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2015年,大批非法移民通過地中海和愛琴海進入歐洲,引發歐盟各國擔憂。很多人難以想象的是,就在幾十年前,歐洲國家對非洲移民的態度還截然相反,甚至主動到非洲多地招攬移民。而這一切的轉折點,源自1973年的石油危機。
今天覺得“外國人太多了”的歐洲,卻是歷史上移民輸出最多的地區。擴展欲望讓歐洲曾在很長時間內都充當著對外移民輸出地:從18世紀起,歐洲大批移民奔赴北美尋找新生活;11世紀至13世紀間,歐洲軍隊征服巴勒斯坦,很多歐洲騎士及其家人移民中東;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在全球許多地區建立殖民據點。直至20世紀中期,希臘、愛爾蘭、意大利、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仍是主要的對外移民國家。
二戰后,隨著歐洲政治逐漸穩定及經濟騰飛,世界上開始出現前往歐洲的移民浪潮。由于缺乏勞工,法國率先為外來移民敞開大門。1945年11月,法國出臺第一個正式移民法案,并成立國家移民局,到非洲等海外殖民地招募外籍勞工。戰后初期,大批阿爾及利亞移民到法國定居,到1954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時已有20萬阿移民生活在法國。隨著法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法國政府加大在非洲招募勞工的力度,并于1963年與摩洛哥、突尼斯簽署政府間引進勞工協定。到上世紀70年代,法國境內的阿移民數量增加到70萬人。西德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是西德經濟復興時期,為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西德政府先是從其他歐洲國家引入外籍勞工,隨后又同土耳其、摩洛哥和突尼斯簽訂勞務輸入協定。1947年印度獨立后,還有許多印度人前往前殖民宗主國英國謀生,到1955年前有超過6萬印度人抵達英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英國當公交司機或在鑄造廠、紡織廠工作。
1945~1973年間進入歐洲的移民呈現出一些特點:首先,多數移民都是以合法身份進入目的國,雖然那時也有少數非法移民進入,但尚未引起復雜政治問題;第二,這些移民大多是文化水平較低的勞工,基本上從事建筑、運輸等繁重體力活,與當地居民就業競爭不大;第三,當時這些外來勞工為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他們深受當地居民歡迎。上世紀70年代初法國的民調顯示,80%法國人認為外國人承擔了法國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多數法國人樂見外來移民進入。
然而,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機改變了這一局面。石油危機所導致的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不僅使歐洲對外來勞工的需求量銳減,還使移民勞工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歐洲各國改變態度,紛紛加緊移民控制,民眾對移民的態度也逐漸由歡迎轉變為排斥。1973年11月,西德率先禁止來自非歐共體國家的勞工入境,1974年法國不再接受非熟練工人入境,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不過一些移民利用歐洲國家“家庭團聚”(已在歐洲國家就業的勞工家屬被允許前來同親人團聚)政策,仍大批前往歐洲定居。上世紀80年代后期,西班牙和意大利對低技能勞工的需求變大,成為移民們的“新天堂”。近年來,橫渡地中海的非法移民來源擴展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尤其是中東和北非戰亂不斷,來自這些地區的非法移民被歐洲視為難以處置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