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需求為基礎的投資才可持續

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為什么消費占GDP之比重上升到60%,經濟增長速度卻沒有快起來
經濟增速下滑,各方壓力都大,投資作為慣用的手段,自然又成了拉動經濟的法寶。對于短期的經濟增長,投資拉動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說只要持續增加投資就行了,沒有實際消費需求作為支撐的投資,只會讓中國經濟走上結構扭曲的老路。
為了把中國經濟的結構問題講清楚,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消費占GDP之比重上升到60%,經濟增長速度卻沒有快起來?答案很深刻:
第一,近來消費占GDP之比重上升,不是因為消費上升得更快了,而是因為投資增長速度下滑了。
第二,消費沒有上升得更快,不是因為沒有潛在需求,而是因為潛在需求被抑制了。有的潛在需求是被制度限制了,比如說2.7億農民工加上跨城市遷移的城鎮居民,在其現居地缺乏長期居住的預期,他們的耐用品和服務消費被節省了;有的潛在需求是因為相應的供給被現有的政策管住了,比如在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仍然有嚴格的進入壁壘;有的潛在需求,根本就沒有被之前的投資所回應,比如精細化的服務需求和優質消費品的需求。
第三,短期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但如果這些新增投資繼續像以前那樣在數量上似脫僵野馬,在結構上脫離需求,那么,投資仍然會走向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只是問題被延后而已。
第四,有研究顯示,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2003年就開始下滑,源于大量違背經濟規律的投資。從若干年來的經濟增長趨勢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下滑出現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這才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競爭力減弱、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根本原因,這既不是人們所說的新常態,也不是外部沖擊所致,更不是經濟周期因素的自然結果。
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短期內,通過投資拉動經濟仍然是必須的。但是,這樣的投資必須適應潛在需求。而發現潛在需求并不難,只需要做三件事:
盯住價格。漲價的往往是出現了短缺,增加投資就可回應需求。比如說,近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勢迅猛,雖然原因復雜,但基本的原因就是供給不足,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增加供給,限制需求不是出路。同樣道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但大城市卻同時存在服務業勞動力短缺,那么,就去增加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跨地區流動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放開民間資本對相應領域的進入壁壘。
盯住排隊。在有些領域,價格仍然受到管制,所以短缺并不表現為漲價,而是表現為排隊。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特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有大量外來人口前來求醫。大多數到特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求醫的,必是疑難雜癥,特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服務于全國的此類需求,恰恰是特大城市的功能。因此,投資應適應需求,建更多的醫院來滿足病人的需要。將醫院建到外地不是真正地適應需求,因為給外地人治疑難雜癥的醫生不是跟著醫院走的,這些最好的醫生聚集在大城市里,是因為只有這里才有優秀的同行和足夠多的病例。
盯住城市病。有些潛在需求并不體現在價格上,比如城市的擁堵反映的無非是基礎設施的供給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長。為了醫治城市病而進行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地鐵的建設,本身就是在回應現實存在的需求。
當我們強調消費的重要性時,不是說投資不重要,而是說,只有以潛在需求為基礎的投資才是有回報的,才是可以持續的,這也是經濟增長的“黃金律”的含義。打破制度的障礙,讓投資適應需求,對市場信號起反應,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所指,也是中國建設市場經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