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慢性病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人類學關于慢性病的研究正逐步展開。本文在全球現代化及國家對慢性病控制的背景之下,分析村民對“病”的分類及其對慢性病的理解。村民根據經驗給出了正病與外病、大病與小病、慢病與快病三種分類。村民對這些分類的使用是一個歷史實踐的過程。而慢性病這一歷史性事實卻處于尷尬的位置。與此歸類問題對應的是患者對于病因解釋的不確定性。這種解釋的不確定性不僅是生活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患者理解上的困惑與模糊,而且有其實踐意義。不確定的解釋與生物醫學的精確性的沖突提醒我們:在防治慢性病的工作中,應該抱有開放的態度,一方面嘗試理解患者的困惑與不解,另一方面運用多種醫療方式應對疾病。
【關鍵詞】分類;慢性病;不確定性解釋
【作 者】謝勇,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2 - 0021 - 008
當今世界,慢性?、?已成為人類的重大威脅。人們也在著手應對這一挑戰,特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范圍內的疾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六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2013)的政治宣言中指出,2008年全球5700萬人死亡,其中3600萬人(占63%)死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 ]進入21世紀以來,以心腦血管病為首的慢性病已經取代傳染病和急性病成為威脅我國城鄉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已成為主要死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到全國總死亡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 70%,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2 ]我國慢性病防控歷經近 70 年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專病防控到關注危險因素,直至全社會參與防控的發展變化過程。[3 ] 2012年,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5個部委聯合印發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 年)》,提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將健康融入各項公共政策的發展戰略。伴隨著國家對慢性病的防治過程,“慢性病”也日益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另外,在全球現代性日益顯著的今天,全球化的影響無處不在,科學主義更是大行其道,甚至偏遠的小山村也無法避免,村民對于疾病的理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復雜多樣。總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世界性的疾病轉型和國家對地方的疾病干涉,考察村民對于病的分類與理解十分必要。
一、問題的提出與田野
醫療與健康是人類學持續關注的主題之一。自人類學發展伊始,人類的醫療、疾病、苦痛和對身體的認知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二戰之后,確立了以應用為主的醫學人類學。[4 ]簡單地說,醫學人類學以人類學特有的視角和方法,研究人類的健康問題,包括人類的疾病、健康行為或理念、衛生保健制度以及人類的生物文化適應過程或結果。[5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疾病轉型,人類學家自然展開對慢性病的研究。
人類學家凱博文對于慢性病的研究引人注目。凱博文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出了意義中心或闡釋中心的解釋模式,他將醫學體系當作“文化體系”來研究,認為疾病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解釋模型,意義中心的模式將文化與疾痛的關系置于研究的中心。[6 ]79凱博文提出了“疾痛經驗”的概念,是指患者對于疾痛的體驗與經歷。這一概念是基于“疾痛”和“疾病”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他指出“疾痛指的是種種鮮活的經驗,是病人對疾病引起的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7 ]2而“疾病”則是醫學對人們疾痛的建構。這一分類方便建構身體、自我與社會成為一個體系。但是在田野中筆者發現,當地人對于疾病和疾痛沒有這樣的區別與使用,正如中國傳統中理解的“疼,痛也”[8 ]128、“痛,病也”[9 ]154,“病”是村民對于疾痛和疾病的集中表述。于是,這里“病”也不僅是凱博文定義的醫學對于人們疾痛的建構。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對村民關于“病”的理解的研究是了解當地疾痛世界的有用途徑。本文是對村民“病”的分類及其對慢性病的理解的討論。
學界關于漢人鄉村疾病的分類與理解的討論不多。楊善華考察了河北農民眼中的疾病分類,并從社會倫理的角度討論儀式治療的意義。[10 ]郇建立通過冀南沙村的田野考察討論了慢性病與社會轉型的內在聯系,指出村民意識到生活條件的改善、食品問題的凸顯、儀器的普遍使用及人均壽命的延長是慢性病流行的原因。[11 ]筆者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發現當地村民對于疾病的分類不像楊善華提到的那么單一與穩定(即大病與小?。?,對于慢性病病因的理解也不像郇建立認為的那樣全面與整齊。村民對于慢性病的理解呈現為多元和差異的特點。在前述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從歷史實踐的角度提出,不僅要注意地方社會文化的影響,而且要關注個體差異與大的社會背景與環境,這樣才能加深村民對于病的分類與對慢性病的理解。
2014年和2015年兩個暑假,筆者在陜北一個村莊——山屯村,做了將近兩個月的田野。全村有166戶,總人口660人左右。全村77位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26位常年生活在外,剩下的51位老人中只有10個人沒有患有嚴重的疾病,其余的41人(80%)都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疾病,且基本上都屬于慢性病。所患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腦梗、腦出血、冠心?。?,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高血壓 ,肺氣腫,慢性胃炎等。最為普遍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和關節炎。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14人(占27%),包括男性11人、女性3人;關節炎患者16人(31%),包括男性4人、女性12人。筆者訪談了大多數患者,試圖了解他們對于病的分類和對于慢性病這一歷史性事實的看法。
二、病的分類與分類實踐
分類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方式。所謂分類,是指人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關世界的事實劃分成類和種,使之各有歸屬,并確定它們的包含關系或排斥關系的過程。[12 ]2現代醫學對于疾病有明確的分類,疾病分類學便是一門利用特定原理將疾病進行統一分類的學問。那么,不同的醫學體系、不同的文化會對疾病有各種各樣的分類。筆者在田野過程中發現當地人依據經驗把疾病表述為這樣三種類別:正病與外病、大病與小病、快病與慢病。并且在不同的意義上,靈活使用這些分類。
(一)正病與外病
村民根據不同的病因和醫療方式把疾病分類為正病和外病。正病是指需要通過上醫院“吃藥打針”治療的疾病;除此之外,都叫作外病,這類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動了新的土”、看見“臟”的東西、接觸了死人等等。當地有句俗語叫“正病正看,外病外看(斜看)”;一位治療者講,“起手算見什么時候得的病,幾時幾日得的病,能得好不得好。正病還是外病。正病了叫他到外處看個(這里的意思是去外面去看或別的地方看,而不是外看的意思)?!备爬藘煞N疾病分類及其治療。
在現代醫療普及之前,當地的衛生條件相當惡劣。通常情況下方圓幾百里沒有醫生和藥鋪。1940年全區(陜甘寧邊區)中藥鋪及保健藥社400余個,而巫神多達2029個。[13 ]311陰陽、巫神以及其他神靈(神神)是當地的主要治療者。筆者調查的山屯村新中國成立前后有陰陽一人,二郎神一人,巫神一人。這些地方治療者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仍舊發揮著作用。據XYB老人回憶,“那陣醫療不發達,那就信個神麻葉,再就那陣醫生也沒現在醫生本事高。爾格(現在)都是科學,機器麻葉,過去看病拉(哪)有那個了,就診斷一哈,看你這個人咋個病,有時那還病吃不清。有時就盲目下藥了?!顷嚕ㄖ感轮袊闪⒊酰┱邪玻ㄦ偅┚鸵粋€馮一西,一個李明道,那個叫個汪什么來蘭,我不記得蘭,就那幾個行藝的么。搞醫生,不是斜看的么,那就是給人看病麻也?!^去那都信神了,娃娃家都是信神了。”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該鎮醫療條件很差,只有幾個醫生且醫術不高,缺少儀器設備,采取醫生“診斷”的方式。與此并存的是,當地人普遍對于神的信仰,所以也采取“斜看”的方式治病。
但是,隨著現代醫療普及、當地醫療條件轉好及國家長期以來對民間治療方式的限制,這些民間治療者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類治療方式也逐漸退出了它們曾經所掌控的地方醫療。在現代醫療的強勢之下,治療者的能力也受到質疑,“爾格,外看,說他們能行能行,外看也不行(這里指現在的陰陽藝術不高)?!爆F在村里只有幾個人掌握最為基本的“送鬼”方式,一位經?!八凸怼钡睦先酥v。“爾格,人沒辦法了,讓我送一送,送了也不那個些(指怎么起作用)?!爆F在,這類民間治療方式只是村民看病的補充,在醫院看不好的情況下才來找他幫忙,而且這位治療者自己卻也認為“送了也不那個些”(好像不起作用)。即使衰落至此,外看的方式仍舊提供了一條選擇的途徑,當一種途徑不起作用或條件不允許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們自然去選擇另外一條途徑。現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對于正病與外病沒有特別的定義與區分。這種分類在治療實踐中顯示出其意義。比如當地人對關節炎的治療,在醫院長期治療仍不能解決問題,人們就會轉向更為節省方便的“送”的方式。
(二)大病和小?、?/p>
大、小這一對概念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對普遍范疇,村民從經驗出發把疾病劃分為大病和小病,這一看似明確,其實極為模糊的分類,讓人不禁要問:何為大病、何為小病,這直接的區分是什么,慢性病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事實上,現實生活中這對概念不是那么均衡,就像上述正病與外病一樣,大病因為重要而被強調,小病被看作是無關緊要的而不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話語中。因此,要理解村民對于慢性病的理解,就是在問何為大病,慢性病是大病嗎。當被問及哪種病算作大病的時候,村民給出豐富而有趣的回答。通過人們的回應可以一覽人們對于大病的理解。
談到大病,村民首先想到癌癥。有人說,“那害上癌干倒成了大病蘭么。胃癌也,肝硬化腹水,肺癌,這號干都是大病么還。心臟病么,都是大病。像我這號不算蘭?!币灿腥苏f,“癌這一類算大病,海紅娘的割了一個腰子那吧,不是大病、買坪割了一個奶那吧不是大病?奶割了,一年免費給送五千塊錢的藥。腦溢血、腦梗塞死人了么?!边€有人說,“你像上面說的癌癥就是大病了么,那個病住一哈院哈來都好幾萬塊錢了,拉一個手術坐哈來不得七八萬塊錢?!睆倪@些對大病的基本看法中可見,當地人對癌癥心存恐懼,甚至到了談癌色變的地步。例如,村里一位肺癌早期患者,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患病,然后得到手術治療,回家之后,家人和鄰居平時談話都避免談論癌癥。一次,村醫需要填報村里的患病情況,專門去問他,填寫什么合適,他說,就說是肺癌,我又不怕。從上面三位病人的表達來看,判斷大病有這樣幾個標準:會死人,身體重大手術,所需費用很高。但是最主要的一條是是否會死人,一位村民總結道:“大病那要命病,那說好久好蘭,說死就死蘭。那號大概叫大病么?!?/p>
(三)慢性病
基于對上述的標準的普遍認可,在談到高血壓、腦梗、關節炎等慢性病的時候,村民的表達模糊而有差異。不少人表示現在的病很奇怪,不好說。例如筆者對村醫XJF的訪談很能說明問題。
A:現在最大的病就是,有些病說不來?,F在一個是高血壓多,再一個腰腿疼的人多,再一個腦梗病得人多。
Q:你說哪種算大?。?/p>
A:大病啊,大病不好說。說那高血壓大病個,那高血壓一般不容易死人。但是有些村民明確認為腦溢血和高血壓是大病,理由是這些病在腦上了么,并且也會死人或癱瘓。
LZG老人說:“哎喲,腦上這號病,你看是害那種高血壓的,大血管破了那就是大病么還,腦出血蘭昂,那號(?。?,來不來一哈哈(一會會)倒死哈蘭。看得慢老,一哈倒死哈蘭,看得歡(快)了,癱子也,灰漢(傻子)也,干是昂?”XWG老人按照國家對于慢性病的定義,把腦梗認為是慢性病而不是大病,“爾格(現在)腦梗塞這號還算慢性病了(重音)。就像牛兒(田野期間死亡的一位老人,發病突然,沒有找到病因)害這種就算大病了。連治沒治么,走到招安倒死哈蘭。慢性病那則,唉(嘆氣),按爾格說倒普及蘭?!鄙鲜鋈N看法反映了當地對腦血管病的看法的差異。XWG老人言語中透露出對于把腦梗塞認為是慢性病的不滿與無奈。因為分類不同的疾病對應是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相比較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關節炎處在更為尷尬的位置。這些關節炎患者患病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當筆者問及WMM老人,剛開始她說,“癌癥,心臟病,都是大病。像我這號不算蘭。(指關節炎)”同一次談話,再次問的時候,她說,“哎喲,大病么,拉是小病,疼、疼萬一把人疼成癱子不是球勢蘭?!鼻耙淮位卮鸱从沉舜迕駥﹃P節炎的一般看法,后一次看法表達了患者對于關節炎后果的擔憂,并把自己的病認定為大病。另一位老人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不算大?。骸澳且涣嗣菚蟛×??(反問)……這號小病,……則就淹不死煮不爛,反正遇上個好家還說,誒,那真有病了。遇不上好家的話,日腳搗打你就那么個死?!边@位老人說明關節炎在村里被認定為小病,得不到積極的治療。村里關節炎患者在去醫院治療幾次之后,基本依賴止疼片度日。
除上述兩種分類之外,筆者也注意到另外一種分類開始出現在村里,即快病與慢病。例如GYM(村醫的妻子,村醫執行村莊慢性病防治工作)老人說,“昂,慢病就不好治,讓那個快病,說死就死哈蘭,說治就治好蘭。慢病的話死不哈活不了?!边@一說法應該是伴隨著疾病轉型,國家慢性病防治而進入村莊的。
如上筆者介紹了當地三種疾病分類,村民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這些分類。如下圖所示。正病與外病關涉的是人們看病的途徑與方式。從上述簡單的歷史梳理中,我們發現正病和外病這對概念遠不是看起來那樣均衡,而是在村民的歷史實踐中變化。在現代醫療普及之前,正病由于治療條件限制而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與實踐中,只是作為外病的補充而存在;而現在,外病伴隨在正病周圍,處于或有或無的位置。但是它會在村民需要的時候出現(前述關節炎的例子),它是村民應對疾病的一條途徑。大病和小病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分類,大病危及生命,是個人、家庭和村莊必須應對的問題。對于大病,在實際和倫理兩個層面上,家人必須積極應對;地方政府也有大病補貼的政策。而慢性病的位置比較尷尬,村民一般認為慢性病和個人生活方式關系很大,國家和家庭都把責任推給了患者,同時由于慢性病發病緩慢、許多慢性病不會直接威脅到生命,而受到忽視。在村莊中人們一般認為慢性病是小病。雖然受到這種一般認識的影響,慢性病患者或者對這種普遍分類不滿或者直接認定自己的慢性病為大病。下圖說明,慢性病不管被認為是大病還是小病都有多元的醫療方式,這些多元治療方式包括正看、外看、飲食、偏方等等,當地的多元醫療方式處在歷史變化之中。另外,由于疾病轉型、國家慢性病防治政策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增多等原因。村里已經出現了慢病與快病的分類,在此社會環境之下,此種用法會日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中。由此可見,疾病分類的使用是當下歷史情境中和具體情境之下實踐的問題,它和村民的歷史實踐、生活實踐以及大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三、慢性病病因的解釋
(一)現代醫學的解釋
全球化的當下,地方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信息交流方面,村民通過外出旅行(看病、探親、旅游)、電視、報紙、廣播和世界聯系在一起。對于慢性病流行的問題,村里的一些老年患者給出了類科學的解釋。田野中經常聽到老人使用不熟練的醫學術語給筆者解釋疾病。LGL老人通過看電視知道關節炎的病因,她說,“我常電視上也看人家,到了廣告,那個專家人家干說,誰知道拉,這就是那個,有的說叫增生,有的說是這個骨石疙瘩子跟骨石疙瘩子中間沒有那么一層層那號的,就跟上咱們那個,咱們干,就跟人家說叫那個軟骨昂,人說就把那個磨完蘭?!盳SX老人是位退休的干部,患有高血壓、腦梗塞,告訴我,“按人家醫學講,就是腦血管供血不足,流通不暢,腦上的血管流通不暢?!@個可有關系了,有殘留物了么。人電視上介紹了,我就想這么個造成的。”村民受到了一些科學解釋的影響,但是單純從科學角度講的人很少,這些人中有些有外出工作的經驗,有些是村里面的文化人。
(二)經驗角度的解釋
雖然村民通過多種途徑接受關于疾病的知識,但是大多數患者的解釋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盡管其中也包含著接收到的科學解釋?;颊邔δX血管病因的解釋雖然提到了郇建立提到的四種因素,但卻集中到飲食上,認為化肥和農藥是腦血管疾病的根源。JXS老人細細分析這種病流行的原因。
吃豬肉不行,瘦的能行,像肥的不行。咱們這人就是豬肉改餐。哎呀,大多數,百分之七八十就是豬肉改餐。雞肉跟羊肉、牛肉這類的……但是豬肉著東西現在不是真工實料喂哈的。咱們玉米追肥,豬肉有的人喂飼料了?!顷嚾宋古A?,羊了就把這糞上上?!垡膊皇钦f咱有什么科學、什么技術,咱就想象的這么個。那陣我小的時間就沒有這種病,現在有這種病,你說人家都得這種病了。那就飲食上慢慢慢慢控制的。受苦人的話,招安(鎮)街上的人不鍛煉就說那么個,咱受苦人了你說不鍛煉吃上了?你不做活就吃不上么。現在你說洋芋上不上肥,不上肥你洋芋結得侯侯(形容?。┑摹?/p>
首先,她認為“吃豬肉不行,尤其肥的不行”,即是說豬肉對患腦血管病的影響;然后她分析了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比較吃各種肉不同的感受,認為當地人偏愛吃豬肉;接著她指出現在豬都是飼料豬,而作為主要豬飼料的玉米是試過化肥的;最后她反駁了活動少的說法。這位老人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了一般認為的腦血管病發病原因的兩個因素:高脂肪飲食和活動量少,可見腦血管病知識對她的影響。
多數患者也從經驗的角度解釋關節炎。村民把關節炎及其他原因的腿疼都直接叫作“腿疼”,把老年人長期腿疼叫作“老腿疼”。村民認為老腿疼是人老了之后,器官退化,“跟這樹一樣,樹一老,皮都掉蘭,人跟這樣樣的?!比绻患右灾委?,隨著年齡增長,“腿疼”就會變為老腿疼。在當地,老腿疼被理解為自然的過程,一般不加以積極治療。有些人認為腿疼是由于受涼的原因。ZZF老人告訴筆者,“(我從安塞)起身天陰著了,食堂我阿姨給我買的吃了一點面,哎喲,就那接來蘭。就是風,就是雪,就那老雪地,招安又走回來。就那就一直疼上蘭?!贝蠖鄶祷颊甙淹忍墼驓w結為勞累。XWZ老人說自己“那陣咱就不欠力昂,一回三四百斤,二三百斤背了,硬把這個壓壞蘭、撐壞蘭?!绷硗庖晃焕先丝偨Y道,“咱這大多數都是苦太重蘭,老蘭扛不定蘭?!弊詈螅P節炎患者基本都講述了農業社時期所受的苦與累。
從上述經驗表述中,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是飲食?為什么是化肥?為什么是勞動?研究表明,腦血管病與生活方式有直接關系,此種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有體重過重、鈉鹽量攝食過多、運動量不足、心理壓力、吸煙習慣和過度飲酒;而關節炎病因更為復雜,主要與炎癥、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颊呒嘘P注飲食和勞動,筆者認為是與患者的生活經驗有關。飲食和勞動是村民生活的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兩個活動,他們由此經驗出發,非常合理。根據不同的疾病,村民判斷腦血管病發病在內,由飲食引起,而化肥使用是現代農業相較傳統農業最大之變化,因此認定腦血管病是由化肥的使用引起的;關節炎,一般作腰腿疼痛,應為外力所為,村民對此解釋是過度勞動。患者由此形成了關于這兩種慢性病的解釋模式。當然也不能忽略在解釋過程中外部知識對患者的影響。
(三)不確定的解釋
雖然筆者在上文分析了兩種慢性病的解釋,但是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除了極少數人會給出明確的病因認識之外,絕大多數人認識模糊,雖然他們也嘗試著從科學或經驗的角度給出解釋。當被問及對病因的理解的時候,他們首先回答“害不哈(不知道)”,在一再追問下,患者們會做出嘗試性的回答,給出“人家說”的解釋,并一再強調自己“害不哈”“誰知道了”,還常常向筆者確認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正是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患者在追尋著患病的原因。有些患者在不斷地確認過程中,仍舊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KHA老人的例子說明了這個問題。
A:那幾年就一直這個胳膊、手麻了到可多年蘭。先就手跟胳膊麻了,我則說大概是受涼蘭。……年時(去年)二月吊的針,一開始就腳疼的,這腳大概是割爛蘭是咋蘭,腳疼得?!O,(醫生)說腦上的病,我說,日怪,腦上的病么,腳疼,這半個身子疼……
Q:這種病是什么原因?)誰曉得了,我害不哈。
Q:你約摸拉?
A:我約莫就是吃東西吃得拉。我盤算是這個么,再拿做什了。做活了,我盤算干,受苦人么,都做活了么?!?/p>
Q:為什么能害這種?。?/p>
A:你說了?我就一個考慮,我一年吃喝也不太那么好,吃喝好賽,說吃喝好的害了。做活做得來蘭?做活人家受苦人都做了么,就我到,我一個到就那么個蘭。
老人先是認為手腳麻木是受涼或壓著的原因;接著被醫生告知是頭上的病,她感覺到很奇怪,為什么腳疼是頭上的病;接著她從生活里飲食和勞作兩個方面來找原因,又一一加以否定;最終老人沒有找到自己患病的原因。另有患者找不到原因之后,說那天前晌王二死哈,后晌我腿就猛猛疼上蘭,認為可能是“鬼”纏身了。筆者發現,這種不確定的解釋是患者最為普遍的解釋。即使是給出科學或經驗解釋的患者話語中也充斥著不確定性。這反映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西方的科學知識進入村莊,給老年慢性病患者造成的困惑?;颊呋蛘叻e極接受這些知識,操著半生不熟的醫學術語,試著說科學話,探尋患病的原因,或者結合科學與經驗分析給出似是而非有時又不起作用的解釋,或者追尋不得回到傳統“鬼魂”的解釋上去。總之,整體呈現的不解與困惑,造成了村民的恐懼與憂慮。
四、結論
埃文斯-普理查德談到田野調查的時候明確指出,“田野工作中最難的是確定一些關鍵詞的意思,整個調查的關鍵都建立在理解它們的基礎上;在人類學家學習如何使用正確的詞語與土著人進行交談的過程中,詞語的含義只能由他們確定?!盵14 ]54筆者在田野調查中對這一點深有體會。研究者受到學術訓練的影響,即使是擁有同一文化,說著同樣的方言,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理解事物的方式和話語方式也存在差異。研究者如果不能注意到這之間的差異,很容易自說自話,于理解無益。例如在調查中當筆者使用“關節炎”一詞來訪談,患者就被引入關節炎的話語中,利用醫學術語來回答問題;當筆者使用“腿疼”一詞來訪談的時候,患者被引入關于“腿疼”的日常話語中,表達與理解自然流暢。“腿疼”一詞更能表達出村民對于關節炎病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凱博文關于“疾痛”與“疾病”的明確分類,在學理討論上有重要意義,卻不適用于研究者用來理解村民對疾病的解釋。當地村民的疾痛世界中“病”是他們的話語與實踐方式。筆者依據這一點來探討他們關于“病”的理解與分類。
村民把病分為正病與外病、大病與小病、慢病與快病。這些分類需要放在村民歷史實踐當中來理解。人們處在流動的時間之中,處在大的環境里面,也處在具體地地方場景之中,面對著變動不拘的具體問題。村民可能隨時使用任何一種分類,但從歷史角度看,還是有一條模糊變化的線,即外病的減少,大病受到重視且越來越獲得治療,慢病正逐步出現在村民的話語與實踐中。日常生活中,這三種看似均衡的分類,在村民的表述中各有側重,這是分類在村民實踐中的具體表現。而作為歷史性事實的慢性病在分類之中處于尷尬的位置,村民試圖給慢性病歸類,但對慢性病是否為大病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一爭論背后是患者在地方場景中和國家層面上尋求關注與獲得治療資源的問題。村民不僅在慢性病歸類上存在分歧與混亂,而且在慢性病病因的解釋上也感覺到無所適從。雖然試圖利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解釋患病原因,但整體呈現出來的不確定性是地方病患解釋的最大特點。這是全球現代化過程,給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村民的認識上造成的混亂與困惑。
雖然存在理解上的困惑,但這種不確定性解釋也具有其他意義。首先,地方關于病的多種分類與對慢性病的多元解釋,對應的是地方的醫療多元化。因此,在此意義上,上述解釋的不確定性與多元化為患者選擇多種治療方式應對慢性病提供可能。拜倫·古德在研究土耳其癲癇時指出,敘事不僅講述過去的事件,它們有時候也朝向未來,“目的論式地組織我們的欲望和策略,讓其朝著我們的生活或特定活動想要實現的設想目標或經驗形式邁進。”[6 ] 209在這里,患者的不確定解釋也有類似的意義,它使患者和家人以開放的方式應對慢性病。其次,村民不確定的解釋與生物醫學的精確性發生沖突。這提醒我們在防治慢性病的工作中,應該抱有開放的態度,一方面嘗試理解患者的困惑與不解,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多種醫療方式應對疾病。同時應該注意不要讓粗暴的生物醫學知識傷害到困惑的患者。如何在具體的防治工作中注意這些問題,是學者和醫療工作者都需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第六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聯合國大會高級別會議的政治宣言的后續行動(WHA66.10)[R].日內瓦:世界衛生大會,2013.
[2]中國衛生部.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R].2012.
[3]劉曉娜,等.我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發展歷程[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5(2).
[4]劉紹華.醫學人類學的中國想象[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5]景軍,薛偉玲.醫學人類學與四種社會理論之互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6]拜倫·古德.醫學、理性與經驗——一個人類學的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凱博文.疾痛的故事——苦難、治愈和人的境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8]徐復.廣雅詁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9]許慎撰,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0]楊善華,梁晨.農民眼中的疾病分類及其“儀式性治療”[J].社會科學,2009(3).
[11]郇建立.中國鄉村慢性病的社會根源——基于冀南沙村的田野考察[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6).
[12]愛彌爾·涂爾干,馬塞爾·莫斯.原始分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3]雷云峰.陜甘寧邊區史[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
[14]埃文斯-普理查德.論社會人類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THE CLASSIFICATIN OF ILLNES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RONOC DISEASES:BASE ON A STUD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VILLAGE
Xie Yong
Abstract: With chronic disease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health,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s is gradually expanded. This essay analyses villagers' classification of illnessand understanding of chronic diseases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 modernization and state controlling of chronic diseases. Villagers describe three categories of illness:zheng(正)and wai(外), serious and minor, chronic and acute,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The use of these classification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practice. Chronic diseases are in an awkward position nowadays. Corresponding to this is the patients'uncertainty of explanationin addressing the reasons of sickness. Not only is this uncertainty of explanation a puzzling and blurry of the sufferers who liv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orlds, but it also plays practical function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ncertainty of explanationand the accuracy of biomedical alerts us to keep an open mind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orks of chronic diseases,i.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puzzling and perplexityon one hand, and dealing with the diseasesby various meanson the other.
Keywords: classification;chronic disease; uncertain explanation
﹝責任編輯:付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