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祺++李軍衛++孟利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是必由措施,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與之契合。文章通過國內外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的梳理,總結其中的做法和經驗,對構建我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具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產學研用;合作培養
隨著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國務院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大力發展創業創新型人才是增強我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地,應充分運用產學研用的鏈條,將教學、科研、生產、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協會等合作聯動,實現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本文在分析國內外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的基礎上,以黑龍江東方學院為例,提出我國在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改革的一些建議。
一、國外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情況
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國際上這種教育模式被成為“合作教育”。美國、英國和日本在產學研用合作教育方面實施較早,積累了許多經驗和做法。
美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三駕馬車”模式各有所長。美國作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產學研用合作教育,該國這種教育模式多元多樣,筆者將美國的科技工業園區模式、企業孵化器模式和研究中心模式,稱為美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三駕馬車”模式。科技工業園區模式,即依托著名研究型大學,以其科研、人才優勢創建高科技工業園,發揮高新技術的引領作用。科技工業園區模式既可以由大學組建,例如著名的“硅谷”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依托組建,也可以由企業組建,例如“波士頓128號公路的高技術園區”,還可以由政府主持組建,例如北卡羅來那金三角科技園。企業孵化器模式,以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競爭力為目的,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大學、研究機構、私營企業等主辦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研究中心模式,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與大學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模式。
英國的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兩枝獨秀”模式。英國雖然是較早實施產學研用合作教育的國家之一,但英企業與大學合作較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少,英企業喜歡收購式,不注重自我研發和資本投資,因而其產學研用有著濃厚的官方色彩,即政府推動產學研用合作教育。筆者將英國的教學公司模式和沃里克大學模式稱為“兩枝獨秀”模式。教學公司模式是英國政府于1975年組建全國性的教學公司,該公司以組織高校和企業共同參加科技協作項目,從而讓雙方建立比較穩固的合作渠道。沃里克大學模式即以沃里克大學一樣將追求學術卓越與創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多元化的資助基地,拓寬收入來源渠道,這種將企業家精神融入辦學思想的“沃里克模式”形成了獨特的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
日本的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共科并存”模式。日本典型的“官產學”,國家層面主導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其“共科并存”模式,是指共同研究中心和科學城兩種主要模式并存。共同研究中心模式,是一般以大型的研究機構為主體,大學與民間企業研究人員對同一課題共同研究,以促進科研成果的產生。科學城模式,類似于美國的科技工業園區模式,即在中等城市附近開辟的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或機構、大學密集的新城區,例如“筑波科學城”。
分析上述國家產學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發現有如下特點:(1)法治先行,開辟制度基礎。發達國家多數以立法規定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制度,理清權利歸屬、責權分析,明確產學研用在國家創新體系的地位和作用。(2)合作意識與創新意識強。大學教育注重合作與創新意識,注重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努力變革,與企業互補所長,促成果轉換,形多贏格局。(3)政府重服務引導職能。發達國家政府無論是在法規落實,還是在資金扶持、稅收引導上,都給以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大力支持,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二、國內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涉及學科門類眾多,涵蓋專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層次。筆者以黑龍江東方學院為例進行深入分析。
黑龍江東方學院系我國首批民辦本科院校之一,是黑龍江省特色應用本科院校試點單位之一,是全國應用技術大學理事單位,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3+1”教學改革為引領。黑龍江東方學院從2004年開始,逐步探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人才為目標,整合課程資源,在保證理論知識扎實為前提,壓縮部分課程學時,提高應用能力課時,加大應用實踐類課程,如生產實習、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畢業實習、軟件實訓課程等。以黑龍江東方學院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方向)為例,本科四年學時總數3 286,其中實踐類課程1 060,實踐類課程學時數占總學時數32.26%,其中第七、八學期為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2. 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為載體。黑龍江東方學院從1994年建校之初開始,便注重順應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積極與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即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利用雙導師制,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例如黑龍江東方學院與北京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簡稱華通國際)建立“土木建筑類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學生在第七學期就進入華通國際進行畢業實習,第八學期由雙導師對其指導進行畢業設計,最后擇優留選學生就業,實現了一條龍,同時,促進了創新型人才培養。
3. 科學研究為紐帶。為促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促使教師團隊形成產學研用合作創新人才,為此黑龍江東方學院與黑龍江省建工集團、黑龍江省寒地建筑科學研究院、哈爾濱方舟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寒地小城鎮建設研究所,以研究所為基礎,以科學研究為紐帶,鍛煉培養教師團隊,由教師團隊組合學生團隊,承擔各級各類科研任務,參加各種學術創新比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新,通過產學研用實現教師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三、我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我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加深,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雖取得了部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1)高校對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定位不清。高校仍然存在著重視學術研究,輕視合作成果轉化;重視理論基礎探尋,輕視合作配套等現象。其根源就是對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定位不清。(2)高校與企業合作共贏機制不健全。高校與企業在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上,因追求目標不同,高校追求科研成果和培養人才,企業在于追求生產和實際運用,必然在生產、研發、應用等環節上存在沖突,必須建立健全合作機制。(3)復合型師資人才短缺。對于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關鍵在于師資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即“雙導師”型教師隊伍短缺,不利于該模式長足發展。
(二)改進我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的建議
1.深化高校改革,明晰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定位。我國高等院校要不斷適應市場,明晰產學研用之間的關系,是生產、學習、科學研究、實踐運用的系統合成工程,進一步強調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深化改革,轉變思想,將認識與行動統一起來。
2.完善立法,建立健全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機制。我國應建立關于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的立法,特別是通過立法建立起完善的配套機制,向發達國家學習,成立專門的指導委員會或相關機構,促進校企合作,配套資金支持、政策引導,明確高校與合作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良性可持續循環體系。
3.拓寬師資人才交流,開辟“雙導師”新格局。高校為補足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之師資人才短缺問題,拓寬企業與高校人才交流渠道,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進行兼職、掛職等多種形式實踐,鼓勵企業有實踐經驗人才來高校進行講學、指導等,形成“雙導師”新格局,實現師資人才流動機制,為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駱磊.美、英、日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經驗及啟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尤祖明,遲強,潘明財,謝緒磊.產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