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受教育是人的權利,教育應該造福于人,使人幸福。幸福不僅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它同時也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在當今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幸福是人的追求,也是人的需要。然而,人的幸福的獲得需要教育來實現。
作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期待和盼望有一種力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作為一個母親,我一直愿意相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魔法般地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完美,越來越有能力給予這個社會愛和更多美好的東西的教育思想和力量。作為一個基層的教育者,我更希望有一種力量能夠被我解讀,能夠帶給孩子們人生的成功與歡愉,能夠使他們在日常的學習中獲得力量和成就。那么,這個力量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尋覓。
有一天,我聽了一個心理學教授的講座,他講的話題是關于種子和孩子。他說:“孩子好比種子。請各位家長不要對其過多干涉,請允許他自然地長大。我們試想,假如我們把一顆種子埋于地下,你需要的是什么呢?除了滿心期待地澆水,還能做什么呢?靜待花開罷了。”
每一顆種子都向往藍天,向往陽光,每一顆種子都有一個夢想,就是長成參天大樹,那是作為一顆種子的宿命。那么,孩子呢?孩子就如同那顆種子,他期待越來越完美越來越完善地表達自己,他成長的方向就是光明,愛與真理。自此,我終于找到了那樣一種力量,把孩子從愚昧無知引向自發成長的力量源頭。
光明、愛與真理,恰恰是積極心理中的內在動力。在輔導孩子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的過程中,我用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思路來帶動孩子成長。
讓愛大聲說出口
愛是最有力量的,是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美妙的沃土,愛可以融化心中的一切陰霾,如陽光的照耀,光芒所及,陰暗的一切盡散。
案例一
學校4年4班有個女孩叫劉璇也,雖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平時卻像一個無人教育的野孩子。課堂上隨意講話,大聲尖叫,常常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我總是隱約感到她是故意的,似乎要讓自己引起更多人對她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于是,我就找她談話,問她是否很少與家長溝通,并且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答案是肯定的。我便給她留了作業,每天都說:“劉璇也我愛你。”如果可以,建議她回家也跟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三個月之后,這個孩子在我的課堂上變得安靜了許多,她的行為也不像之前那么毛躁了,我看到她努力約束自己,期待更好的那一面,看到她眼睛里的清澈和堅定,真心地為她高興!我知道,她已經走上了自我完善的第一步,祝福她在今后的日子里腳步輕輕,漸行漸遠。
案例二
學校有一個2年級女孩,很漂亮,很聰明,她上課的時候積極發言,有的時候一節課她的手會從上課一直舉到下課,回答問題的質量也比較高,可是,她落筆的能力卻相對差了很多,馬虎、丟三落四,表面看她是因為馬虎,不認真。同時,她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她可以淘氣和調皮到像男生一樣爬窗戶,有時候表現得浮躁、不安寧。很細小的事情她很喜歡尋求老師的幫助,比如系扣子、希望老師幫她穿衣服……她與母親交談之后才知道,孩子的媽媽很喜歡自己讀書和有獨處的時間,孩子常常自己玩,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想和媽媽說時,常常都被媽媽拒絕了,因為媽媽覺得孩子只是孩子,她說的那些話題沒有什么價值。哦,我恍然!這位媽媽很少與孩子交流,于是,孩子采取了很多不恰當的方式,比如更調皮、更散漫、更依賴等方式尋求媽媽的關注,同時,她也把這樣的狀態帶到和老師之間的交往中,如此,她和老師的交流重點就已經不是怎樣把知識學會,而是怎樣做老師才能看到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的滿足,孩子就會選擇努力地學習,熱情積極地參與校園生活。和家長交流,建議家長真實地向孩子表達對她的喜愛,很快,這個孩子上課的狀態改變了,更安靜地聽課,考試成績也提高了很多。當然,這個改變的過程還需要家長不要停歇,要積極地繼續向更良性的方向發展。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因為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教育有了各種不同的人生的呈現。讓愛大聲說出口,生活在愛里的孩子就會充滿了自我重塑的力量。
用愛不用情
愛是陽光,是力量,是讓孩子自發成長的動力。情是陰雨,是黏滯的個人情感,在與孩子交流當中是要盡量避免的。
案例三
學校里6年3班有一個叫王奇賀的男生,上課時從來不抬頭看黑板,不聽老師講課,總是自顧自地畫他的輪船或航母,成績自然很差。老師和家長都為他的成長操碎了心,他的語文書上字里行間到處是家長輔導他時寫下的段意、解詞以及課文理解,老師也常常為他單獨開小灶,結果,他的學習成績從未好轉。上課時,他依然自顧自地創作輪船、大炮、航母,不亦樂乎。我聽說了之后,給老師的建議就是用愛不用情。那就是不給他開小灶,讓他自己適應。在長期的家長包辦的生活里,這個孩子已經養成了學習對他來說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事,所以,他才會在別人學習的時候自己玩。而突然的改變他會感到很不適應。但是,過了這個適應期,他漸漸開始融于課堂之中了,從偶爾聽課到盡力聽課到能完全跟著老師一起聽課了,偶爾還會舉手發言,積極地參與。
案例四
學校里的一個男生,非常聰明,但他常常不寫作業,學習態度不積極。與他母親交談之后發現,他的母親溺愛孩子,總是擔心孩子累著,心疼孩子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太多。孩子與母親的心是相通的,他可感知母親內心所散發的信息,自然就更加嬌慣自己,更加懶于付出。此刻,當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更應該是用愛不用情,放下了擔心、放下了不確認、放下了心疼之后,這個孩子的學習態度變得積極起來時,他才可能主動找老師研究和詢問學習內容,主動要求家人購買學習資料,彌補過去散漫的學習狀態帶給自己的不足。
家長的很多付出已經不是愛,或者說背離了愛,愛是積極的情緒,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是積極的,傳遞給孩子的就是信任,是力量,父母對孩子深深的信任便會溫暖孩子的心田,可以在其人生中化成無盡力量,這才是愛。
孩子獲得了光明、愛與真理的力量,任何孩子都將脫胎換骨般的,不知疲倦地向上發展,永不停歇。
“希望更多的學生在最終以人的幸福為目的的教育中成長,成長為擁有幸福能力的人,即感受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