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產業是我省最具特色和優勢的山區富民產業,被浙江省政府列為全省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加強了技術創新與推廣,竹林面積持續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拓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獲得了“中國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富林農”和“一根翠竹挑起百億元產業,致富百萬農民”的贊譽。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我省竹產業行業效益下行明顯、生態制約形勢嚴峻,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受到周邊省份挑戰,急需破解資源性、結構性和市場性等諸多矛盾和束縛創業創新的機制體制障礙,并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文化傳承和創意的視角來提振竹產業,推動轉型升級。
浙江竹產業取得長足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竹業在各級政府部門重視下,在廣大竹產業相關科研、企業單位的支持和努力下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是產業發展規模穩步擴大。近幾年,我省竹林面積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1175萬畝增長至2014年的1321.5萬畝,年均增加14.65萬畝。竹業加工規模也逐步擴大。全省年均采伐毛竹18960萬根,年加工毛竹3億根左右。全省竹加工企業共有4000余家,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0余家,5000萬元以上50多家,我省竹制品年出口額6億多美元。在低碳生態消費的引領下,竹制品更趨豐富。竹主要被制造成竹地板、竹窗簾、竹地毯、竹日用品、竹工藝品、竹膠板、竹家具、竹筍、竹炭、竹纖維紡織等產品,幾乎可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竹產業對山區經濟的貢獻逐年顯現。2015年我省竹業總產值420億元,占林業產業產值4523億元的9.3%。全省有30多個縣(市、區)的竹業產值超億元。竹產業在促進山區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三是促農增收的作用持續增加。竹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是現階段最適合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之一。全省現有300多萬農民從事與竹有關的產業,其中有10萬多人從事竹(筍)加工產業。安吉縣竹產業從業人員達4.5萬人,對GDP貢獻率達到30%,竹產業為全縣農民平均增收6500元,占農民收入的近60%。臨安竹產區農民的一半收入來自于竹筍產業。竹產業已成為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四是產業集聚較為明顯。安吉縣共有竹制品加工企業2162家,其中國家竹業龍頭企業2家、省農業骨干龍頭企業5家、省林業龍頭企業32家、市農業骨干龍頭企業36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56家。慶元是我省竹制餐具最集中的地區,全縣現有竹加工企業270余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50多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7家,竹制品加工企業上交的國稅約占該縣工業制造業的一半,近年來竹制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九川竹木等企業網上銷售量超一半;臨安市是我省竹筍主產區,國內最大的竹菜園、天目筍干加工中心、重點水煮筍加工出口基地,全市100萬畝竹林中以雷竹為主的菜竹林有48萬畝,年產鮮筍約25萬噸;麗水市遂昌縣和衢州市衢江區是國內最先開發竹炭的地區,開發出竹炭和竹醋液系列300多種,產量占據國內市場三分之一以上,遠銷日本、韓國、歐美、東南亞,成為全球最大的竹炭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
新常態下浙江竹產業面臨難題
我國經濟運行步入“新常態”軌道,筍竹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巨大挑戰。一是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明顯,受宏觀經濟影響,竹產業已經告別了過去的高速增長。我省竹產業整體效益持續下降,竹材收購價從最高每百斤40元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5元。二是“低小散企業”的矛盾突出,產業科技儲備不足,龍頭帶動能力不強,缺乏足夠的增長動力,企業之間的聯合兼并重組難度大。三是生產成本上升過快,竹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無論是竹林的培育管理、竹材的采伐、竹筍的采挖、竹材加工等諸多環節仍然沿襲著人工勞動的方式,機械化程度低,勞動效率低,用工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例很大。勞動力成本上漲讓眾多筍竹加工企業綜合成本上漲。四是生態因素制約嚴峻。筍竹加工企業“低小散”的現狀和生產方式,與我省目前的生態要求有較大距離。如龍游縣在2014年對全縣的竹制品加工行業進行專項整治,全部關停有污水排放的69家炭化(蒸煮)篾加工企業。安吉縣2012年以來,通過《安吉縣竹產業綜合整治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安吉縣竹產業轉型升級標準》等實施,關停了大量的竹拉絲廠,其中天荒坪鎮2012年以來整治竹拉絲、竹地板、竹涼席等企業144家,拆除環保不達標鍋爐33臺。五是基礎設施仍較薄弱。近年來,盡管政府加大了對竹林道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但因建設標準低,維護管理沒跟上,一些林道時常被損毀,與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多舉措推進浙江竹產業提升發展
面對新常態下竹產業的新問題,要進一步落實《浙江省竹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年)》(浙林辦〔2015〕33號)的有關要求,多舉措推進全省竹產業的提升發展。要加強宏觀引導,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從目標、戰略布局和發展重點,立足我省竹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通過創新經營體制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等途徑,落實“鞏固提升一產、培育壯大二產、積極發展三產”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要夯實“一產”基礎,重點做好毛竹現代科技園區建設、竹子精品園區建設和林區道路建設。實施分類經營,發展林下經濟,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二是要做強“二產”加工產業,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對竹木加工共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和新技術產業化應用推廣等支持竹木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竹產業實現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提升產品的特色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當前,要利用竹纏繞復合壓力管技術列入2015年國家發改委第二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的契機,落實好竹纏繞復合壓力管基地項目;利用我省“五水共治”“美麗浙江”建設,加快企業提升改造,推進炭化、蒸煮工序的集中和規模化,推進“機器換人”步伐,擴大機械剝筍的推廣面。三是做活“三產”,重點促進竹制品的電子商務產業、竹生態旅游產業和竹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如慶元的竹制品、遂昌的竹炭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安吉縣竹博園、中國大竹海、龍游浙西大竹海等竹生態旅游區,安吉永裕等竹企業,期待竹林成美景、竹山變金山。要增強竹業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力,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解困“大產業與小企業”矛盾,對進入上市輔導期和列入上市后備資源的龍頭企業,在發行債券、境內外上市、并購重組、股權融資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強調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協作和配套關系,建立“命運共同體”,發揮“大”的規模性和“小”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