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
共病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病(障礙)同時存在的一種現象,各個疾病或障礙均符合各自的診斷標準,有時也稱為同病、合病等。
在一些情況下,“共病”與“并發癥”有時難以區別。比如慢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共病診斷,但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在精神病學、心理學及心理咨詢領域,共病的現象同樣常見,比如焦慮癥和抑郁癥共病,有報道,53.7%的焦慮障礙患者共病抑郁,而抑郁癥共病焦慮障礙也達到58%。這種高共病率甚至讓人產生焦慮癥和抑郁癥“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之感。
共病既可能表明患者同時患有多種疾病,也可能反映了目前的臨床科學尚不完善,不能完全用一種診斷來解釋所有的癥狀。
陽性與陰性
陽性、陰性泛指某種特征存在與否,或用來表示某種檢查的結果,提示是否存在某種疾病或者感染某種病毒等。比如妊娠試驗,陽性一般表示懷孕,陰性則表示未懷孕;再比如青霉素皮試,陽性提示青霉素過敏,陰性則提示不過敏。
在精神醫學領域,討論精神分裂癥癥狀表現時,常有陽性癥狀或陰性癥狀的說法。這個時候,陽性癥狀一般指健康個體中不會出現的癥狀或者表現,如幻覺(憑空看到或者聽到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物體或者聲音)、妄想(對不符合科學與文化背景的現象、思想堅信不疑,認為與己有關,并不能用事實糾正)等;而陰性癥狀則指的是健康個體中存在的行為或者情感的缺失或者減退,比如情感平淡(正常的喜怒哀樂消失或者減退了)、意志要求減退(沒有身體或者外界環境條件限制的條件下,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需要反復督促)。
心身反應與身心反應
“心身反應”又稱心理生理反應,是和“身心反應”對應的概念。“身心反應”是指由軀體疾病所致的心理反應,而“心身反應”是指心理應激引起自主神經和內臟功能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初期一般是可逆的、生理性的,若外界環境或者心理應激事件消失,生理變化會逐步消退。
常見的心身反應的癥狀包括頭痛、肌肉痛、氣喘、打嗝、心悸、便秘、腹脹、腹瀉、胃痛等。比如在精神壓力下出現的腹瀉或者尿頻現象、女學生在重大考試前的月經不規律等。當考試或者精神壓力去除后,這些癥狀一般都會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當心理生理變化發生于某些具有易患傾向的人身上時,這些變化可持續發展,形成病理性改變,進而構成心身疾病。在綜合醫院初診病人分類中,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患有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包括高血壓病、十二指腸潰瘍、蕁麻疹等。
適應癥與禁忌癥
指藥物、手術等方法適合運用的范圍、標準,它既是臨床科學的概念,更是法律的概念。
從法律方面來講,適應癥是確定、明確的,比如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總局(S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就分別負責各自國內的藥物、醫療器械等的適應癥審批。經過符合規范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癥實療效確實、安全性可靠的藥物或醫療器械,可以從各個國家的相應部門獲頒適應癥批件,開始上市銷售。
在精神衛生領域,比如氟西汀在中國和美國均獲批抑郁癥治療的適應癥;氨磺必利在中國有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適應癥,在美國就沒有該適應癥;帕羅西汀在美國有治療廣泛性焦慮的適應癥,但在中國就沒有獲得批準。所以,在美國應用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就是非法的,一般也是不能獲得保險公司報銷的,但它對一些病人可能確實有效。
就臨床科學而言,適應癥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比如抗生素的適應癥主要是細菌感染,細菌性扁桃腺炎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但適應癥也并不是絕對的,具有適應癥的某種治療方式或者藥物,也可能在某個具有該適應癥的患者身上并不適用,或者療效不明顯。
禁忌癥是適應癥的反義詞,指某種藥物或治療不適宜應用于某些疾病、情況或特定的人群(兒童、老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或應用后會引起不良后果,在具體給藥或治療上應予禁止或顧忌。禁忌癥可分為絕對禁忌癥和相對禁忌癥,前者應絕對禁止使用,如對某種藥物有嚴重的過敏反應;相對禁忌癥則應盡量不用或改換其他藥物或治療來替代,如果必須使用的話,使用時應謹慎小心,并在用藥或治療后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和軀體情況。
綜合征與綜合癥
指某個疾病出現時,經常會同時出現的臨床特征、癥狀、征象的集合。
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某種特定病理過程中,當出現一個癥狀時,常常同時伴有另外幾個癥狀,這一群癥狀是相對固定的,將其統一起來進行觀察則稱為綜合征。該綜合征的各種癥狀可看作是由一個基本原因引起的,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同時出現一群癥狀。
比如有顯著的全身水腫、大量蛋白尿、血漿白蛋白降低和膽固醇增高時,稱“腎病綜合征”,又如肥胖、血糖升高、高脂血癥,則稱為“代謝綜合征”。在精神科中,常見的綜合征有幻覺妄想綜合征、抑郁綜合征、焦慮綜合征等。以幻覺妄想綜合征為例,是指患者同時存在幻覺癥狀和妄想癥狀的狀態,它可能表示患者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癥,也可能是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簡而言之,綜合征僅僅表示一種狀態,并不是一種疾病。僅一字之別,“綜合癥”相對而言更可能是一種疾病的診斷。
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
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是指對某種疾病或狀態的誘發加劇或者避免緩解因素,這些因素尚沒有切實、明確的癥狀表明它們和疾病之間直接、明確的因果聯系,但卻存在相關性。
一般而言,危險因素是指增加疾病或死亡發生的可能性的因素,雖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但尚無可靠的證據能夠證明該因素的致病效應,但當消除該因素時,疾病的發生概率也隨之下降。保護因素則恰恰相反,是指降低疾病或死亡發生的可能性的因素,當消除該因素時,疾病的發生概率也隨之升高。
以抑郁癥為例,良好的社會支持和婚姻關系是抑郁癥發病的保護因素,但并不能說,社會支持好、夫妻感情好的人就不會得抑郁癥,只能說社會支持好和夫妻感情好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減少。與之對應,社會支持不良是抑郁癥的危險因素,但也只是誘發或者加劇的因素之一,社會支持不良的人,不患抑郁癥的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