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嫻在《新聞記者》撰文認為,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生產的進入門檻進一步消解,一方面它使得信息傳播的“可替代性”越來越強,另一方面用戶生產內容(UGC)變得更加高效和快捷。而傳統媒體要做的就是重新審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通過重塑媒體的表達和敘事,挽回甚至是吸引更多受眾。
1.基于粉絲經濟的大數據分析。
網絡環境下,同質化、大眾化的內容急劇貶值,我們就需要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將“大眾”解構為小眾、個眾,出現部落化、社群化的形態,重新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實現傳播內容的精準匹配,如包括了解在媒體網站上、在社交媒體上,誰來閱讀我的新聞,停留了多長時間,有沒有具體的反饋,反饋是什么,從而來改進和修正現有的報道。
2.逆向思維下的內容生產。
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要改變“傳統媒體生產什么,受眾就接受什么”這一單向的“傳受”理念,而是從互聯網“逆向掘金”,通過社交網絡系統等多個平臺“運營”用戶、聚集人氣,從而發動用戶貢獻更多的內容。并通過將當下流行的“眾包與眾籌”的概念引入到傳統媒體內容生產和節目制作環節中,讓受眾和粉絲在充分的參與感中體驗獲得感,通過用戶體驗來增加媒體粘度。
3.分享式的文本生產與表達模式。
傳播載體的變化必然帶來傳播內容的變化,擁抱眾媒時代,傳統媒體還要重塑自己的文本生產和表達的模式,特別要重視互聯網的“鏈接”屬性所帶來的傳播內容更加重視“分享”感的這一變化,延伸相關的新聞背景、充實相關的新聞內容和深入相關的新聞討論,在詳盡梳理其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深入挖掘事實背后的真相、原因、本質、意義等,進行更加“精品化”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