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去年上半年,一直在縣城醫(yī)院前擺小吃攤的二叔和嬸子轉(zhuǎn)戰(zhàn)到省城,以為這兒消費能力強,客流大,仍操舊業(yè)就能賺得缽滿缸盈。
那一陣,他們跑了很多地方考察市場,最后物色了一處位于中型專業(yè)醫(yī)院斜對面近30平方米的轉(zhuǎn)租門面。相對來說,嬸子更有心計,自以為眼光獨到。旁邊是幾家小超市、水果店和禮品店,只有他們一家做吃的,也就是成了街面的獨門生意呀!他們還是經(jīng)營自己最擅長的品種,早點供應各種湯面、油條、烤餅,還有豆?jié){和熱牛奶。中午和晚上炒花飯和做一些小炒。嬸子心里盤算好了,這樣基本上能把各個時間段的需求都涵蓋到。
可開業(yè)后的一個多月里,店里的生意做得不溫不火。由于臨街門面的租金較高,再加上食材漲價,雖然他們把利潤壓到最低,味道很有特色,供應的分量也足,但除了一些過往行人外,原來所定位的最大的潛在顧客群體,也就是病人家屬和醫(yī)務人員卻很少光顧。這是嬸子不愿看到的結(jié)果,也對其中的緣由不得其解。
那天,早餐高峰過后,他們守著趨于冷清的店。這時,一位手拿保溫盒的中年婦女在店門口張望。嬸子熱情打招呼,大姐長大姐短叫得挺熱乎,說店里的湯面品種多,味道正宗,還有油餅也炸得蓬松入口,絕對用新油。那婦女卻不為之所動,小心地問:“大妹子,你知道附近哪兒能買到原湯水餃嗎?我家老公剛動完手術(shù),食欲不好,就念這口。”嬸子一聽,臉色立刻就變了,對她愛理不理的。正在洗碗的二叔放下手里的活計,熱心腸地告訴她:“你轉(zhuǎn)過這條巷子,一直往前走,就到那條小食街了,有家叫‘如意店的餛飩就做得很不錯。”
中年婦女道了謝,滿心歡喜地離去。嬸子頓時埋怨開了,說二叔盡冒傻氣,腦子少根筋,把上門的生意往外推。“你不指路,說不定人家就改買湯面了呢!”二叔也不申辯,憨憨地笑著。
后來有很多次,不管在店里或從外面進貨歸來,只要碰到想吃熱粥、包子、熱干面等的顧客,二叔就當起了導購員,熱情地給別人指路,“傻氣”照冒。逢此,嬸子便橫眉豎眼,恨不得堵他的嘴。可想想也是,店的經(jīng)營面積和自己最拿手的品種有限,要想把各種小吃做遍,肯定不可能。
就這樣苦熬了幾個月,沒曾想,情形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不時有顧客專程登門,指明要吃他們下的湯面。還有的病人家屬一口氣要買十幾只油餅,說是帶給病友。醫(yī)院后勤的主任慕名前來,吃完他們的小炒后,感覺店內(nèi)的衛(wèi)生條件、菜價和味道都合適,推薦他們到病室送餐。一時間,他們在店里忙不贏,把侄女叫來搭把手。從早到晚,店里一派紅火。
嬸子后來從顧客那里打聽到,原來是“傻帽”的二叔在潛移默化地起了作用。他把自己做不了的生意熱情介紹給同行,別人“知恩圖報”,隔街不隔情,轉(zhuǎn)過來向顧客推薦他們的店。這樣人心換人心,口口相傳,相互提攜,才有了二叔店里這樣利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