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集萃
perspective
中國銀行副行長許羅德日前表示——
相對于國際成熟市場,當前我國資管行業尚處在快速發展、加速分化和日漸成熟的階段,對資產管理能力關注還很不夠,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也需要更加理性,尤其是資管行業監管未能有效協同,存在監管不統一、監管套利和監管盲區,迫切需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系統化的針對整個資管行業的監管理念、規則、手段和要求,以支撐整個資管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政府有必要出臺統籌支持資管行業發展的政策或者指導意見,并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協同,以促進資產管理行業健康發展。應盡快修訂信托法,使其能夠規制“類信托行為”,為資管業務的開展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3月5日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
進入全球金融危機以后,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融資成本是在降低的,但是我們的融資成本是上升的。我們大企業的融資成本是發達國家的兩到四倍,小微企業只有10%能從銀行得到貸款,其利息成本高達15%,還有90%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要靠民間金融,融資成本達40%。高成本,特別是融資的高成本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要降低融資成本。我覺得這是下一步特別是鞏固實體經濟堅實基礎非常重要的任務。推進供給側改革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降成本,讓企業有利可圖。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建議加快期貨法立法——
制定期貨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更好地服務現貨市場和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經濟增長新動力,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在服務和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獨特優勢。同時,制定期貨法是提升我國期貨市場的法律層級的必然要求。現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缺少對期貨市場基礎法律關系、民事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方面的規范,無法實現期貨市場特質性制度與《合同法》、《破產法》、《擔保法》等相關民商事法律的協調。目前期貨法立法條件已經具備,立法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加速推進期貨法的立法工作。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賈康3月5日在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表示——
以往大眾更熟悉的是需求管理,政府以反周期的方式彌補市場缺陷,但需求、供給是相輔相成的,中國供給側改革不是否定過去的需求管理經驗,而是要突破過去經驗的局限性。中國實施供給側改革,要守正出奇,先要尊重和敬畏市場規律,還要實現創新和超常規發展。供給側改革有五大項要素:勞動力、土地和土地資源、資本、科技、制度和管理。在國家發展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傳統的前三項因素正在明顯衰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后面兩項要素是目前國家必須積極重視的。科技一定要有創新的科技,中國絕不能錯過第三次產業革命,要給科技發展以足夠的空間。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3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專門針對財政赤字問題作出回應——
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減稅清費肯定是一個重要方面,同時簡政放權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應該是更重要的內容。這些要結合在一起,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供給體系改革。而減稅清費在短時間內會增加財政的不平衡,所以要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就是階段性適度增加財政赤字;但是結構性改革從中長期而言,將增加中國經濟的動能,推動中國新經濟業態的發展,從長期來說則會增加財政收入,使中國經濟沿著健康持續的軌道發展。
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3月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無黨派界別小組討論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一輪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最大難題是穩住金融。一定要穩住整體的金融市場,包括匯率市場,才能加快債務重組,加快落后產能的退出,加快呆賬壞賬的清理。要防止金融市場波動,嚴懲金融領域違規行為,這一輪炒作房價上漲的金融力量比上一次大,很多人搞場外配資,一定要嚴格控制。不能讓現在的貨幣流動性相對充足的基本環境,演變成一些大城市的房價過快上漲。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傅瑩3月4日在本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環境保護稅法、資源稅法、增值稅法、關稅法等,都已經列入了立法規劃,其中環境保護稅法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計劃。從2013年國務院出臺“大氣十條”,到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執法檢查,提出整改要求,并且推動修改法律,再到2015年連續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草案進行審議,以及2016 年1月1日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大氣污染防治的問題上,連續三年進行了高強度的監督和立法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在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提交的提案建議——
隨著國際國內市場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推進,境內企業境外上市依據的主要法律法規已明顯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亟須加以修訂完善。建議具體修改完善三點: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建議將境外上市相關法律法律的修改納入《證券法》修訂的進程中,豐富《證券法》中關于境外上市的條款。二是細化實施規則。三是加強境內境外監管協調。在修訂過程中,應與香港證監會、港交所、美、英、德等境外監管機構保持溝通,做好相關制度的境內外銜接,做好修訂工作。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賈康3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減稅大家都很看重。但冷靜做個分析判斷,減稅的空間并不大。我們現在就十幾種稅,大家都在呼吁大規模減稅,但具體減哪些稅,并沒有看到具體的設計。“營改增”是很早就定下來的,今年要全面推開。這能帶來千億級以上的減稅。但中國現在經濟體量達到70萬億規模,千億級的減稅談不上是大規模減稅,只能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減稅。真正企業負擔的減少,應更多注意稅外,即非稅的部分,比如“五險一金”、各種部門的收費、各種隱性因素造成的綜合成本。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3月3日舉行的記者見面會現場表示——
經濟過剩資源分為兩個層次:在企業層面體現為閑置庫存和閑置產能,在個人層面則表現為閑置資金、物品和認知盈余。這兩個層次的“閑置”,融合“互聯網+”的分享經濟能將其大規模盤活增加經濟效率。當前國內已有多個領域正在品嘗分享經濟的甜頭。使用但不購買”的新消費觀念逐步盛行,利用更少的資源消耗,滿足更多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這樣的分享經濟能大規模盤活經濟剩余而激發經濟效益,將為經濟增長注入一股強大的新動能,有助于中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把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3月2日向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提案”后表示——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取得了長足而有效的發展。然而,在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和新隱患。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春天進入了寒冬,短短一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作為新生事物,在‘青春期’,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用傳統金融監管手段,是很難適應的。這要求我們的金融監管部門要反思或調整監管方式或監管理念。因此,應加快出臺促進互聯金融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細則,為中小企業建立高效、普惠、精準、可持續發展融資平臺。
工商銀行原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楊凱生3 月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銀行的信貸并不完全可以人為掌控,央行也不可以無限擴大貨幣發行。資金并非可以不斷供給,銀行的貸款也并非可以不斷增加。認為供應量多少完全是人為掌握的看法顯然存在偏頗,這種觀點應該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得到糾正和解決。在研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停止對沒有市場前景的企業資金支持,促使這類企業退出市場,提高信貸資金的供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