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
供給側改革呼喚知識產權保護
◎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假售假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中國來說是結構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方面,因此盡最大力量保護知識產權將是政府對供給側改革的保駕護航之舉。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假售假行為。撲面而來的供給側改革呼喚知識產權保護,只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知識產權保持恒久的價值,才能保護萬眾創新的熱情,提高生產力,提供越來越多的與新的消費需求相適應的產品和服務,最終促進經濟增長。
“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就是在市場供給一側進行改革,創造新供給,為市場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刺激市場需求一側,釋放新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其中,創新起主導作用,而知識產權保護必須跟進,為創新保駕護航。
1.1 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驅動力
未來的消費需求將不再來源于傳統意義上的“需求”,而是來源于創新創造的新需求。以前,人們考慮的是如何吃飽穿暖,現如今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情況下,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新的需求需要通過創新來創造。
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從生產端入手進行改革,通過創新驅動提高供給質量,增強供給魅力,在中高端市場和新興產業領域施展拳腳功夫,站穩腳跟,從而有效拓展新競爭優勢。 創新是解決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最有效的手段。
來自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的最新數據,2015年度東莞市共收到881個“機器換人”申報項目,新增設備29349臺(套),平均產品合格率從92.04%提升到97.23%,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1.05%,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1.66倍;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用新的設備,可形成新產品2677種,新技術994項,產生各項專利1966項;每年可產生銷售收入447.61億元,凈利潤26.18億元,稅金15.32億元,節省能源消耗量61.42萬噸標準煤。
1.2 知識產權受侵害影響創新熱情
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已深入年輕人當中,而在創業創新潮中知識產權被侵犯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造成當下我國創新人才有后顧之憂,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太高,主要是創新產品被復制,耗費巨額成本的創新成果轉眼間成了別人的“唐僧肉”。
在我國,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很低,就像小偷竊取財物一樣,只行政拘留幾天便放人,出去后繼續偷。復制比開發更賺錢,別人的研發成果信手拈來就化為自己的財富。可見,這樣的社會法制環境不利于創新。而對于知識產權人來說,如果自己的知識產權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侵犯,可能再有新的發明創造也不愿拿出來了,這或將給社會進步造成一定的影響。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受訪者知道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30.4%的受訪者坦言曾未經同意復制、使用、公開傳播他人的作品,86%的受訪者認為知識產權屢被侵犯會影響創業創新的發展。

1.3 以保護知識產權促創新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曾提到,“雙創”需要知識產權得到嚴格保護。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火種,就是激發創新的熱情。伴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知識產權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區域創新發展的命脈。由于知識產權一頭兒連著創新,一頭兒連著市場,架起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知識產權從法律上賦予創新成果排他性的財產權,與單位和個人的價值體現密切相關,有著良好的互動性,激勵著人們發明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科學技術發明創造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是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巨額資金和深厚智力的,是一種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有的發明創造要耗費科學家一生的精力,比如屠呦呦發明青蒿素。成功的創新者理應對創新成果擁有產權并獲得合理回報。知識產權是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進一步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打造更好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法治、市場和文化環境,是政府監管的責任,有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讓千千萬萬創新者以創造成果造福人民,實現自身價值,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下,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不可能是一葉孤舟的漂泊,而是與國際經濟緊密相連,是百舸爭流的比拼,國際社會對知識產權的苛刻要求,也讓中國感受到創新的壓力,供給側改革不可復制剽竊別人的東西,要有自己的核心創造力。
2.1 家門口被人指認“贓物”的羞辱
2004年8月12日,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威廉姆·拉什在新聞發布會上指責中國的盜版活動給美國造成2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拉什還當場拿出了搜集到的盜版DVD光盤。這真是在家門口被人家指認“贓物”,令國人蒙羞。美國總是拿中國說事,可這一回真的是抓住了把柄。我們不去分析此次美國商務高官聲色俱厲地譴責中國軟件市場盜版猖獗的背后隱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但盜版是事實。
一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在國際上就抬不起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源頭,知識產權保護是其盾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美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為重新執掌世界經濟之牛耳,獲取強勢地位,陸續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舉措。日本在2002年制定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成立了跨政府部門的知識產權戰略會,要將日本發展成“全球屈指可數的知識產權大國”。此外,俄羅斯、韓國和印度等國也都把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國家戰略。
2.2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呈擴大化、多元化、牟利化之勢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正越來越擴大,從傳統專利到高精尖技術,從一粒紐扣到導航技術,僅智能手機一項就有數百種專利,幾乎是全覆蓋,別人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侵犯知識產權的窠臼。
保護的手段也多種多樣,有司法的、行政的、經濟的,還有外交的,特別是美國利用“337調查”這一法律武器打擊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以及進口貿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競爭,十分厲害。一旦進入“337調查”,被調查的對象十有八九都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再者,知識產權保護正成為“專利流氓”攫取暴利的生意。在暴利和橫財的驅動下,“專利流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由“專利流氓”啟動的訴訟也呈愈演愈烈之勢,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和中小型科技類企業成為他們眼中的“肥羊”,即便是像蘋果這樣的創新型公司也難逃被“專利流氓”勒索的噩運。截至2015年上半年,蘋果仍然是該時間段“專利流氓”的第一起訴目標,被起訴次數達到25次,平均每個月4次,就連最新產品iPhone6也成了起訴對象。
2.3 知識產權審批時間加快,保護期限延長,對侵權的處罰力度加大
為了鼓勵創新,增加知識產權儲備量,許多國家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受理時間,以提高審批效率。如在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成立的200年間,對外共授予600多萬件專利,其中第一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00年時間,此后第二、第三、第四個100萬件專利分別花了大約50年、25年、12年半,耗費時間呈半數遞減。
在知識產權保護期方面,國家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一個重要談判焦點,就是美國試圖延長生物制藥的專利保護期,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對。
而隨著知識產權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國均毫不留情地加強了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處罰力度,表現為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額逐步增加,侵權賠償呈現高額化趨勢。再就是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許多國家的刑法有專章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
要讓創業者勃發創新的熱情,就必須保護好知識產權,保護好創業者的創新成果,其中專利保護又是重中之重,必須強化執法,讓侵犯知識產權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加大違法成本,使其得不償失,才能收斂習慣性賊心。
3.1 專利維權有三難
首先是舉證難。專利官司要求受損的原告一方自己舉證,但一般情況下,專利權人想要憑借自身力量,取得侵權證據和損失數額證明很難,最終導致放棄維權或不愿維權。而專利官司周期長,專利權人想高效、便捷維權的單方訴求不能在司法程序中得到體現,國家對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又采取的是“填平原則”,即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對侵權方來說缺少懲戒,結果是“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特別是一些更新換代較快的產品,發生侵權后尚在訴訟階段,舊產品已被淘汰,打官司已無實際意義。
其次是賠償低。按照國家現行賠償法,專利案件的平均賠償額僅為7 ~ 8萬元,這與專利權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獲利相去甚遠,甚至連維權成本都不夠。
再次是成本高效果差。在中國“法不責眾”,面對一窩蜂式的群體侵權,權利人要么束手無策,要么付出巨大的資金,在珠三角地區遍地開花的家庭小作坊多是靠侵權模仿維持運作,那些擁有全球領先技術的企業專利維權無從下手。
3.2 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兩層含義,既不偷別人的,也不要被偷。就企業而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本身要有防范意識,企業新技術要及時注冊,申請專利,公司內部要加強保密措施,及時銷毀作廢的物理資料,格式化儲存過期電子資料的U盤、移動硬盤;二是不要試圖靠復制別人、剽竊別人的技術發展企業,偷雞摸狗成不了大事,弄不好“偷雞不成還會蝕把米”,被罰得鼻青臉腫,自毀聲譽,得不償失。
政府方面要大力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知識,讓公民認識到,任意復制別人的技術成果無異于偷盜,既無出息,又埋下后患。對國企的科研人員要落實知識產權歸發明者所有的政策,落實待遇,筑起心理防線,讓科技成果堂堂正正走出“深閨”,不要“私奔”。
3.3 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相結合
很多創新型企業呼吁在改進司法保護的同時,建立多元的專利保護機制,特別是充分發揮專利行政執法的作用,降低專利權人的維權成本,有效制止專利侵權行為。自我國專利制度建立之初,便在專利法中確立了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兩條途徑的專利保護模式。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曾指出,專利行政執法具有便利、快捷、費用少、效率高等優勢,符合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人員、資金短缺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需要。但目前由于法律依據不足、認識不統一、專利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等原因,專利行政執法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而有業內人士建議,要加快專利法修改進程,加大對專利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切實保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提高市場主體創新積極性。
目前《專利法修訂草案》已送審,通過后將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專利法修改,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相關制度,其中包括規定專利行政部門開展必要調查取證的職責、明確行政調解協議的效力、針對涉嫌群體侵權規定主動查處程序、快速便捷處理電子商務領域侵權問題等。此外,要繼續發揮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加強司法保護和司法監督,使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兩條途徑優勢互補,有機銜接。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