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軍
■
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把事理闡述得通俗易懂。
■
事理說明文,顧名思義就是說明道理。說明事理需要領悟與把握寫作的要求和具體方法、技巧。簡要分析如下:
1.抓本質——講究科學。說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學依據為基礎的,說明時不可以信口開河,一定要根據事物的特征,透過表面現象來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透徹地了解事理。如寫“怎樣預防近視”,寫作時就必須先交代清楚什么是近視、眼睛為什么會近視等一些眼睛衛生常識,然后再說明如何有效地預防近視以及近視之后怎么辦等。體現出科學、嚴謹的說明態度。
2.求條理——講究順序。事理說明文常常采用邏輯順序,便于體現事物的內部規律和聯系。邏輯順序又可分為:從整體到局部、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主要到次要、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等。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就運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課文由古代典籍里的親自去過沙漠的人所遇到的奇怪現象導入,然后科學地解釋“魔鬼的海”“海市蜃樓”“鳴沙”等現象產生的真正原因,最后得出結論: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3.妙方法——講究文采。為了把事理闡述得通俗易懂,還要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使用什么說明方法,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而定。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作者在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北京地區沒有注意到物候延遲,結果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遭受了低溫損害的例子。作者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都舉出了典型事例。另外,在確保文章準確、簡練的前提下,還要力求語言的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如《看云識天氣》:“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使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不僅抓住了幾種云的鮮明特征,而且使文章文采大增。
■
風箏為什么能飛上天
□李 旭
春天到了,天空中的風箏越來越多了。有的像展翅的雄鷹在天上自由翱翔,好像在搜尋獵物;有的像輕巧的蜻蜓在天空中飛舞,忽高忽低;有的像美麗的蝴蝶舒展著翅膀上那多彩的花紋;還有的像活潑可愛的金魚,擺動著它那美麗的尾巴,無拘無束地“游動”……這些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風箏,為什么僅憑借一根細線就能在藍天上飛來飛去呢?
上了初中,我去問物理老師,他解釋說:“風吹在風箏薄薄的‘身體上,就會產生壓力,從而把斜著的風箏托起來。具體點兒說,放風箏時,人們總是牽著風箏線,迎著風跑。風箏在空中受風力的作用,其周圍的空氣會分成上流層和下流層。通過風箏下流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礙,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流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降低;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一種揚力,促使風箏上升。”
我又問:“那為什么還要有條‘尾巴呢?”老師解釋道:“風箏常常拖著很長的‘尾巴是因為‘尾巴不僅使風箏飛舞時顯得活潑好看,也能使風箏在天空中飛得更平穩。”
后來我還在一些資料上了解到:風箏不僅是玩具,多年來,科學家們還試驗用風箏發電、研究氣象、幫助救援遇難船只等。風箏的動力是風,靠風飛升的風箏到了云端,其飛行速度居然大大超過風速。所以,在高空上下翻飛的風箏,能獲得大量的風能。科學家們還設想,在風箏翼面上安裝葉輪,再在風箏骨架里裝上發電機,就能將風能轉變成電能。風箏能飛上高空,如果把溫度計放在風箏上,讓它帶上天去,就能測試高空大氣的溫度。在軍事上,可以用風箏進行高空偵察,拍攝軍事設施;也可以作為聯絡的信號和工具,因其易被敵方忽視而收到意想不到的偵察效果。
由此可見,風箏的用途還真不少呢!我想:如果把牽著風箏的細線換成無線的或者電磁波,用遙控器操控它的飛行高度,那就更好啦!
點評
風箏為什么能飛上天?作者開頭寫春天放風箏,自然引出自己對風箏如何飛上天的疑問。文章借用物理老師的話,把風箏飛上天的原因說得明白透徹,重點突出。作者采取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相結合的方式,把向物理老師請教的過程寫得非常生活化,用詞樸實;而開頭一段,寫得生動形象,給人以自由的想象。最后寫作者自己對未來風箏的設想,言簡意賅,收尾自然。
■
題目: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思路點撥:“用處”的意思是“用途”“作用”;看準題目中是說“數學”的用處,還應把握是在“生活”中的;可借鑒、運用上述三種方法,把“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寫得有條有理,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