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軍
高效課堂是教師依據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技藝,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教學過程和效果的最優化,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是所有教師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1.課堂練習要注重實用性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一方面,我們會將知識當做可擺放在大腦中的藝術裝飾物。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滿足于知識無聲的存在,而是盡可能地讓其在生活中吶喊,證明它的實際效用。簡單來說,我們很重視知識的實用性,并希望知識本身的實用性能為更好地生活帶來福祉,這也是學生所希望的,所以教師在課堂練習中要注重實用性的貫穿。這一點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挖出的寶藏,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對數學課堂練習實用性的把握,恰恰是為了學生能夠主動探求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對一元二次方程知識進行習題訓練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某商場的某種商品每天平均銷售50件,每件可贏利40元,該商場為了增加贏利、擴大銷售、減少庫存,決定對該商品進行降價處理。據悉,該商品每降價1元,商場每天便可多銷售3件,但如果日贏利要達到3000元,該商品要降價多少元?這是一道關于“降價促銷”的習題,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很近,容易被學生理解,且具有實用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抽象與數學概括能力的培養
課程改革至今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有效教學的討論也進行了好幾年,其實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就初中數學教學而言,需要培養的自然就是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宏觀概念,其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其中,數學抽象與數學概括能力是能力培養的基礎。研究表明,數學抽象能力決定學生的數學認識,而概括則是思維能力的根本,沒有概括就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筆者經過研究,發現能力的培養不能是一句空話,尤其是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的培養,一定要借助最基本的數學內容進行。沒有內容的教學,就沒有方法的運用,也就沒有能力的培養。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關注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可以培養什么樣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將能力因素作為教學設計的一條主線,只有這樣,包括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在內的能力培養才能落到實處。
3.讓學生動手動腦
初中數學教材中“展開與折疊”的內容是很好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要講授一個長方體表面沿棱展開成一個平面圖形會有多少種情況時,教師可以提問:在現實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像長方體?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剪刀和小長方體紙盒,沿長方體紙盒的某些棱將長方體剪開,展開成為一個平面圖形,然后提問學生:①將一個長方體沿某些棱剪開,展開成一個平面圖形要剪幾條棱?②將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沿某些棱剪開,展開成一個平面圖形,得到哪一種平面圖形?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師生共同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再讓學生通過動手剪一剪來驗證。這樣動手操作,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讓學生掌握了將一個長方體展成一個平面圖形的方法:每個長方體都有12條棱,從展開圖來看,每個展開圖至少有5條棱相連,所以至少要剪開7條棱,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4.用多媒體輔助初中數學教學
教師應采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悟數學,接受教育。多媒體輔助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興趣。多媒體為學生創造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形象、生動的表達工具,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得以釋放,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展現課堂生機。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宗旨,激發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數學課堂教學生命活力。給學生營造色彩斑斕、聲像同步的探究情境,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一起接受刺激,讓學生與教師互動,思維不斷創新,培養想象能力,拓寬思路,體會數學魅力。如教學“圖形認識初步”一課時,課本上舉了許多例子,教材的編寫者有意識地增加了圖片的數量,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多數內容還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感覺很蒼白無力。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要依據教材在互聯網中搜索相關的教學素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向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各種與數學相關的實物,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因為多媒體課件“動”性強,傳遞信息量較大,速度極快,交互性特別強,讓學生迅速獲得大量信息,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教師要彎下腰和學生對話,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喚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5.關于課外作業
5.1拓寬作業來源。教師應積極從網絡、課外書籍、生活等方面探索作業的來源,將之與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編制,最大限度地實現作業內容的生活化、擴大作業涉及的知識面。此外,教師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將學生作為作業來源的重要發掘者,讓學生自編作業,從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題目供大家集體完成。
5.2在作業批改方面。第一,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參與作業批改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保證學生平等參與的權利。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作業批改的培訓,樹立學生作業批改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作業批改的能力。第三,適當減少教師的批改,增加學生參與批改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作業情況的全面了解,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措施來實現。第四,教師在批改過程中,要樹立“作業不是用來檢查的,而是用來分享的”意識,善于發現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增加對評語和符號的使用,減少分數、等級和“√”“×”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