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基于“共享經濟”理念,通過我國目前高校和社會上現存的信息服務共享機制研究,在大學學生會中開展實證調研,探究“資源共享”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可行性,并對高?!皡f同辦公,資源共享”的新型模式提出若干發展建議。
關鍵詞:資源共享;高校學生工作;實證研究
一、引言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一詞被首次提于國家層面,“資源共享”的理念更加深刻地滲透到各個社會領域,包括高等教育領域。高校學生工作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高校改革的動力,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傳統的辦公組織模式暴露出了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本研究基于共享經濟的理念,通過我國目前高校和社會上現存的信息服務共享機制研究,探求“資源共享”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可行性,并對高校協同辦公的新型模式提出若干發展建議,以此提高學生工作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有限的工作資源的使用價值最大化,在一定意義上能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引領社會在“共享經濟”的時代背景下不斷革新。
二、“共享經濟”融入高校學生工作的背景和意義
(一)“共享經濟”的提出
“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但這種經濟模型并未成型。直到 2010 年,英國學者雷切爾·布茨曼出版專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費”的興起》指出,“合作式消費”將給人們的消費模式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一般意義上講,“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從狹義的角度看,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模式。
共享經濟在2014年之后興起并迅速擴張,滲透到諸多領域和細分市場。2015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讓“互聯網+”成為2015年經濟最熱詞。而推進“互聯網+”行動堅持的首要基本準則就是:堅持開放共享。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閉幕,在會后發表的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現了“分享經濟”一詞,提出要“發展分享經濟”。2016年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 反映出的不僅是中央對“分享經濟”的看重,還表明了其堅定的立場和鮮明的態度。
(二)“共享經濟”理念融入高校學生工作的意義
1.豐富“共享經濟”模式,拓展其應用領域
在“共享經濟”基礎上,個體和群體利用“互聯網+”、“合作生產”、“合作消費”,創造、傳遞、共同分享價值,極大地改變了制造業的思維模式。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創新運用“共享經濟”理念并探索可行的資源共享形式既是對這種思維模式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當前現存的共享經濟模式的拓展和補充,可創造新的價值和分享模式。
2.最大化工作資源的使用價值,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校學生工作資源共享的客體,主要是指存在于高校學生工作的可用于共享的所有資源的集合,主要包括物力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管理制度資源等。學生工作資源供給的有限性和學生工作者對工作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是推動高校學生工作資源共享的根本動力。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創新運用共享經濟的運行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工作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 優化高校內部辦公機制,促進工作效能提高
高校學生工作資源共享的主體是指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資源進行共建共有,合作共享的載體。這個載體既可以是組織,如高校內各二級學院團委學生會,社團組織,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如學生,團委老師等。效能低下一直是高校學生工作的弊病,然而通過“協同辦公”機制在這些主體間建立密切的工作聯系和合作關系,可使其互相了解各自的工作職能和服務范圍、分享工作經驗、相互支持并且加強合作,從而極大地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效果的改善,使學生工作充滿融合性、互動性、和諧性。
三、高校學生工作“共享”難以推行原因
(一)缺乏資源共享平臺
一個種類齊全,方便快捷的資源共享平臺是學生工作得以在“共享”條件下運行的基礎。資源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都應該圍繞共享平臺的建設而明確其分工并發展協同工作的關系。在調查中發現,多數高校學生工作組織在共享平臺建設環節方面較為薄弱,在學院團學會的某些部門中,的確有運用百度云網盤或者公共郵箱等云設備來儲存一些可共享的資源,但該類平臺一方面儲存容量較小,分類體系不健全,無法做到信息的及時更新變動,另一方面上傳資源的保密性不強。
(二)缺乏平臺管理機制
一套完善的平臺管理機制是“共享資源”平臺得以運行的制度保障。為促進共享平臺中資源的更新與運用,必須在資源的準入、生成、管理和優化淘汰方面建立起健全的監督管理條例。平臺的運行需要專人進行定期的維護審查,確保資源更新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高校學生組織并未制定一系列促進資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撥出專項資金對資源共享做得好、社會效益大的部門進行補貼與獎勵,一方面各部門普遍缺乏共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沒有具體可操作的共享運行機制,高效學生工作資源共享無章可循。
(三)缺乏資源管理體系
踐行“資源共享”的工作理念,關鍵在于如何獲得可共享的“資源”。調查中發現,多數學生工作者面對信息資源的分類體系時往往感覺束手無策。首先,對于各部門經驗、人力、物力等不對等資源的交換估值難以確定明確標準,且難以確立固定評估方式和具體升降值原則。其次,當前學生工作數字化信息程度仍待提高,大量紙質資源需進行相應數字化處理才能儲存,對資源共享的時效性造成了一定影響。再者,一個能使資源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資源的創建、許可、查找、修改和管理完善的資源分類體系,也是實現高質量資源的必要保障。
(四)學生共享積極性不高
由于目前對“資源共享”等理念的宣傳不夠廣泛深入,大學生對于共享經濟的概念認識不清,再加上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時間有限,他們并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高校共享平臺具象化活動中。再者,我國高校管理體制中的各個院系的工作,甚至是各個部門都有條塊分隔現象,部門間的工作聯系少之又少,幾乎都為單一的條塊分隔的縱向管理模式,沒有健全的橫向協作機制。一些人把資源視為自己或部門所有,寧肯浪費,也不愿共享,從而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現象。
四、建議和策略
(一)建立專門平臺,配備專事人員
學校為學生組織建立一個專門用于學生工作資源共享的平臺網站,并配備專員定期維護。管理員由各單位層級選拔,形成上下協調有序,層次分明的管理人員體系。平臺網站應堅持學生獨立自主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的自主性和協調性,網站資源庫應該為各二級學院團學會和各學生社團組織提供相對獨立的空間用以儲存各單位資源。整個資源網站應形成一種“共享生態體系”,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此平臺為基礎,各單位開展各自有效的社會分工與協作。同時各單位版塊配備專屬云網盤、郵箱,便于資源的儲存備份與溝通渠道的暢通。
(二)健全管理體系,完善資源分類
對各單位所提供資源的準入、生成、評價和篩選方面應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例如各院各社團精品活動的策劃和報道,一些高質量圖片視頻的篩選,私人文檔文件的保密工作等。標準應堅持鼓勵原創,保護作品來源,嚴禁非法抄襲盜用。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準入標準和管理條例,充分保障資源分享者的權利和成果,維護健康的資源共享環境。在激勵機制方面,學校應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補貼,來鼓勵資源提供者主動分享,在共享中做到雙向互動。另一方面,各單位獨立提供的海量資源會出現較難管理的局面,這就需要在網站匯編目錄時由校學生會負責編制聯合目錄,對各院各組織的資源進行分類整合,以便資源使用者更好地查找、修改、使用和分享資源。
(三)推廣宣傳教育,提高誠信意識
高校內各個院系、各個部門之間資源占有不平衡給資源共享帶來了受益不均的問題。資源相對充足的院部,共享的積極性不高;而資源相對匾乏的院部,則強烈希望共享。此時,需要加大對“共享經濟”相關知識理念的宣傳推廣,增強大學生共享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并號召大家積極主動以所有換所需,使其明確這只是所有權的讓渡,是互利共贏、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良好趨向,讓大學生從心底意識到“資源共享”對其工作生活和社會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在宣傳共享理念的同時,也應把握誠信與法制的教育,因為在共享過程中極易產生失信和違法行為,例如用具的損壞隱瞞,圖像資料的違法盜用等,這就需要大學生加強對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的學習引導,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共享但不共有”的概念。
(四)暢通溝通渠道,加強部門聯系
調查中發現,多數學生工作者反映制約其共享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組織內部各部門缺乏聯系,協同工作機會少,溝通渠道不通暢。在方式上,校學生會、各二級學院團學會和各社團組織之間應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聯絡機制,設立專門的信息交流平臺,并各自成立單獨的聯絡部,負責信息渠道的建設和管理。例如,各單位通過由專人運營的工作郵箱進行預約、咨詢、聯誼等方面的聯系,以此來構建縱橫互通的交流網。在內容上,各組織部門間可開展部門經驗分享交流會和優秀人員指導培訓會,以此來實現非物質資源的共享。例如,校學生會人力資源中心可將其完善的人力培訓體系推廣至各二級學院團學會,以培訓會的方式提高學生工作者的服務和管理能力,實現人力資源上的共享。團學會內部的網絡技術部可以開展多媒體技術指導活動,幫助其他部門同學提高新媒體技術能力,完善其工作方式,實現技術資源上的共享。
(五)實行試點共享,點面結合推廣
由于高校學生人數較多,各學生組織和二級學院團學會數目繁雜,類型多樣,組織形式各有千秋,如果一開始直接進行全校范圍內的推廣,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所以前期應實行試點共享,從某一學院的團學會組織和某幾個社團組織內部開始構建“資源共享”協同工作體系,在實驗中不斷完善和改進體系內部的各種問題,完善共享平臺和共享機制,總結經驗和規律,以此逐步推廣至同類型學院團學會或社團進行反復檢驗,再點面結合推廣至全校,形成一套完備有序,有章可循的“資源共享”工作體系。時機成熟后可考慮建立高校聯盟網上信息資源共享,打破各高校、各院系部門間的網絡壁壘,逐步實現網絡一體化,加快高校資源合理配置以及資源共享的步伐,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引領社會在“共享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不斷革新。
五、結束語
共享經濟以其特有的構成要素和運行機制,對現今的生產體系、消費體系乃至社會關系都帶來了歷史性變革。目前來說,共享經濟體系與高校合理對接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的共享經濟本身剛剛起步,所有權交易的理念和平臺運作都遠未成熟,更遑論在高校學生工作和其他資源共享上的應用。本研究以探討“資源共享”體系構建為主要內容,以創新運用共享經濟的運行模式,提高高校學生工作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共同創造、傳遞、分享價值為主旨,探尋一條可行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良性發展道路,加快高校工作價值觀轉變,增強其協同辦公能力,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澤宇."共享經濟"時代[J].北方經貿,2016,(2):42.
[2]劉建軍,邢燕飛.共享經濟:內涵嬗變、運行機制及我國的政策選擇[J].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13(05)
[3]王喜文.萬眾創新何以可能——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物理共享經濟[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5(12)
[4]裴雷.信息資源共享實現與激勵研究[D].武漢大學,2005.
[5]張虹波,李玉順.教育資源共享環境及共享機制建設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68-73.
作者簡介:
黃慧(1995—),女,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南大學2013級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比較教育學。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