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自然界的猴子機智靈敏、頑皮可愛、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極強,有著與人類極為相近的習性。2016年是農歷丙申猴年,老北京有些地方與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就像一幅古代的風俗長卷,透過它,好像親眼看到了古代都市的市景風情和坊巷中的蕓蕓眾生。
北京有近兩百個以動物命名的地方,它們中有的是因古代動物養殖場得名,有的是由明清時期的動物交易市場得名,有的是因地貌形似某種動物而得名,有的則是因古代建筑而得名。北京城區以“猴”命名的街巷有兩條。
侯位胡同:曾經的“猴尾胡同”
在北京市東城區中部,北京站街西側,有一條呈東西走向,西端北折的胡同。因街巷最初呈弧狀,形似猴的尾巴,故稱“猴尾胡同”。胡同東起北鮮魚巷,北止麻線胡同,全長172米,寬5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調整地名時,因名稱不雅,這只“猴”便沒了,諧音為“侯位胡同”,1949年后沿用此稱。文革中一度改稱“前鋒胡同”,后恢復原名。如今胡同內均為居民住宅。
由于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口相傳,至于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后才有的。像侯位胡同一樣,原本的名字取得比較粗俗,后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還有驢市胡同改成了禮士胡同、雞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壽劉胡同、屎殼郎胡同改成了時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壽比胡同等等。
石猴街:臨時郵局蓋戳忙
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南部,有一條石猴街。據《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載:石猴街呈南北走向,南起三井胡同,北至大耳胡同,中部與汾州胡同西口相交,長89米,寬4.5米。明代就有此街,街北口有個石碑,碑上刻“泰山石敢當”,碑石后立著一塊青石,刻有一只活靈活現的小猴子騎在馬背上。據說這塊石碑是街巷中一大戶人家所設置,并特意刻上石猴,以“猴”比喻“侯”,祈求子孫得有功名。“猴”與“侯”諧音,侯者,官也。古代多以“馬上猴”的諧音寓意“馬上封侯”,以為吉祥。明代稱石猴胡同,清康熙年間改稱“石猴街”,沿用至今。1949年后上述石碑還存在,1985年后拆除。清代此街南頭路西曾有安徽婺源會館,現街內主要是居民住宅,基本保持舊貌。
因為今年是猴年,為更好地弘揚生肖文化,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特別在石猴街設立了石猴街臨時郵局,隸屬于永安路郵政支局,郵局位于西城區權門西大街12號的和平門郵政支局內。所謂臨時郵局,大多是為了為配合某項重大活動、重大慶典等而設。臨時郵局所使用的郵戳多為專門刻制,有的是紀念郵戳,有的則為帶有“流動”、“臨時”字樣的郵政日戳。石猴街臨時郵局開設的時間從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止。
2015年12月1日,北京石猴街臨時郵局現身和平門,郵局當日啟用了“北京石猴街(臨)”郵政日戳同時啟用了二枚紀念戳。一枚紀念戳由著名集郵家鄂文江老師設計。郵戳主圖是變體的猴頭形象,圓形,黑白色相間如八卦,上環配注“北京石猴街臨時郵局開業紀念”,下環是“永安路郵政支局(宣)2015.12.01”字樣。另一枚紀念戳由西城區集郵協會顧楠老師設計。紀念戳主圖左側是一塊巨石,上書“泰山石敢當”,上立一個活靈活現的石猴,右側是石猴街婺源老館建筑圖案,圖上環書“北京石猴街臨時郵局開業紀念”,下環書“2015.12.01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郵政支局(宣)字樣,中間是石猴街婺源老館”。該紀念戳以寫實風格,表現了北京石猴街胡同風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北京南城地區會館文化的縮影。
開業當天8點不到,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集郵愛好者便排起了大長隊,沿著郵局西墻直接排到全聚德烤鴨店東墻外。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不少人都是家里有人猴年本命年,過來討個好彩頭。在石猴街臨時郵局,可以購買獨家猴年特色郵品,集郵愛好者還可以在這里免費加蓋石猴街臨時郵局的紀念戳。而如今加蓋石猴街臨時郵局開業首日郵戳紀念郵品最高價已漲了近10倍。
在北京,除了以猴命名的街巷,還有一個地方,能親眼看到真實的活潑可愛的小猴兒,這個地方就是很多小朋友都愛去的北京動物園。而北京動物園里第一只猴“住戶”卻跟慈禧有關。
北京動物園:拋磚引玉的慈禧寵物猴
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喜歡狗,慈禧養在宮里的每只狗都有俸銀,由太監按月領取。慈禧的愛犬,每天吃的是牛羊鹿肉,喝的是雞鴨魚湯。不僅如此,這些小祖宗每天都得沐浴更衣噴香水,然后才能被太監抱到慈禧面前。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慈禧還養過寵物猴。
慈禧見建了這么一座動物園,非常喜歡,還帶頭把自己的寵物猴兒也捐給了動物園。這一捐不要緊,一呼百應,王公大臣們也紛紛把自家飼養的動物都捐了出來。其中慶親王奕勖捐了只鹿;袁世凱捐了只壽星猴。最后動物園里有獅子、老虎、北極熊、亞洲象、斑馬、野牛、鴕鳥等等總計一百多只動物,總價六萬馬克,加上運費、飼料費,總共為白銀二萬九千七百零四兩。后來慈禧為了能夠經常看望自己的小猴兒,就在動物園西邊蓋起了一座暢觀樓。相傳當年慈禧太后經常在這座暢觀樓上跟光緒皇帝、十三格格外加上李蓮英,連吃帶喝地觀賞荷花,沒事兒的時候就去看看自己的小猴兒。
猴子是自然界的精靈,也時常被稱為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近親,它精靈古怪,機敏活潑,很多人都喜歡它,由它而產生的藝術形象、作品比比皆是。毛猴便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
騾馬市大街:世上第一只毛猴兒
毛猴不是真的猴子,而是一種工藝品,在過去,它是北京孩子最重要的玩具之一。在老北京的廟會上,“買猴料,粘毛猴”曾是過年必有的一景,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為自己的孩子買一只毛猴過節。
相傳道光年間,在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有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某日,店中一配藥的小伙計選取了辛夷做軀干,又分別截取蟬蛻的鼻子做腦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個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現了。就這樣,在無意間世上第一只毛猴誕生了。雖然如今這家曾開在騾馬市大街的藥鋪已經無從尋跡,但這只毛猴流傳到社會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漸形成—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手工藝品。微乎其微的材料成本、簡單的制作工藝,讓毛猴迅速風靡北京,成為了孩子們的玩具。老舍夫人胡絮青曾經形容它“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
毛猴的制作材料全是中藥材,可能和它的起源有關。包括辛夷、蟬蛻、白芨、木通等,辛夷是玉蘭花越冬的花骨朵,做毛猴的身子,蟬蛻是老百姓俗稱的知了殼,做頭爪,木通是—種藥材,做草帽。白芨是最早制作毛猴需要的膠水,把它搗碎了,兌點水—加熱,就可以當膠使了,不過現在都改用乳膠了。
毛猴的用料雖簡單,但是手工藝人們用他們的巧思賦予了毛猴深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他們憑著對社合上各種人物形象的觀察和個人的感性認識,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態的藝術品。過去,毛猴作品主要以反映各個行業、民情風俗為多,有剃頭的、掏糞的、倒水的、推小車的、賣糖葫蘆的、算卦的……有的能成為一組完整的藝術作品,如“縣官出巡”、“娶親行列”等等。讓“毛猴”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通過多樣的肢體語言,再現中國風土市井文化,同時蘊藏豐富的幽默與詼諧,演繹人生的喜、怒、哀、樂,記錄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