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州高校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林 倩,江穎詩,劉靜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9900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解析
——以廣州高校為例
林倩,江穎詩,劉靜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摘要:積極向上的媒介素養和新聞觀對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處于信息爆炸、新興媒介廣泛運用時代,人們的媒介接觸行為發生了變化,進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本文通過量化研究的方法,對廣州地區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進行調查,了解90后的新聞觀以及媒介素養,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學生在媒介接觸與消費能力、媒介批判與質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規范與認知能力、媒介制作應用能力、新聞觀等媒介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為整體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對90后形成正確的新聞觀以及媒介素養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聞觀;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1.媒介素養
1992 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表明,“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北疚膫戎赜谘芯?0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中的接觸與消費能力、媒介批判與質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規范與認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聞觀等。
2.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源于20 世紀 30 年代的英國,隨后逐漸成為一種公民通識教育,目前西方許多國家已經建立比較成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媒介素養教育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3)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1]。
為了能夠獲取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筆者在廣州大學城校區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本調查采取了隨機匿名一對一的投放形式,共發放了300份紙質版的調查問卷,回收了290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到96.7%。
1.媒介接觸與消費能力
(1)媒介使用時長。調查顯示大學生各種媒介的使用情況極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頻率上,手機、電腦這兩種新媒體使用頻率高,而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使用頻率低。這說明手機、電腦是大學生接觸的主要媒介,獲取信息主要的來源。

圖1 平時使用最多的媒介與使用時長
90后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不同種類的媒介。媒介類型種類繁多,但是大學生更青睞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時、方便、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深受大學生的喜愛,智能手機更是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媒介。
(2)媒介接觸目的。在內容選擇上,受訪者更青睞于瀏覽影視娛樂類資訊、其次是科學藝術、時事政治類。大學生接觸各種媒介的動機為休閑娛樂,其次是了解咨詢以及工作學習。另外,59.31%的大學生接觸到不懂或感興趣的資訊會作進一步了解,“經?!钡娜酥挥?8.62%。
大學生在使用各種媒介時目的明確,絕大多數以休閑娛樂為主,對媒介的娛樂以外的其他功能并未能夠充分地利用。引導大學生正確地使用媒介,應該以工作學習為主,以休閑娛樂為輔。
2.媒介批判、質疑能力
(1)媒介認識情況。90后處于被媒介包圍的環境,他們對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媒介知識。在調查中,大學生對媒介的認識趨于理性,這集中表現他們對新媒體現存問題的看法上,65.17%的大學生認為它“過于娛樂化、商業化”,55.52%的大學生認為“內容參差不齊、混淆視聽”,41.72%的大學生認為它“虛假報道,掩蓋真相”。
盡管大學生使用手機和電腦最多,但能清楚意識到新媒體的不足之處,對網絡上傳播的信息就會持有保留態度,這是媒介批判、質疑能力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圖2 大眾傳播存在的問題
(2)媒介辨析能力。在“你瀏覽信息、新聞時,會否辨析其真實性”的調查中,64.83%的人表示“偶爾會”,31.03%的人表示“都會”。問及他們是否轉發過虛假新聞或資訊時,36.76%的大學生表示曾經轉過,65.83%的人表示從未有過。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會對信息進行甄別、遴選,但還缺乏對媒介信息的深度思考,他們的認識流于表面,對所接觸的信息的來源或者發展缺乏關注。
3.媒介的道德規范與認知能力
(1)媒介道德自律意識。面對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傳播69.31%的學生會自覺抵制,也存在20.34%的學生偶爾瀏覽、6.9%的學生經常偷偷瀏覽、2.76%的學生光明正大的看。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尤其網絡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媒介傳播一些黃色、暴力的信息,給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所以大學生對媒介信息利用的道德自律觀念仍需強調。通過提高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規范與認知能力,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媒介道德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從而達到利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終目的。
(2)媒介道德認知情況。在“使用媒介窺探他人隱私”問題上,有41.72%的大學生認為此行為“應受譴責”,認為是“違法的”有21.72%,27.93%的認為是“不道德但可原諒”,還有7.93%的認為是“正常的”。除了信息污染等原因外,大學生因為好奇、獵奇心理通過媒介窺探或者自爆別人的隱私,也給自身和他人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各種炒作、惡搞的網絡事件中凸顯了網絡力量的強大,同時也暴露了媒介法律道德的缺失。網絡惡搞、低俗、色情、虛假新聞泛濫,加強媒介的法律道德建設顯得尤為緊迫。
4.媒介制作能力
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對媒介的運行有較好的認識與了解,并通過不同的渠道強化了自己對媒介的操作認識能力,52.76%的大學生使用媒介制作過相關產品,如運營微信公眾號、制作微電影等。這是90后媒介素養進步的一個方面。
整體來看,當代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媒介制作能力,他們不再是媒介的觀望者,而是主動地了解媒介的操作流程,并且制作成品。
從他們的媒介制作產品中來看,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由于受制作條件的限制,大學生更青睞于新媒體制作。另外,雖然在新媒體的使用與制作上有較大的參與度,但基本是圍繞著娛樂、社交展開。
5.新聞觀
首先,大學生對媒體的功能認識比較全面。大部分同學能夠正確地選擇出媒介的功能:監督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傳承文化、提供娛樂、教育市民、傳遞信息、引導公眾價值觀。(如圖3所示)

圖3 媒介的功能
其次,在對“傳統媒體、新媒體存在的問題”的認識上,50.69%的受調查者認為傳統媒體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創新”,65.17%的大學生則認為新媒體最大的問題是“過于娛樂化、商業化”。但是在對新聞特征的理解中,50.35%的人認為新聞可以存在“標題黨”以及“庸俗惡搞”的現象。另外,58.28%的大學生認為主流媒體頻繁使用“屌絲”、“苦逼”等詞語是“接地氣,親民生”的表現。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和新聞觀的情況是良好,且具有向上發展的趨勢,但存在以下問題:(1)對媒介選擇有目的性,但過分熱衷于新媒體而忽視傳統媒體;(2)追求娛樂至上,時政類知識涉及不夠廣泛;(3)有一定的媒介質疑能力,但認識停留在淺層,缺乏深入思考;(4)能夠使媒介為己所用,但道德自律意識有待加強;(5)從接受媒介信息發展到運用媒介,但使用媒介動機過于片面。
綜上所述,90后大學生對媒介的相關知識缺乏系統、深入地了解,這說明需要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
1.自律性缺乏,“把關人”職能削弱
90后大學生在道德素養與自律性方面的認知還處于自發階段,由于缺乏足夠的自制力,部分同學不能正確利用媒介協調好學習與娛樂的時間。媒介傳播的內容豐富多樣,給了大學生很多選擇的余地,但亦出現“挑花眼”的情況,降低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新媒介是90后獲取資訊的重要平臺,相對于傳統媒介具有嚴格的“把關”程序,新媒體過分追求商業利益,往往會娛樂、低俗化。90后選擇與判斷意識較薄弱甚至缺失,抑或是好奇心驅使他們利用“無所不能”的網絡去汲取魅力無限的信息。在新媒介環境下,大部分人都是淺閱讀,所以獲取的信息在大腦停留的時間短,思辨分析信息所用時間也大大縮短。
2.缺乏理性思考,認知與質疑能力有待加強
研究發現,90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主要是在使用媒介中自發形成的。他們缺乏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即無法對媒介做出一個全面的判斷與評價。
90后的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大部分學生能夠在瀏覽信息時有意識地辨別真實性。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對媒介中的信息獲取停留在淺層,沒有深化對信源、傳播者等做出質疑評價,導致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3.自我意識增強,從傳播對象向傳播主體轉變
90后作為時代的革新主力軍,比起70、80后的保守,多了“不安分”的心,想要掌握世界,所以他們喜歡主動去學習,用已知的知識去引領未知的時代。隨著“微”應用的普及,90后更傾向于利用新媒介傳播自己的想法,宣傳自己的內容,從傳播對象轉變為傳播主體,更好地掌握了社會。
4.媒介消費觀不端正,選擇原則以娛樂至上為主
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愈發追求物質,對政治關注逐漸減少,部分90后認為時事政治與自己關系不大,在媒介素養上便表現為媒介選擇與消費的庸俗娛樂傾向。筆者認為90后的媒介素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當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的媒介素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才能將市場經濟建設得更好,中華民族才能更早地實現中國夢。
其次,學校忽視媒介素養教育。調查內容顯示,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不清楚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既然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更別談媒介素養的提高??v觀中國的大學教育,越來越多的大學投入更多師資、研究費用在實用性強的課程上,而忽視學生的人文教育。媒介素養是人文素質的重要部分,能指導學生更好地認識、改造世界,卻得不到關注。
大學是培養媒介素養的主要場所。媒介素養教育被忽視,重理輕文、強實用主義是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大學必須做出改革,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接受情況中,31.73%的同學通過專門課程、講座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而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的人占66.9%,與不知道媒介素養教育的比例相當。
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分為兩大途徑:一是內部教育,通過自我學習、教育,鍛煉媒介素養能力;二是外部教育,政府機構、大眾傳媒及高校積極引導,建立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1.學生——培養媒介素養主體意識
高校學生是媒介接觸使用主力群體,不少同學認為可自發地掌握媒介素養,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媒介素養內涵,更別說媒介素養教育。總體來看,高校學生對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基本上是自發形成或零散教育的結果,對媒介素養教育重視不夠。
生活在麥克盧漢所稱的地球村里,僅理解媒介是不夠的,學生們需要被賦權以批判性地商榷,參與討論媒介再現錯誤和再現不足等問題,并制作他們自己的非主流媒介[2]。有意識地培養媒介素養能力,并把媒介素養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積極地利用媒介發展自身,是媒介素養教育中首要一環。
2.高?!_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大學時期是青年心智走向成熟階段,媒介素養的學習與運用更易接受。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予以及時指導更為必要。目前,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較零散,媒介素養教育尚未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入課堂。
我國大學已經有了200 多個新聞、傳播學科點,這些學科點作為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的主要輸出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無論在師資力量還是在學生的傳媒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方面都具有了相當的基礎和平臺,這些點應該成為啟動和推廣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龍頭和骨干力量。[3]”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優勢,突出新媒體的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各類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廣泛開展通識課,充分利用及發揮校園媒體的優勢,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將校園媒介資源作為媒介素養實踐基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同時,培養媒介參與感與社會責任感。
3.行業——營造媒介素養教育氛圍
新媒體憑借便捷、迅速、功能強大成為在校大學生接觸最頻繁、最依賴的媒介,相較于傳統媒介,新媒體的信息更為魚龍混雜。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需要媒體根據自身實際創新媒體素養提升路徑,調整媒體素養提升戰略。大眾傳媒作為社會公器,在傳播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理應做好“守門人”。因此,媒體從業人員的自身素養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媒體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尤其是媒介道德能力及媒介批判能力。規范行業發展,有利于從根本上凈化傳播內容,傳播社會正能量。媒體行業共同營造媒介素養教育氛圍,既是承擔媒體素養教育的社會責任,也是實現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不二之選。
4.政府——統領媒介素養教育全局
我國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有效措施。媒介素養教育是我們對于社會和媒介中出現的問題的積極思考和主動作答,無論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文化霸權的抵制,還是對我國媒介市場化運作中出現的不良現象的應對,媒介素養教育都是一種相對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即存在一定的“保護主義色彩”[4]。
首先,在政策措施上頒布課程指引,保證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合法地位,相關課程順利開展;其次,在傳播導向上加強媒體管理,完善大眾傳播媒體的經營管理體系,尤其加強規范網絡秩序;再者,在經費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持續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問題;最后,政府應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證媒介素養所需要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包括制定相關的法律道德規范,政府部門與官員自律自省,提升公信力、號召力。
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養,掌握媒介傳播的知識與技能,更好地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良好的媒介素養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們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媒介素養教育還有利于推動我國新聞傳播產業的發展。大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傳播活動中,可以為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補充新鮮血液,對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養具有推動作用[5]。
參考文獻:
[1] 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997(1).
[2]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杰夫·謝爾,劉晶晶,王瑩.邁向批判性媒介素養:核心理念、爭鳴、組織與政策[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1).
[3] 林愛兵、王希華.面對當代受眾:媒體的素養教育[EB/OL].科學網,http://www.sciencetimes.com.cn.
[4] 劉芳華.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提升策略[D].浙江師范大學,2009.
[5] 劉加勤.傳播理論視野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林區教學,2011(8).
[責任編輯:東方緒]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99-03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項目: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攀登計劃”項目:“90后的新聞觀與媒介素養”(pdjh2015b0976)。
作者簡介:林倩,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新聞采編)專業,主要從事新聞采編研究;江穎詩,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新聞采編)專業,主要從事新聞采編研究;劉靜樺,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新聞采編)專業,主要從事新聞采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