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浩 季春妍 徐方芳
222002 連云港市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腸道準備失敗率中的應用
張喆浩季春妍徐方芳
222002連云港市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提升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為保證腸道準備效果,落實腸清圈品管圈活動,確立以“降低腸道準備失敗率”為活動主題,進行現狀調查、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實施與檢討、標準化等活動。結果:實施品管圈后,腸道準備一次失敗率由20%降低至4.76%,完成設定目標。結論:品管圈活動可降低腸鏡檢查腸道準備失敗率,提升腸道準備效果,減少病房護士反復灌腸所致的工作量,提升護理質量,減輕患者痛苦,促進護患間的信任與和諧,提高護士溝通能力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品管圈;腸道準備;護理質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6.068
良好的腸道準備是腸鏡檢查前的基礎工作,直接關系著腸鏡檢查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品管圈是由日本品管權威石川馨博士發起的,指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解決問題,自發結合成一個小團體,團員間分工合作,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的關鍵性問題,以達到業績改善的目標[1]。我國自1978年起以質量小組為名開展品管圈活動[2],本研究以降低腸道準備失敗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成立品管圈2012年7月我科全體護士本著自覺自愿的原則成立“腸清圈”,寓意為“腸清潔,常安全”,平均每年開展1期品管圈活動,現已進行至第4期。通過投票選出圈長1名,圈員6名,均為我科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年齡21~45歲。其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2名,護士4名。本科4名,專科3名。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協調小組活動,輔導活動的推行。
1.2選定主題及擬定活動計劃全體圈員采用頭腦風暴法,按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個維度,依照5,3,1分進行評分,總分第一為本次活動改善的主題,最終選定“降低腸道準備失敗率”為本次活動主題,運用甘特圖形式制定本期活動計劃表,明確各階段活動周期及組員分工情況。
1.3現狀把握
1.3.1制定本次品管圈活動查檢表調查我科2014年5~7月(排除周末和無腸鏡檢查的日期)行腸鏡檢查需腸道準備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34~76歲,平均(51.64±11.81)歲。腸道準備方法為檢查當日6∶00遵醫囑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4盒,腸道清潔程度分級判斷標準[3],Ⅰ級:清潔無糞渣,視野清晰,見少量清澈液體;Ⅱ級:有少量糞渣或糞水,但視野清晰,不影響進鏡及觀察;Ⅲ級:腸腔內有較多的稀糞或糞水,視野模糊,但沖洗后仍能進行觀察;Ⅳ級:有糞便殘留,無法完成腸鏡檢查。Ⅰ,Ⅱ級認為腸道準備成功;Ⅲ,Ⅳ級認為腸道準備失敗。
1.3.2結果評定60例腸道準備患者中Ⅰ級22例,Ⅱ級26例,Ⅲ級10例,IV級2例。腸道準備失敗行灌腸等補救措施12例,腸道準備失敗率20%。深入分析現狀調查中腸道準備失敗的原因,應用柏拉圖分析主要原因[4]。根據80/20原則,確定78.26%為此次活動的改善重點,原因分別為未真正掌握腸道準備;有便秘病史;未3 d無渣飲食及未按飲水4項原則飲水。
1.4目標設定計算出目標值為5.13%,即到2014年12月份腸道準備失敗率由20%降低至5.13%。
1.5解析列出特性要因圖,即魚骨圖解析法,從人、物、料、法4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造成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清潔率低的各種因素,最終確立導致問題的3個要因,即護士宣教不到位、未制訂個性化方案、患者依從性差。
1.6對策的擬定與實施全體圈員根據“5W1H”原則,又叫六何分析法,即為什么做(Why)、做什么(What)、由誰做(WHO)、何時做(When)、何處做(Where)、如何做(How),詳細擬定對策,經過腦力震蕩,就可行性、經濟性、效益性進行5,3,1分評分,根據評分結果選定對策。針對3個要因運用PDCA進行對策的實施。
1.6.1全面評估患者,制訂個性化方案據報道[5],檢查前2 d的飲食結構會對腸道準備產生影響,全面評估患者腸道基本情況與最近飲食狀況,與管床醫師共同制訂符合患者的個性化腸道準備方案,以腸道準備宣教單的方式將腸道準備方法及具體時間表提供給患者,發放1000 ml一次性量杯,協助患者正確有效地服用清腸液。便秘患者腸道準備情況較差,有研究表明[6-7],聚乙二醇對慢性便秘患者的腸道準備效果尚有待提高。在不改變清腸液量的基礎上,采取分次服用法,檢查前晚8點先服用1盒,檢查當日禁飲食,晨起后即開始服用聚乙二醇3盒,服用半小時前加服莫沙比利10 mg[8],以促進便秘患者腸蠕動,提升腸道準備效果。
1.6.2加強健康宣教,豐富宣教形式(1)制定內鏡檢查腸道準備說明書,內容包括檢查的時間、地點、注意事項、服用清腸液的時間、配置及服用方法等,患者與護士各1份,于患者床邊一對一宣教。(2)繪制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健康宣教圖張貼于各病房,以圖畫形式詮釋腸道準備過程,運用可視化的管理強化患者對腸道準備的理解。(3)拍攝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的健康宣教短片,腸道準備前組織腸道準備患者在示教室統一觀看。(4)每月召開一科一特色健康大講堂,向患者講解腸鏡檢查及腸道準備相關知識。
1.6.3全程把控患者腸道準備過程(1)服藥后患者便意往往很迅速,必須及時如廁或獲得便器。因此需要將加床患者安排在靠近衛生間的位置,且床位至衛生間距離不得大于50 m;臥床患者將便器放置在隨手可取之處。(2)細化腸道準備評估單,分別從腸道準備前、腸道準備中及腸道準備后3個方面進行環節護理,落實各環節責任人。(3)責任護士指導腸道準備患者進行腹部按摩,沿升、橫、降結腸體表投射部位按摩2~3次,每次按摩時間10~15 min,并可適量做下蹲、走廊走動等輕氧運動。(4)觀察患者第1次排便時間,患者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以及大便排出的性狀,隨時評估患者是否完成腸道準備工作,若服用藥物>4 h仍未有大便排出,則腸道準備失敗,及時進行灌腸等補救措施。
1.6.4組織專業知識培訓由圈員自主選擇有關腸道準備的相關知識,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結合課本知識,每月為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前沿的專科知識培訓講座,通過晨會提問及書面考核方式檢驗各人腸道準備知識掌握情況。對新入科、年輕護士,采取輪流制派往內鏡中心進行臨床實踐培訓,加強品管圈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培訓。
1.6.5強化質量管理成立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病區腸道準備護理三級質控網,各級人員各盡其職,嚴格質量控制。制定專科性較強的“腸鏡檢查腸道準備護理質量督查表”,每例腸道準備患者必查,責任護士負責所管床位患者的腸道準備護理工作,責任組長每日對腸道準備質量督查,護士長每周抽查,每月月底由腸清圈小組成員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對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不成功的患者予以特殊標記,以便作更為系統的全面分析,以進一步完善腸道準備的質量管理工作。
1.7效果觀察調查2014年12月~2015年2月行腸鏡檢查及治療需行腸道準備的患者84例,其中男57例,女27例。年齡39~72歲,平均(51.23±12.36)歲。觀察其活動后腸道準備情況,其中Ⅰ,Ⅱ級為腸道準備成功,Ⅲ,Ⅳ級為腸道準備失敗。通過本次活動,對每個圈員的解決問題能力、責任心、溝通協調、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及和諧度8項自我評分,每項最高分5分,最低1分。
1.8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腸道準備情況比較(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腸道準備情況比較 例(%)
2.2無形成果雷達圖(圖1)

圖1 無形成果雷達圖
3討論
3.1實施護理干預可降低腸道準備失敗率有研究顯示[9],腸道清潔度與護理人員在結腸鏡檢查前護理健康宣教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本期品管圈活動,重視腸道準備前的病情評估與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宣教工作。運用視覺化管理,將抽象的理念通過圖形轉換成具體的直觀形式[10],運用圖片及視頻展示豐富宣教手法,彌補口述宣教所帶來患者不易理解等問題,減輕患者對腸道準備要求完成情況的焦慮。結果顯示,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者將腸道準備失敗率降至4.76%,完成了本次活動目標。
3.2提高醫護工作效率,提升患者滿意度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調動護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動性,個性化護理深入腸道準備的各個環節,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時,保證了工作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腸道準備成功率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醫師腸鏡檢查過程中對疾病的診斷率,促進醫護人員建立良好關系。減少患者因腸道準備不成功反復灌腸或延長腸道準備時間所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縮短住院周期,減少住院費用,通過全程的、細致的優質護理帶給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安慰,拉近護患距離,提高患者滿意度。
3.3促進腸道準備工作流程標準化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全體圈員討論出適合護理臨床應用的口服清腸液腸道準備標準化流程,有助于保證良好的腸道準備效果。醫師開立結腸鏡檢查醫囑,辦公班護士打印檢查申請單,責任護士將檢查單上患者信息記錄在預約檢查記錄本上,責任護士填寫腸鏡檢查交接單,告知患者腸鏡檢查時間、地點,并需預約輪椅;責任護士全面評估患者腸道基本情況、年齡、受教育情況、心理狀態等,有特殊疾病者與管床醫師及時溝通,制訂個性化的腸道準備方案。遵醫囑發放清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及內鏡檢查腸道準備說明書,告知服藥相關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及家屬根據腸道準備清潔度對比圖觀察大便的性狀,腸道準備合格者可到內鏡中心進行檢查。若患者排出的糞便在檢查前2 h仍達不到清水便要求,立即采取補救措施,直至排便符合要求為止。
3.4有助于提升護理團隊水平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全體圈員既承擔培訓任務,又是學習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圈員的工作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實現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轉化[11],充分運用發散性思維,結合判斷力、創造力、決策力解決活動過程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針對相應問題不斷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圈員們在品管圈活動過程中掌握了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科學研究方法,為臨床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從而提升了整支護理團隊科學研究能力,提高了團隊凝聚力,提升了護理服務品質。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降低了科室腸鏡檢查腸道準備失敗率,提升腸道準備效果,減少病房護士反復灌腸所致的工作量。同時,活動過程中不斷改進腸道準備宣教方法,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減輕患者痛苦,促進護患間的信任與和諧,提高護士溝通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品管圈活動可作為一項長期的品質改善活動持續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熊衍君.品管圈活動在兒科靜脈輸液管理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4,54(6):708-710.
[2]孫多妹,王玉秀.品管圈在舒心示范病房中應用初探[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99-100.
[3]李嘉,王泠.不同腸道準備方法對病人舒適度及腸道清潔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2):436-437.
[4]黃歆.不同飲食準備對腸道清潔度與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2):40-41.
[5]Dipalma JA,Cleveland MV,John MG,et al.randomize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polyethylene glycol laxative for chronic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J].Am J Gastroenterol 2007,102(102):1436-1441.
[6]劉超,李延青.莫沙比利和聚乙二醇在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中的聯合應用價值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1):32.
[7]Abuksis G,Mor M,Segal N,et al.A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 is cost-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failure of endoscopic procedures in al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6):1786-1790.
[8]滕林,李紅賢,歐鳳薇.圖示法在會計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08,24(10):165-170.
[9]Lai EJ,Calderwood AH,Doros G,et al.The 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a vali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for colonoscopy-ori-ented research[J].GastrointestEndosc,2009(69):620-625.
[10]Kaminski MF,Regula J,Kraszewska E,et al.Quality indicatorsfor colonoscopy and the risk of interval cancer[J].N Engl J Med,2010,363(14):1372-1373.
[11]謝文娟.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人才儲備實踐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6):170-171.
(本文編輯陳景景)
(收稿日期:2015-05-14)
張喆浩:女,本科,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