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漢頂(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長沙410009)
?
產權交易市場業務來源分析
◎ 吳漢頂(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長沙410009)

順應改革誕生的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坎坷,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時至今日,雖然交易規模發展到全國市場的年交易額早已超過5000億,但近幾年呈停滯不前之狀,且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認識”是根子,認識不突破、不統一,制約發展的障礙必然會多,路子必然走得艱難。因此,產權交易機構首先要對行業的生存發展充滿信心,特別是要了解行業的業務來源,切忌在來源上整日發愁、患得患失,要全面地分析業務來源,從而穩步有效地擴充業務,不斷將規模做大做強。這才是產權交易機構自身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分析業務來源,首先要認定產權交易應該要做什么事,也就是先要對發展業務有正確的市場定位。目前對產權交易的對象尚沒有權威性的、統一明確的定位,產權交易機構不妨用排除法界定業務范疇。第一,任何產權、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易都是商品,但產權不同于產品,產權交易機構從事的是產權交易,而不是產品交易,這是最基本的區別;第二,從廣義角度講,證券市場交易也是產權交易,但產權交易機構從事的是非證券化的產權交易,界線非常清晰,切不可混淆。因此對于多層級的股票市場或者其他證券類金融衍生產品,產權交易機構不可輕易涉足,也不可將證券市場的交易方式盲目地移植到產權交易市場來。
排除上述兩方面,產權市場可進行交易的范圍依然很廣,目前大體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已經成熟且已成為產權交易機構主營業務的產權交易。這包括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實物資產交易、訴訟資產交易等;二是一些已經搭好交易平臺,但因受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制約,條件尚不成熟,業務尚未普遍開展起來。譬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技術產權交易、文化產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三是一些有突破性的交易品種,進場交易后社會反響很好。這些品種有增資擴股、租賃權交易、經營權交易(包括戶外廣告區位、車牌號等);四是目前屬于公共資源交易范圍的但實質上也是產權交易品種;五是尚未得到開發的民營經濟產權交易。
產權交易的品種創新必須緊緊扣住屬于自身領域內的業務,不可盲目而為。首先應該將業已做成熟了的第一類業務做穩、做全,主業是機構生存的根本。這類業務中容易擴充的業務范圍是否都做到位了?是否真的實現了“應進則進”呢?有些機構在企業國有股權交易方面做的比較全面了,但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實物資產進場交易可能還遠遠不夠,訴訟資產也不是在各地產權交易機構都實行了進場交易,這些已有制度安排的業務來源是產權交易機構應該竭盡全力爭取全部進場的。如果連這一塊陣地都占領不了,何談其他業務的創新。值得一提的是,產權交易機構要緊跟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企業改革的實質內容就是股權結構的變更。而股權的變更必然是一種交易行為,這是擴大交易業務的契機,切不可錯過。
創新業務應先做好可行性論證,特別是市場分析和操作規則分析,市場不成熟、操作難度大,就應該等待時機,切不可“趕時髦”盲目建平臺,要知“搭臺容易唱戲難”。時期不成熟匆忙搭建了平臺而沒有業務,長期冷冷清清,偃旗息鼓,反而會在社會中造成負面影響,也會使本機構員工失去信心,失去積極性。
對于增資擴股、租賃權及經營權等涉及面不廣,交易操作比較簡單的創新業務品種,不必單建交易平臺,在現有平臺內增設一業務部門或者由已有的業務部門兼容就能運行,這樣不至于增加太大的運行成本。
積極主動按照國務院與各級政府要求,處理好國有產權交易與公共資源交易的關系是產權交易機構必須履行的任務,但公共資源交易的各個板塊從交易主體上講,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國有產權產權交易。而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建立起來的產權交易機構已經具有二十多年規范操作和陽光交易經驗,是能夠在業務運行模式的各個方面統領吸納各交易板塊,使之成為統一運行的交易體系。
民營經濟內的產權交易是蘊藏量巨大、內容豐富的業務來源,如何有效、普遍地開發這類業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如果能夠使民營經濟內的產權交易也如企業國有股權做到了“應進則進”,那產權交易的市場規模就真正做大做強了,覆蓋面就寬廣了,同時社會影響也就大了,真正了體現產權交易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和價值。社會影響的提升必然帶來其他交易品種的創新難度的降低,因此,目前產權交易市場的業務擴張應將民營經濟作為突破口,作為有所作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