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蘊琪
王先慶,湖南省石門縣人。國家商務部全國內貿領域專家、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廣州市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發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成員。日前在“羊城學堂·羊城學術菁英”論壇上主講“互聯網時代與廣州千年商都發展”。
“激情地工作,快樂地生活”是王先慶的微信簽名,今年是他離湘赴粵的第21個年頭。正如簽名所言,在廣州,他得到了工作的激情和快樂。
1995年,31歲的王先慶經師友介紹,從湖南來到廣州,開啟了在粵的學術生涯。他說初到廣東,便感受到這是一個寬松和寬容的地方,在這里,說話可以不必過于謹小慎微,“比方說開一個論壇,發言的時候就不必說很多假話官話,有什么說什么,不管是省長還是市長,我們也可以大膽地作為一個專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有利于我們客觀真實的做學術。”王先慶坦言,自己很享受這種真實的狀態。
作為一個研究人員,能扎根廣東做學術,根源是這里的創新氛圍。“我做商貿服務研究,無論是現代物流還是電子商務,還是各種會展等一系列的行業,在廣東它的發展要成熟的多,可供研究的問題也多得多。”廣東總是會不斷出現大量新的現象,給研究者呈現國內最前沿的動向。激發王先慶做研究的動力還在于:“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歡迎學者去交流,有什么新思想新觀點,就可以溝通交流,只要有想法就會得到關注重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同時政府也很開明,會采納你的新觀點,這讓我感覺到自己的研究很有價值。”
王先慶稱自己在廣東的研究是充滿激情、富有戰斗精神的,尤其是看見自己的研究成果變成實實在在推進落實的項目,在政府規劃中看見自己的思想。他感到廣州商貿業的不少方面都有自己研究的影子在里面,這一點使自己的學術生命力不斷蓬勃興盛。

王先慶教授
談及自己的研究態度,王先慶認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做實和做新。“對于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的研究,需要七八年的密切結合,而不是短期的關注。”通過十多年來對白馬服裝市場的研究,王先慶闡釋了他的研究模式:“要完全融合到行業和企業中去,包括企業日常的決策和發展。在我2010年前后給白馬服裝市場做的第一次轉型升級研究和咨詢建議中,重點是如何提升其形象、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總結出白馬模式,平時,我會動態參與到它的年會、培訓中進行互動,共同決策。”
目前,傳統商貿在互聯網背景下又面臨新的一輪升級,轉型方向是走出去,變換原來的市場。“去年剛做完白馬服裝市場二次轉型與渠道戰略研究,同時我還要做一到兩年的顧問。戰略怎么領會?下一步怎么去重慶、湖南等外地發展?我一個月要去企業一兩次,做真正的咨詢智庫;那些一次性的產學研結合,是任務型的,那樣不會真正了解企業,企業也不會真正融合。”在王先慶的眼中,自己或許已經是企業的一個員工,一個管理人員。
王先慶目前所研究的商貿流通正是當下的新興熱點領域,不久前的3月26日,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辦了“第一屆農村流通論壇”,他解釋這次會議舉辦的原因:“農產品怎么樣去推廣宣傳,包括果品進口出口問題,很多專家在一起交流專業的問題,以前就沒有這么交流過,我們把它作為一個主題來推動,專門做了這么一個農村農產品流通論壇。”
而4月9日,“第一屆華南現代物流學術年會”舉辦,華南的物流企業,特別是快遞行業、電子商務正大發展。國家經濟有了新動向,王先慶認為企業界、學術界、政府決策部門的共同研究,帶動了行業的深層溝通和發展。“如果做得沒意義,別人也不會多來,尤其是我們做的不純粹是學術,是和行業發展密切互動的,所以企業都經常來參加交流。”王先慶自信地談到。
廣州與其他城市不同之處在于廣州是天然的國際通道,有利于進出口。王先慶認為,過去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尤其珠三角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原材料進來,同時生產的商品再通過港口出去,這種商貿物流,造就了廣州商都的地位。
王先慶指出,作為千年商都的形象符號,廣州主要有兩個名片:第一個是廣交會,因為它是建國以來最大的會展場所,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就是廣交會,這里是面臨國際市場最便利的通道,廣交會又是中國會展業的龍頭和旗幟。第二個名片是廣州有全國最多的專業批發市場,而且這些市場,很多都是國內最好的或是最先的,比如茶葉、服裝,皮具、建材、家具等等,這里是全國的集散中心。會展和市場,共同構成了千年商都的基礎。
然而這只代表珠三角工業化浪潮的時代,工業化浪潮結束后,現在進入了新的時期,制造業的轉移,互聯網的沖擊,導致大量的工業要么退出,要么轉移到其他區域,原來很多必須在這里買賣的物品已不必在這買賣了。王先慶拿服裝廠和布匹來舉例說明:“服裝廠的區位轉移導致布匹銷量下降,原來構成這種繁榮商都的條件變了,現在廠家可以坐在家里,從網上進貨,不必親自到布匹市場來,原來千年商都的動力或資源發生變化。廣州要適應新的形勢,去構建新時期的千年商都這么一個形態,就要探索。”
廣州目前的轉型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苗頭。王先慶總結出值得注意的四點:
一是琶洲新規劃,做互聯網創新聚集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任何的商業都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王先慶認為:“如果能占領這個高地,就在新的時期形成新的優勢。微信的總部都在琶洲,唯品會總部也遷到琶洲,加上京東華南總部等,作為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商務聚集區的話,優勢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占領未來的制高點。”
二是文化、商業、旅游的融合。“未來的商業一定是有個性,有文化元素的,茶葉博物館的茶文化和茶葉貿易,就把這些文化和商業結合起來,讓消費者體驗到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又比方說在珠江岸邊、珠江啤酒廠旁邊賞啤酒,體驗啤酒文化;煌上煌老字號,臘味和其他食品,可以現場自己做,順便買回去;還有冼星海和鋼琴文化……做體驗式的商業,文化跟商業一起賣。”
第三方面是商圈的轉型升級。“比如正佳廣場,把原來的廣州友誼商店面積大大縮小,做了文化場館,海洋館,現在這里有溜冰的,畫畫的,跳舞的,玩游戲的,吃小吃的,它在積極地轉型升級做體驗商業,”王先慶進一步說,“這種商業也特別強調線上線下相融合,正在規劃的有廣州塔,下面準備做成一個南廣場,像紐約時報廣場一樣的,注重體驗。”
第四點在于,千百年前的十三行是國際商都,現在要繼續做成這樣國際化的商都,需要通過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通過廣交會進出口。“實際上廣州很多的專業市場,就是進出口的比率非常大,比如江南水果市場,進口海鮮的黃沙水產市場。通過國際化讓大量外國人到中國來,要看中國制造的商品,來廣州看。”
在與《南風窗》記者聊海上絲綢之路對廣州發展的影響時,王先慶表示:“中國的對外貿易窗口近三百年主要是廣州。近現代的世界貿易是海上為主,在沒有高鐵火車的時代,陸上主要靠駱駝、馬幫運輸,交易量遠遠不及海上。現代貿易更是如此,港口適合于海上貿易,這是天然形成的,不是政策決策可以改變的,加之制造基地也在華南,海上絲綢之路華南是最具優勢和條件的,把現有的一些資源充分利用,結合廣交會和專業市場,有利于做大做強海上絲綢之路。”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非洲、中東的市場連起來,過去可能是非洲的人跑到我們流花市場買,現在可以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東南亞都建設一個銷售點,把廣州這里作為一個起點,商品發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用這種串連起來的優勢再造商都。” 王先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