年出版《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引述了大量國際條約與司法判例,指證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法理依據。
打擊黑金,讓李登輝不滿
1993年,馬英九受邀出任“法務部”部長。
此時為臺灣的李登輝年代,也被認為是臺灣貪腐較重的時期。權力產生金錢,金錢再去延伸權力,兩者相互依賴共存。所謂黑金政治,由此而來。
馬英九因嚴辦地方上的黑金勢力受到矚目,由于辦案力度過猛,讓李登輝大為不滿,稱馬英九是要為了樹立個人威望而干掉國民黨。
馬英九也因此成為黨內的箭靶,不僅被迫離開“法務部長”職務,還提出“辭官退隱”聲明,去了一所大學的法律系任教。
在1995年劉德華、梁家輝主演的《黑金》中,一身清廉正氣的“法務部長”有慢跑的習慣,最后被迫辭職,這些都和馬英九的形象暗合。
臺灣有人認為,馬英九打擊黑金反腐力度很大,傷了國民黨元氣,與此后民進黨陳水扁獲勝有關系。在這一點上,李登輝的說法也有道理。
因為特別費案,一度辭去黨主席
有資料表明,馬英九曾兩次當選國民黨主席,第一次是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第二次是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
在兩次當選期間,發生了什么事情?
2007年2月13日,臺北“地檢署”依“貪污治罪條例”中“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將馬英九起訴,前臺北市府秘書余文被依貪污及偽造文書罪起訴。同年8月14日一審宣判馬英九無罪,12月28日二審宣判馬英九無罪,2008年4月24日三審,最終確定其無罪判決。
馬英九曾承諾若遭起訴即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在起訴當日,即2007年2月13日請辭黨主席。這一職位由吳伯雄接任,任期直到2009年,那一年,馬英九以92.51%得票率再次當選黨主席。這也是吳伯雄任黨主席時間特別短的原因。
在國民黨主席這個位置上,蔣經國時間最長,接近13年;李登輝排在第二位,12年;連戰不足6年;吳伯雄時間最短,僅有兩年;馬英九居中,接近7年。
辭去黨主席期間,一身輕松的馬英九宣布參加2008年“大選”,并以765.87萬張票(58.45%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
臺灣人稱他“小馬哥”
“唯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的這句話,在許多年后,成為他的湖南同鄉馬英九的座右銘。
但作為法律學者的馬英九,也是一個比較親和的人。
在一些針對臺灣女性的票選活動中,馬英九曾被評為政治人物類的“夢中情人”。有些調查認為馬英九出色的外在條件是他在臺灣政壇崛起的最大因素,《新新聞》將該因素解讀為“馬英九神話”。
起初媒體以年輕俊秀的政治明星來報道馬英九,后來干脆以“小馬哥”作為他的昵稱。
但馬英九最為在意的是外界對他施政能力的評價。一次,有人批評他施政無能,讓他的情緒明顯激動。
“兩岸以前對立這么厲害,我能把這么對立的兩岸化解敵意,創造60年來最和平穩定的現狀。”馬英九回駁說,“兩岸的交往,無論是三通,還是共同打擊犯罪,還是核能的合作,這么多的成果,這是無能嗎?這樣還叫無能,那以前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