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純英
摘要:經過長期發展,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資助主體、勤工助學和助學貸款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文章對比了美國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建議從革新資助理念、創造勤工助學的有利環境、提高助學貸款的信用度這三個方面著手,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平;中美高校學生資助制度;資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國家教育資源時,具有同等的機會和權利,主要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處于最高階段,通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社會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2012年,我國普通高校資助金額達到547.84億元,比2011年增加33.16億元,增長比達6.44%,比2006年增長2.27倍,3842.7萬名學生享受到國家資助。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全社會對教育成本投入增加,學生資助制度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的學生資助制度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資助主體、勤工助學和助學貸款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借鑒美國的經驗,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推動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走向多元化、全面化和特色化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中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學生資助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是君王和豪臣的個人行為,資助對象多是官宦子弟,資助方式多是供給型,資助范圍有限。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學生資助制度不斷地改革調整,經歷了“人民助學金及其調整時期、獎學金與助學金并存時期、獎學金與貸學金并存時期、混合資助時期”。1995年,初步形成了“獎、貸、補、助、減”的混合資助制度。經過18年的改革和完善,我國財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財務司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統一制定了現行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學校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校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為主體,以“學費減免、師范生免費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新生入學資助項目”為輔的多層資助制度體系,特別是建立了“綠色通道”制度,對具備入學資格但無力支付學費的困難家庭學生實行先入學、后分類資助的方式,充分保障了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
我國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發展歷程曲折,現行的學生資助制度,以政府為主體,兼顧獎學金和助學金,實現“保障型資助”和“發展型資助”的雙重結合;對不同高校和不同對象進行區別對待,實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在國家有限的財政能力下,為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就業的引導作用。
二、美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由于美蘇爭霸等原因,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和投入力度,頒布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高等教育資助法規——《國防教育法》,雖然這一法規主要是為了加強國防需要,而且主要面向國家急需專業領域的高校貧困學生,卻標志著美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初步確定。1965年,美國政府頒布了《高等教育法》,保障所有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兼顧效率和公平,克林頓政府從“直接貸款改革、國家或社區服務項目和學費減稅”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佩爾助學金的最高額度,降低了斯坦福貸款和福特貸款的利率。2007年,布什總統簽署了《高校成本降低和入學法案》,確保每個高中畢業生都能負擔起高校的費用,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并增加了114億美元給佩爾助學金。2010年,取消聯邦擔保貸款,實行新的貸款方案,通過直接貸款計劃,保證學生在多種經濟形式下獲得低利息率的聯邦大學貸款。
美國政府制定高校學生資助制度時,多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不同時期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對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公平保障并不穩定。但是在長期的改革和完善過程中,美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案法規,在助學金和助學貸款方面不斷調整投入力度,同時美國社會資助意識比較強、資助主體多樣化,企業、社會團體和慈善機構等多方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援。
三、建構中國特色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公平
通過對比中美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我國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雖然形式多樣、受益人群多,但是在資助主體、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制度方面,應該從我國國情出發,建構中國特色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以此帶動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
(一)革新資助理念,匯集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和企業等各方力量參與資助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學生入學難的問題,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解決。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的《201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12年,政府財政投入資助資金共824.74億元,占資助總額的73.24%,而學校從事業收入中的支出、金融機構國家助學貸款及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助等資助資金共301.33億元,雖然比2011年增長20.36億元,增長比達7.25%,但是在資助總額中所占比重較少。
在美國,除聯邦政府外,州及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社會組織、慈善團體和企業等都是學生資助的主體,社會上普遍重視高校教育的發展,資助意識比較強。中國人口基數大,而國家的財政力量是有限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僅僅依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革新資助理念,實行融資渠道多元化,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幫助貧困大學生入學,推動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如2013年黑龍江省的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共接到捐款890余萬元,資助了黑龍江省3220名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大學。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劉靜說,經過9年的發展,“圓夢行動”已經從簡單物質扶助,發展到“學業資助、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資助模式。通過設立學生獎助學金、開發勤工助學崗位、采取跟蹤方式培養,讓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改善經濟條件。每一個社會組織就是社會關系的集合,掌握著豐富的社會資源,一方面,能夠為大學生提供經濟扶持,另一方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和鍛煉機會,提高綜合素質。
(二)校內外雙管齊下,提供多種崗位,創造勤工助學的有利環境
勤工助學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經濟上資助的一種方式。通過勤工助學,學生也可以對工作形成初步的定位,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經濟來源。因此,學校和社會單位應該盡可能地提供崗位,來滿足大學生鍛煉自我、自立自強的心理需求。現在,我國高校基本都設置了勤工助學崗位,但是崗位少、學生多,造成了勤工助學崗位供不應求的局面。近年來,社會組織和企業也面向大學生開放了一些兼職工作,但是大多是定單派送、產品促銷和人體模特等比較簡單的工作,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的工作很少。因此,要倡導學校和社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為大學生勤工助學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2007年,大連理工大學啟動“校園淘寶”活動,學生可以將自己閑置不用的物品進行拍賣,八屆“校園淘寶”活動總交易額達14.52萬元。這是勤工助學制度落實中的創新,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資源、運用自己的智慧,得到經濟回報,同時通過預算、攤位申請、買賣交易、決算等,對簡單的商業行為有初步的了解,開發了學生的商業頭腦。
(三)提高助學貸款的信用度,建立畢業生、學校、工作單位和金融機構的互動反饋系統
助學貸款是一項由政府主導,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高校具體落實的綜合性工作。作為一種償還型資助,在國家財政能力有限的基礎上,是大范圍保障學生入學機會的有力舉措,同時培養了學生自立自強的意識和勤儉節約的品質。助學貸款分為生源地助學貸款和校園地助學貸款。目前,校園地助學貸款制度由于政府行為和商業行為的不一致性,銀行付出成本高、回收風險大,缺乏參與的動力、高校資格審查標準不明確、缺乏規范性、學生還款時間短等原因,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北方民族大學助學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該校的校園地助學貸款,從2010年的166人、總額291萬元,下降到2012年的92人、總額154萬元。截止2013年9月9日,自主還款的學生有490人,逾期還款94人,不良率10.1%,違約率12.3%。而與此相反,生源地助學貸款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北方民族大學生源地貸款從2010年的1 734人、總額840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3 219人、總額1 642.98萬元。貸款人數和貸款總額兩年增加了近一倍。在看到生源地助學貸款優勢的同時,也應該提高校園地助學貸款的比重,加強畢業生、畢業院校、工作單位和金融機構四者之間的聯系,通過畢業生和畢業院校的關系,建立工作單位和金融機構的雙層聯系,在畢業生的工資薪酬中,金融機構按年份或者月份劃賬,在保證畢業生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提高畢業生的自主還款能力,同時也使金融機構的經濟效益得到保障,推動助學貸款制度的落實步入良性軌道。
參考文獻:
[1]劉志民.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60-365.
[2]許恒.促進教育公平[D].山東師范大學,2010:25-28.
[3]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生資助工作簡報〔2012〕第6期——大連理工大學“五項教育”深化資助育人功能.2012.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