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曉穎
摘 要: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對地理教育提出“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課內外各種資源,創設平臺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能力,采用合適的方法與手段,表達、交流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在新教學要求下如何體現這一理念,進行有效教學,成為每個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研究課題。讓學生學習知識后,能學以致用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作者嘗試將生活點滴搬入課堂,創設情境讓學生“演繹”,讓學生在“演繹”中把課本知識擬作生活嘗試,不斷積累知識經驗,提高能力。
關鍵詞: 情境創設 “演繹” 地理課堂教學
在學校舉行的“循環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成果展示課中,我曾聽了七年級語文課《皇帝的新裝》,課堂上由學生分角色演繹這一童話故事,然后組織全班學生點評,教師進行引導、點撥。演出準備充分,全班學生非常投入,課堂氣氛活躍。演出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十分到位,能力得到培養和展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其實不僅語文可以這樣做,地理課本有很多“劇本”可以由學生“演繹”,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中學地理課本知識幾乎都能應用于生活,于是筆者嘗試將地理教材中緊密聯系生活的一些內容搬到地理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演繹”,從而讓學生在“演繹”過程中掌握課本知識,提高探究學習能力且能讓地理課堂“活”起來。在這個嘗試中,筆者的主要認識與操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演繹”情境的重要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當前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對枯燥,以應試、升學考試為主要目標的情況依然存在,學生學習過于緊張。想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并能培養學生動手、思考、合作、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演繹”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
“演繹”即為“角色表演”、游戲、比賽,是情境創設教學的一種方法。情境創設就是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主動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的教學過程。所謂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其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更好地投入主動學習過程中。
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激發、喚醒、鼓舞學生,使之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有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置自己于探索情境之中,運用已知與已有的能力,創造性地思維與學習。另外,教學情境創設可以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述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理清學生認知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
二、創設“演繹”情境的探索實施
1.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創造型“演繹”情境。
人認識自然總是從感性到理性,地理課是把整個自然世界作為學習對象,并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連,課堂上可以用于創設學習情境的材料非常豐富。因此,選擇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實際最為合適,這些素材里包含了他們認知中已有的最根深蒂固的知識、經驗,至少是經常接觸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在課堂上,教師聯系客觀實際,用強烈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迸發思想的火花。例如教《多變的天氣》一節時,對于識別天氣預報中常見的天氣符號所表示的天氣現象,教師先布置學生回去觀看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晚間的《天氣預報》節目,并熟識書本的天氣符號內容,在課堂上用各種形式模擬天氣預報現場播報天氣。在課堂活動《模擬天氣預報》中,學生分組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提出創造性的觀點。形式上主要采取下列幾種活動:(1)用小品、相聲的形式模擬天氣預報。(2)講故事、配樂詩朗誦形式模擬天氣預報。(3)用網上下載的圖片及資料制作成課件進行。(4)在××市的地圖上指圖播報,配合自制的天氣符號卡片。對于各組同學們的活動,盡可能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要組織學生交流、評價。
2.利用好奇心理,創設動手型“演繹”情境。
中學生對外界充滿好奇,探索欲望強,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便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努力能夠獲得成功感的命題,充分利用現有設備開展活動。現在學校教學設備較為先進,每個班都配備多媒體,教師上課播放多媒體時,學生總會集中注意力觀看,要是教師出現一點點差錯特別是操作上的失誤,有的學生總會顯出躍躍欲試的表現。利用這一點,教師可以就某一課時或某知識點讓學生小組合作事前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讓學生演示并講解。其實,現在絕大多數學生家里都有電腦,但是很多都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如果學生有這種表現欲,教師就該為他們適當提供機會。這樣在制作課件過程中既能使學生充分利用電腦這個學習工具,培養電腦操作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及合作探究能力。例如教《日本》一節時,布置兩個個小組搜集資料并制作關于日本自然方面內容,一個小組負責經濟方面的內容,另一個小組負責民族及文化方面的內容。各小組都非常積極,因為提到日本大家都不很陌生,學生對有些知識有一定基礎,所以在課堂演示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資料素材很豐富,學生扮演的“小老師”也很成功,對有些提問也都能一一解答,可以說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完成度很高,學生熱情高漲,效果很明顯。
另外在教授《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時,面對我國55個少數民族奇特的民族服飾時,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了很強的好奇心,我就布置學生回去小組合作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并選取1-2個民族制作他們的服飾。當課堂展示時,有的小組展示了親手做的服飾,布的、綢的、紙的都有,有的小組展示了成員畫的民族服飾等,雖然有的作品較粗糙,但從中發現學生確實是用心研究并實踐了。既掌握了相關知識,培養了能力,又感受到了動手的樂趣,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知識面。
3.抓住好強心理,創設競爭型“演繹”情境。
初中階段學生普遍具有好勝心理,教師應該抓住這一點設計一些競爭性游戲。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好動的特點,營造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不但能增長學生知識,而且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記憶、注意和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地理學科,是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性質的綜合性學科,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告訴學生地理這門學科的知識面很廣,很多知識競賽或競猜題都是地理題。為了體驗競賽的感覺,我在一學期知識內容結束后會抽取1-2節課采用“開心辭典”或“智力快車”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有時是我直接出題,有時讓學生策劃題目。教師出題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教學目標,符合學生水平;如果學生出題過于簡單或過于難或偏,就需要教師適當把好關。在課堂演繹過程中,對優勝者及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學習用品獎勵,學生非常積極,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在學中玩,玩中學,學得有勁,玩得開心,增強了學習自地理的興趣。
三、創設“演繹”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1.創設情境中,尤其是讓學生演繹,需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能力,以及適當的硬件設施,盡可能利用已有的一切條件。同時,要結合教學任務的需要進行設置,即具有可操作性與有針對性。
2.在創設“演繹”情境時,布置的內容一定要盡量使情境真實或接近真實,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實際,既要簡單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創造性。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3.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充分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組建合適的學習小組,引導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地交流、協作,并共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演繹”的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準確把握學習內容,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
但是這種“演繹”情境創設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與形式,并非教學目的,地理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并最終能將這些知識應用于不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地理學科和學生特點,合理恰當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讓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探究中,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新課改精神。
參考文獻:
[1]文學榮.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能力培養與提高[M].新華出版社,2005,4.
[2]陳志萍,季正蓓.情境創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