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本文結合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以《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為例,論述教學中應以興趣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興趣是愉快學生的保證
1.興趣對學習的意義
歌德曾經對興趣的重要性做了簡單描述:“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記憶”,沒有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提不起精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一門學科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興趣猶如一團火焰,可能越燃越旺,也可能被澆滅。
2.興趣與生物教學
高考的壓力、學習的重負,使學生沉入題海,漂游于知識的大海中,沉浸在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中,經歷無數個大考、小考,獲得一次次成功,飽嘗無數次失敗。有時談興趣而學,似乎有點奢侈。
生物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以熟悉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植物的生長素的發現》時,借助于窄窗口培養出來的盆栽的圖片,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怎么只有根部在盆的泥土里,其他都向一個方向傾斜。
二、激發學習興趣的策略
1.導入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獨特、新穎、妙趣橫生的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構建趣味、高效的生物課堂奠定基礎。
如對于《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導入,如果教師直接以呈現教學目標,提出學習要求而導入,學生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從而產生負面效應。而如果教師以多媒體呈現在空曠的地方一個大樹筆直、枝葉茂盛地生長,與一個窗臺上的盆栽而形成鮮明對比,同樣都是植物,而生長方式截然不同,再提出問題:是什么外界因素使它彎曲生長并伸向窗外情境的真實、直觀,提出的問題又與這個情景相切,極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問題的樂趣,從而為一節課的學習鋪平大路。
2.重視實驗環節
實驗是生物教學的基礎,直觀有效的實驗可以活化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關于實驗教學,教師應首先做好演示實驗,如研究池塘中的“生命世界”、提取和分離葉綠素中的色素等時,以及在《植物向光性實驗》的探討中,演示實驗顯得尤為重要。
3.開展課外實驗探究
課外實驗活動,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對興趣的激發和保持有推動作用。如課后將一個盆栽放在窗臺上,加深“植物向光性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的理解。
學生觀察了“植物的向光性”實驗后,讓學生根據植物的向光性,而學習養花技巧。這樣,也實現“學以致用”原則,“教學做合一”的理念。
三、養成良好的習慣,維持興趣
1.學習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預習習慣、良好的聽課習慣、自主復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等。
“凡事預則立”,預習對于有效課堂的構建起關鍵性作用,預習到位、細致、具體,有助于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生成。
如對于這一章節的學習,在課前提前對教材內容全面把握,如了解植物的向光性實驗有哪些,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現象、得到什么結論等,以及根據這些實驗探究出向光性的原理是什么;了解植物生長素有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等等,一些基礎知識在課前的掌握,為課堂學習減輕負擔,實現教學重心的前移。
此外,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高效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的強弱,決定成績的優劣。上課不能圍著老師轉,應根據老師的引導、所設計的活動、提出的問題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并能注意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嘗試動手實驗,在課堂上勤學、善思、高效。
2.養成實驗的好習慣
這節課所學的內容中,植物的向光性的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可以得到很好的詮釋。首先應善于觀察和比較一棵大樹的生長及一個盆栽很久放置在狹窄的窗臺上,盆栽的生長所呈現的主要特點,并通過觀察,善于求異同而進行比較,再嘗試分析現象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簡單的教學導入過程的“小插曲”,被演繹得精彩無限,悠揚婉轉。
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之后,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周末種植一個小盆栽,哪怕是一株花草,并注意觀察期生長特點,對實驗現象進行思考:植物的向光性是如何形成的?善于思考如何判斷植物是否有向光性等,從而培養善思的好習慣,且學且思,“學而不思則罔”。
此外,引導學生創新思維,也可以結合宇宙飛船登天的史實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用多媒體呈現宇宙飛船上的植物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宇宙飛船上的植物也有向光性,但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拓展性的思維問題:宇宙飛船上的植物的向光性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的向光性,二者都為植物,都具有向光性,那么會不會有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而探討出:宇宙飛船中的植物雖然有向光性,但沒有向地性和背地性……這樣,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拓寬了學生視野,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還紅斌.在激發數學興趣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5,06(08).
[2]蔡學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新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