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向輝
摘要:翻譯工作坊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高校翻譯課堂中。文章以翻譯工作坊的概念為出發點,旨在制定MTI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使翻譯實踐有序進行,以學生為中心,以翻譯過程為主體,以提高譯文質量為導向,通過實戰演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翻譯策略和技巧,完成譯文的翻譯,最終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譯者能力和人際交際能力。
關鍵詞:MTI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翻譯能力;譯者能力;人際交際能力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業務往來的增多,對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簡稱MTI)。《全日制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翻譯碩士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專門設置這一專業學位,就是為了培養出一大批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較好外語水平的復合型翻譯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教師更注重翻譯過程,因此將“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
二、翻譯工作坊的概念
20世紀60年代初,翻譯是一種邊緣活動,未被學術界認為是一種恰當的研究領域。1964年,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負責人保羅·恩格爾(Paul Engle)創辦了美國第一個翻譯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并為文學翻譯提供學分。“翻譯工作坊”的理念源于哈佛大學的理查茲(Richards)建立的閱讀工作坊,他是美國創意寫作工作坊和翻譯工作坊的先驅人物。根茨勒(Gentzler,1993)對“翻譯工作坊”的界定是“類似于某種翻譯中心的論壇,在該論壇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譯者聚集在一起從事翻譯活動”。
國外對“翻譯工作坊”的研究起步較早,將“翻譯工作坊”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促進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課內外交互學習,旨在提高翻譯能力。這種翻譯工作坊式的教學模式可理解為教師和學生就某一翻譯項目進行研討,其中教師扮演組織者、設計者、創造者、引導者、監管者等角色,學生是參與者、實踐者,是整個翻譯活動的主體。學生要積極參與,相互合作,交流翻譯思想、翻譯理念和翻譯感悟,相互校對,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小組的最佳譯文。國內學者通過向國外進行研究借鑒,將“翻譯工作坊”理念引入到我國的翻譯課堂教學中,取代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翻譯場景中,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自己看作真正的譯員,成為課堂的主體,注重翻譯的過程,重視向同伴學習,強調“在討論中學習”,形成高質量的譯文,最終提高翻譯能力。
我國目前很多高校的翻譯教學采用的就是這種教學模式,教師是翻譯工作坊的管理者,掌控著整個翻譯活動的進程。但由于本科生翻譯能力和翻譯水平有限,教師的選材就會受到局限,所選內容往往會脫離翻譯市場的實際需求。但碩士生的情況有所不同,通過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翻譯能力更強,百科知識更豐富,教師的選材可以偏向翻譯市場。筆者就讀于黑龍江大學翻譯碩士(英語筆譯)專業,結合自身參與翻譯的實踐,總結出MTI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流程,以期為MTI學生管理翻譯工作坊提供參考與借鑒。
三、MTI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流程
黑龍江大學MTI英語筆譯專業的翻譯實踐課聘請了翻譯行業資深譯員教授課程。該譯員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翻譯應用性很強的非文學體裁文本,如專利、銀行保函、護照、學位證、駕照、法醫報告、法庭信、公示語、電子郵件、博士論文等涉及多種專業領域的真實案例,按職業譯員的要求培養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
筆者認為可以將翻譯實踐練習與翻譯工作坊聯系起來,旨在發揮翻譯實踐課的功效,使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通過翻譯不同體裁文本,不斷提升譯文質量,最終提高學生譯者的專業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翻譯能力,培養其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筆者根據翻譯工作坊的操作流程,借鑒翻譯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建立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
(一)項目統籌安排
項目負責人負責整個翻譯項目的管理,項目負責人可由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成績較高者或翻譯能力較強者擔任。當教師下達翻譯任務后,由項目負責人進行統籌安排,如查找平行文本、制訂進度計劃、制定術語表等,分配翻譯任務,指定初級譯員、審校人員和終審人員,規定排版要求。項目負責人還要負責監控翻譯進度,對翻譯質量進行把關,成為項目組成員與教師之間的紐帶。
(二)譯員初譯及自檢
由于每個翻譯小組由5~6名學生組成,不同于真正的翻譯公司每個職務有專門人員擔任,小組成員要身兼數職,既是初級譯員又要擔任審校人員和排版人員,了解翻譯工作坊的運營機制,完成不同職務的工作職責,提前感受職業翻譯工作流程,為日后步入翻譯行業成為職業譯員奠定基礎。翻譯時,要運用學過的相關理論知識指導翻譯實踐。學生譯員要具備翻譯材料的相關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拓寬百科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此外,要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類書籍以及英漢對比語言學方面的書籍,了解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及思維方式差異,避免字對字翻譯,要結合語境采用意譯的翻譯手法,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提高雙語轉換能力和跨語言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采取“批注”的方式標明,必要時添加“譯者注”,按照職業譯員的要求訓練自己。同時做好問題文件夾,將遇到的疑難問題收集到一起,可通過郵箱或當面向任課教師請教。譯員初譯結束后,一定要對照原文自我審校,更改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修改錯別字和由于打字所出現的低級錯誤。
(三)譯員間相互審校
審校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小組成員可采用依次校對模式或兩人相互校對模式,校對時不要刪除對方譯文,可采用MicrosoftWord中的“修訂”功能,既保留對方譯文,又實現修改校對目的,一目了然。審校人員對照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重點檢查翻譯中是否存在“漏譯”及“錯譯”現象,通篇術語是否統一,務必使譯文通順流暢。審校可分為一校和二校,嚴控質量觀,遇到問題要及時向教師請教,從“譯”中學。審校后應交由初譯人員進行修改確認。當遇到意見分歧時要及時溝通,體現在合作中學習,保證問題順利解決。小組人員可找課余時間聚到一起,共同探討遇到的問題。
(四)統稿校對及排版
統稿校對及排版工作可輪流擔任,統稿校對時可只校對目的語文本,看是否存在低級錯誤、語句不通順等質量問題,同時檢查譯文是否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排版要按照項目負責人的要求對格式進行處理,包括字體、字號、行間距、圖表等,使譯文合乎要求。
四、MTI翻譯工作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首先,MTI翻譯工作坊讓學生自主管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主人翁意識。該模式有比較完善的流程,從承接任務到提交譯文,環環相扣,能夠對學生譯員的整個翻譯過程進行指導,有統籌、初譯、審校、排版等程序,從而提高譯文質量。
其次,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調動全員參與翻譯工作坊的管理。以往譯文未得到及時反饋時,學生譯員敷衍了事,沒有對譯文和自己負責。通過翻譯工作坊的管理機制對學生進行管理,使整個翻譯過程有序進行。在全組人員懈怠時,項目負責人要監控翻譯進度,及時提醒組員按進度完成譯文。
最后,調節學生疲勞期。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翻譯后必然會產生倦怠情緒,可以通過翻譯題材的轉換使學生產生新鮮感,或通過調整學生在翻譯工作坊中的角色,職位輪動,體驗不同的任務分工,為適應翻譯公司的不同職位奠定基礎。
五、結語
翻譯工作坊是學生翻譯實踐的平臺,應由學生自行管理,嚴控質量,對委托人負責。翻譯工作坊注重翻譯過程,小組成員經常一起討論,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重視譯文的不斷修改與完善,翻譯材料可以由任課教師指定,也可以承接社會翻譯任務。將翻譯公司運營機制引入到MTI翻譯工作坊中,吸收其可借鑒的長處,使MTI翻譯工作坊成為一種常態,從研究生入學到畢業,真正從翻譯實踐中“翻”有所得,為今后從事職業譯員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outledge,1993.
[2]Kiraly, D.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3]李明,仲偉合.工作坊教學微探[J].中國翻譯,2010,(4).
[4]呂樂,閆栗麗.翻譯項目管理[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
[5]宋平峰.淺談“翻譯工作坊”翻譯實踐教學模式[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