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聲音
上班搶10元紅包被罰500,冤不冤
新聞背景:
2016年1月4日,成都某公司董事長上班時間在微信群里發了個紅包,誰知當天下午,公司卻下發了處罰通知:搶紅包“前三甲”因上班玩手機每人罰款500元。該公司董事長稱,公司搞燃氣業務,屬于特殊行業,關系千家萬戶安全,不容馬虎。“我就想發個紅包看看哪些在認真上班。”
據悉,這家公司早就發過通知,“從2016年1月1日開始,上班期間嚴禁玩手機、聊微信、發朋友圈。公司總部辦公室隨時接受匿名舉報。”
網友熱議
@下一個天亮:說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
@今天~你笑了嗎:聽過“釣魚執法”,聽說過“互聯網+”,沒想到領導活學活用……
@不如沉默:搶紅包搶了十塊錢,罰款罰了500元,整整五十倍啊!
@劉12138:上廁所的時候搶的也不行?或者說根本不讓上廁所?
@家有小淘氣包一枚:董事長為什么要在上班時間發紅包呢?董事長帶頭違反公司紀律,是不是得加倍罰呢?
@37度nice:白紙黑字規定了,員工上班時間禁止玩手機。當然了,如果董事長帶頭執行,自己也同樣罰500,罰金全部充公并明示用于公益,相信就沒人敢說他不對了。
@huanhuan:我剛把這個新聞鏈接發公司群里了,本來是覺得好笑想樂呵一下。唉,不說了,老板叫我去他辦公室了。
@藍色-的夢:老板說的也沒錯啊。燃氣公司的人上班都玩手機,燃氣安全誰能保障?
@狂攬風:上班時間能不能玩手機,我覺得還是要分行業,不能一刀切。有的行業沒有業務時是空閑的,偶爾放松一下也未嘗不可。
刨根問底
公司明確規定,“2016年1月1日開始,上班期間嚴禁玩手機、聊微信、發朋友圈。”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員工上班“搶紅包”純屬“沒事找事”,既然違反了公司規定,就應該接受處罰,怪就怪自己手欠。正所謂“紅包有風險,且搶且謹慎”。
荊楚網劉鳳敏
這個處罰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員工和企業之間是一種勞動雇傭關系,從職業道德和敬業的角度說,公司付了工資,上班時間員工應專心工作。另外,老板也是公司一員,上班時間發紅包,若要懲處應一視同仁。
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立法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克希
如何科學有效監督?是正向激勵還是懲罰為先?這是很多管理者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事情,如果只是采取簡單粗暴的監督手段讓受罰人感到“被釣魚”,難以服眾,那制度設計就是有問題的,也起不到管理者想要的效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中有對職工經濟處罰的條款,但在2008年該條例廢止后,企業對職工的罰款行為就沒有了法律依據。目前,這還是一個“灰色地帶”,國家應盡快明確相關法律規定填補法律漏洞,如果涉及經濟處罰,也要規定適用范圍、罰款上限、正當程序等,不能讓企業濫用權力。
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周長征

觀點速遞
員工上班搶紅包被罰,意義大于爭議。應該說,這是互聯網+企業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從小處講,治理了企業員工普遍存在的“手機依賴癥”;從大處講,嚴格了企業勞動紀律和規章制度,維護了生產和公共安全。然而,互聯網+企業管理模式,應該具有雙重功效,一方面是要規范和約束員工的行為,一方面是要維護員工的正當權益。同時,企業管理制度,應釋放出人文情懷,讓員工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對于違規員工,少懲戒,多疏導,實行人性化管理,讓制度充滿關愛員工、善待員工的善意。
——人民網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既然加入了公司,就得按公司的規矩干活掙錢、違規受罰。至于像律師所說對員工的處罰應該遵循《勞動合同法》,并沒有錯。只要公司制定的規章在事前有通告,而事后對員工的違規處罰又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就行。
法律也好,規章也罷,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敬畏,誰觸犯了都該受到應有的處罰,這才是立法的精神和制定規章的宗旨。
——四川在線
規則一旦形成,所有人都該在規則的管束之下,員工搶紅包是不務正業,那么董事長上班期間發紅包算怎么回事呢?搶紅包要罰,發紅包難道不用罰?你不能一邊做規則的制定者,一邊又做規則的破壞者,要不然,規則最終就是擺設。
——錢江晚報
“從2016年1月1日開始,上班期間嚴禁玩手機、聊微信、發朋友圈。公司總部辦公室隨時接收匿名舉報。”的確是公司的明文規定,但是,這是董事長在發紅包啊!老板這次說他是在測試員工是否遵守紀律,萬一心血來潮是在考驗員工的忠誠度呢?堂堂董事長,發一個紅包竟然無人理睬,還有何號召力或魅力可言?公司的相關部署如何落實?這或許就是那幾個公司中層搶紅包的緣由之一吧。
彰顯規章制度沒錯,但處罰不能太隨意,有員工表示,平時三四千的工資,如果一下被罰掉了500元,還是有些痛心,不過“私人企業,老板說了算”。一針見血,“搶紅包被罰”不過是老板權力張揚的變形記。
“發紅包測試紀律”是職場規則匱乏的現實樣本,也是勞動者和資方地位、權益嚴重不對等的反映。這不是個別現象,在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在勞動者和企業雙方的力量懸殊的對比上,企業管理者利用自身優勢,高高在上,往往出臺各種隨心所欲的條條框框和所謂規定,將職工權益和法律規則踩在腳下。歧視和“侵害”無處不在,造成諸多勞動爭議,影響勞動者情緒和社會穩定。
——中國青年網
蔡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