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柳菁
摘 要:古代東亞地區的文學,如果從與漢字關系方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文學,分別是文言文學、民間文學以及俗文學。當前,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都保持著古代中國的文學創作模式,如日本的假名文學、越南的喃文文學,各種文學之間相互滲透,豐富了文學表現形式的同時,有體現出它們的共同性。基于此,本文將對東亞俗文學的共通性問題進行探索,希望能夠對今后的有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東亞地區;俗文化;共通性
0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文學事業的發展,部分學者將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東亞地區的俗文學研究明顯增多。隨著而來的是各種以“俗文學”、“俗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討論,各種學術機構也不斷出現,對俗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俗文學”的到是什么樣的概念呢?東亞地區的俗文學又有什么共通性呢?本文將對此一一進行探討。
1俗文化的基本內容
俗文化,其全稱是民俗文化,俗文化指的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于俗文化具有集體性,所以俗文化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俗文化不僅能夠增強民族的認同感,還能夠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1]。
2東亞地區的俗文學表現
2.1朝鮮半島俗文學
朝鮮半島位于我國的東北部,最早的有文字記錄的俗文學作品并不多見,主要有《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這當中,涉及到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等,其中詩詞歌賦占據多數,《辛熱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作品出現的時期主要是新羅朝時期,尤其是景德王時期,朝鮮半島同唐朝之間的聯系最為緊密,并通過文化交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力地說明了朝鮮半島早期的俗文學是同漢文化的發展相關聯的。到了高麗時期,也是朝鮮半島俗文學發展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俗文學主要記錄在《高麗史》中。里面記載的俗樂歌辭大都來源于民歌,用俚語傳唱,曲名通常都是地名,以此說明其流傳地,例如《楊州》等。
2.2日本俗文學
日本俗文學的發展脈絡與朝鮮半島的俗文學發展情況相似。日本俗文學主要記載在《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史料當中,主要有三個同祭祀相關的種類,分別是傳說、歌辭以及來自神靈或者巫師的祝詞和宣命等。在所有記錄的歌辭中,幾乎都有漢文化元素在其中,很多符號標記都是漢字所作。此外,這些歌辭的作者一般是天神、君主等,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的幾乎沒有。與朝鮮半島俗文學相比,日本的俗文學書籍保存下來的更多,并且里面的歌辭更具民族風情,其實也就是風俗歌。在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日本,到了公元8世紀出現一定變化,由漢字記錄轉變為漢字為表音符號的記錄,也就產生了派生漢字。與此同時,日本俗文學的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并且書面作品保存下來的數量僅次于中國。同東亞地區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的俗文學是當地口頭文學和漢字文學的結合,經過不斷的改造和發展,使得日本俗文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它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表明了俗文學同文字記錄的關聯。
2.3越南俗文學
雖然廣義上越南不屬于東亞地區,但是因為越南的俗文學與我國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稍作分析。越南俗文學與朝鮮半島和日本俗文學相比,產生的時間較晚。目前所存最早的作品有兩種,一種是游學中原的安南詩人的作品,但是它們保存在中國的古典書籍中,對越南的本土文學并沒有產生影響。另一種是以杜法順為代表的五言詩、七言詩和長短句詞等,它們是在越南本土產生的,但是因為模仿了漢詩詞的緣故,與漢詩詞的表現形式非常相似。資料顯示,越南古代俗文學的作品主要有五個品種,陶娘歌、六八體喃歌、喃字詩賦、小說、嘲歌和噴戲。各種俗文學品種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而且還與漢文化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它們的互相聯系和作用,共同構成了后來的越南俗文學。其實,對越南進行研究之后,就不難發現,越南俗文學為什么會與我國的俗文學產生那么緊密的聯系,一是因為兩國接壤,二是因為在漢初至唐末,越南經歷了一個歷時千年的“北屬”時期,其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已向中國地方政權趨同。
3東亞俗文學共同性的探討
在東亞歷史上,使用過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和國家都有過三種文學,第一種是文言文學,也被稱為體制文學;另一種是民間文學,也被稱為口頭文學;還有一種是處在文言文學和明間文學之間的文學,即“俗文學”[2]。對于這種分法,其實東亞其他各國不言自明。研究人員認為,本國文學史的主干就是第三種文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國語文學”。
本文所說的第一種文學,依靠的是國家或者說體制的力量使得在古代漢文化區各國推廣。在中國,文言文學是由政府文體而成為作家文學的主要文體;而在東亞其他國家或地區,它由法律文體、外交文體、行政文體而成為公私教育的主要文體。在古代中國,樂師、行人、軒車使者在各地巡行的時候,采集了各種代語、童謠、歌戲等,在不知不覺中俗文化就已經產生。而在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漢字一旦傳入并且使用,由漢字所演變而來的體制漢文學也隨之產生。
4結語
總之,我們在討論東亞地區俗文化共通性問題的時候,應當對各國或各地區的俗文化歷史背景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并且應該認識到東亞俗文學之間的共通性需要以文化的相互傳播、作為符號載體的漢語言文字以及各民族自身的改造為支柱,這是東亞俗文化能夠繼續生存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各國以及各地區俗文化的結合,不但繁榮了各國自身的民族文化,同時還為東亞俗文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參考文獻:
[1]王小盾.東亞俗文學的共通性[J].中國社會科學,2015,12(05):164-186.
[2]田川流.論俗文化的當代意義[J].藝術百家,2013,24(03):73-77.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