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幾乎被草原和荒漠占據的地方,而在7,000多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那里生機勃勃,生活著大量的恐龍,其中最常見的就要算原角龍了。
距今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位于亞洲中部的蒙古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那里覆蓋著綠色的森林,還有蜿蜒而過的河流。河流兩岸生長著許多低矮的蕨類植物,這些植物為此地添加了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突然,河邊的植物晃動起來,綠色的枝條間露出了一個“小圓盾”,那是原角龍的頭盾。原來一只雄性成年原角龍正在進食,它用堅硬的喙咬斷蕨類植物的長莖,然后將葉子直接吞到肚子里。由于太過專心,原角龍并沒有注意到身后那只正慢慢靠近的伶盜龍。
伶盜龍是渾身長毛的食肉恐龍,就像是長著長尾巴的大鳥??礈蕰r機的伶盜龍朝原角龍沖了過去,高高地躍起,然后重重地落在原角龍的背上。兇猛的伶盜龍用爪子鉤住原角龍的背,嘴巴不停地撕咬著。
遭到突然襲擊的原角龍驚慌失措,拼命扭動著身體,將伶盜龍甩了下來。當伶盜龍想再次撲向原角龍時,發現原角龍不停地叩齒,發出“咔咔”的響聲。原角龍的嘴巴不僅是進食的工具,還是攻擊敵人的武器??粗驱埶坪鯗蕚淦此酪徊?,伶盜龍知趣地轉身離開了,它可不想為了填飽肚子而被咬傷。
遠征的戰利品
1922年的春天,北京街頭出現了一支奇特的隊伍,它由8輛汽車和150匹駱駝組成。領隊的汽車上坐了一個頭戴牛仔帽的美國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生物學家、探險家查普曼·安德魯斯。安德魯斯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他接到指令并組建了一支科考隊深入中亞進行地質考察,同時尋找古人類化石。
浩浩蕩蕩的科考隊從北京出發,經河北省進入內蒙古的二連浩特后,繼續向北深入蒙古腹地,那里遍布紅色砂巖。沙土上的白色石塊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仔細觀察后,他們發現這些裸露在地面上的白色石塊竟然是化石。
大規模的發掘工作開展順利,科考隊找到了許多化石。在這些化石中,他們注意到了一種小型角龍類恐龍,它的體形比三角龍小得多,而且腦袋上沒有角。根據外形特征,安德魯斯的助手沃特·格蘭杰認為,盡管它臉上并沒有長角,但它是一種原始的角龍類恐龍,于是將其命名為原角龍(Protoceratops)。
白堊紹的“野豬”
原角龍是一種小型植食性恐龍,無論是體形還是在當時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原角龍都與今天的野豬相似,體長約1.8米,身高約0.5米,體重150千克左右。
原角龍有一個寬大的腦袋,長約0.5米,相當于體長的三分之一。原角龍的嘴巴如同鸚鵡嘴,是堅硬的角質喙,具有強大的咬合力。當原角龍大力咬合的時候,力量足以咬斷細長的頭骨。原角龍的牙齒長在面頰內部,上下有兩排小牙齒,其作用是咬斷植物的莖葉。
和其他角龍類恐龍一樣,原角龍面頰后面長有寬大的頭盾,頭盾上有兩個大孔,這可以減輕腦袋的重量。原角龍的大頭盾具有很好的防御作用,可以保護它的脖子和肩膀。頭盾后面是原角龍精壯的身體、肌肉發達的四肢和短短的尾巴。原角龍有很強的爆發力,全力奔跑時的速度每小時能夠達到40公里。
“大漠綿羊”
距今7,500萬-7,100萬年前,原角龍生存于亞洲中部,包括今天的蒙古國和中國的內蒙古地區。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掘,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原角龍化石,其中包括不同年齡段的個體,這些化石幫助我們了解了原角龍完整的成長過程。原角龍在剛剛出生時腦袋和頭盾都很小,隨著年齡的增長,頭盾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與如今夏季干旱、冬季嚴寒的蒙古相比,原角龍生活時的蒙古是另一番景象。白堊紀時期的蒙古有著季節性的降水,大量降水在地面上形成了河流和湖泊,在水源周圍生長出了成片的森林,使得白堊紀時期的蒙古成為恐龍的世界。與原角龍生活在一起的恐龍有植食性的繪龍和肉食性的伶盜龍、竊蛋龍、特暴龍等。安德魯斯認為原角龍是食肉恐龍最常見的獵物,因此給它們起了一個外號叫“大漠綿羊”。
盡管看上去弱小,但是原角龍并不那么好欺負。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組原角龍和伶盜龍扭打在一起的化石,這組化石后來成了蒙古的國寶。在這組化石中,原角龍的嘴巴死死咬住了伶盜龍的前肢,巨大的咬合力甚至咬斷了伶盜龍的骨頭。擁有很強戰斗力的原角龍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一般都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相互提供幫助。
因為發現了大量化石,我們對原角龍的了解多于其他很多恐龍,原角龍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史前蒙古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