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晴
內容提要
藝術實踐,沒有過多字眼來界定它,但對于每一個經歷過專業高等藝術教育的人來說都很熟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實踐可分為舞臺實踐和田野實踐,舞臺實踐是作為—名聲樂演唱者所必須經歷的,而田野實踐看似與演唱沒有什么關聯,但它的實際作用和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于學院派的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將著重對田野實踐進行相關闡述,以說明藝術實踐對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性。
關鍵詞
藝術實踐 民族聲樂演唱 重要性
藝術實踐,對其定義每一個經歷過專業高等藝術教育的人來說并不陌生。但對于實踐者來說,若每次實踐只是走走形式草草了事,只達到了字面中的實踐過程,這還是真正了解其中的重要性而進行的藝術實踐嗎?尤其對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如果對藝術實踐的了解和認知僅僅是停留在字面的表層,那么,每次的實踐過程也就只能獲得了最基本的意義和效果。
結合教學筆者認為,藝術實踐是為更好地完成演唱而設置的一項教學活動。早期的老一輩藝術家們沒有接受過我們現在這樣如此先進、科學、系統的演唱訓練,他們有的是為了維持生計而進行學唱,有的是自身具有一定天賦而隨心所唱,有的是興趣愛好拜師學藝而唱。直到后來國門打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專業音樂院校出現,民族聲樂演唱才逐漸具有了正規學院科學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對比出老藝人與學院派的差異所在。原來的老藝人們,舞臺就是他們的教室,師傅每天的叮囑就是他們的日常教學,一場一場的演出跟下來,看著師傅們精彩的表演并從中偷藝的時刻就是對專業進行自學研究的過程。可謂是記住多少算多少,學到算多少,偷到多少算多少,全憑自己對這門藝術的自我感知、把握與領悟才學得一項吃飯的本事。總結一句話就是,舞臺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舞臺,實踐就是老藝人的一切藝術來源。而學院派則不同,特別是我們這些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新生力量,從開始學習專業起,老師就以系統性、條理性和總結性的語言直接進行專業常識和技巧的傳授,理論上缺乏的部分可以通過參看相關文字資料進行彌補。在互聯網和現代傳媒文化的迅速發展下,又可足不出戶地通過互聯網上的音響視頻資料來作為參考的對象。這樣看起來省時省力有效率,可是殊不知,這只是藝術實踐中的一種,可稱為是案頭采風實踐,不能作為藝術實踐的全部,而且這些文字或是音像資料的真實可靠性有多少?完全都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是親身去進行藝術實踐。我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更無法真正把握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內涵。
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族聲樂演唱,是指依托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演唱技法,結合西方的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而形成的現代民族聲樂演唱,而所演唱的作品,大多是以傳統音樂元素為主要素材,運用西方作曲技法進行創作而生成的作品。從民族聲樂的演唱和創作來看,藝術實踐就不再只是一層淺顯的實踐那么簡單了,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傳統民歌與民族聲樂的相互關聯上。
藝術實踐對于其他表演形式來說或許真正的舞臺表演就是其藝術實踐的主體部分了,但對于民族聲樂演唱來說,在舞臺上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或接受考核與點評,只是藝術實踐中的一部分內容,或是說一部分作用和意義。舞臺上的藝術實踐可以為演唱者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有利于發現自身的不足,不斷積累舞臺經驗,從而使自己的舞臺表演不斷地得到成長,走向成熟。但從傳統民歌與民族聲樂作品的關系來看,舞臺下的藝術實踐對民旅聲樂的演唱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舞臺下的藝術實踐,我們經常會聽到另一個詞匯,那就是采風。所謂采風,就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的民俗、語言、音樂等方面進行搜集和整理,對這一地區或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綜合性的了解和把握。采風這一活動早在先秦以前就出現了。風是指國風,通過采集各地民歌而從中獲得各國的社會事實現狀,具有一定的政治用途和目的。而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主要是針對民歌這一音樂體裁形式和它所帶來的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以便使用。我國傳統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依照生活生產中的所見所聞有感而發,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則而進行創作的。又因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所以形成了區域性語言特點。不同地區所孕育的不同語言,使得民歌的旋律、節奏以及演唱技巧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前文我們說過,民族聲樂演唱是以中國傳統民歌的演唱技巧為依托,融入其他藝術形式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現代新式唱法。受民歌地域性的影響,民族聲樂演唱也要隨著作品中所吸收到的民歌音樂元素而進行調整和改動,這樣才能使整首作品體現出其中蘊涵的原汁原味的生態美,或是在特定的音樂元素上完成更為貼切的表達。如此一來與舞臺實踐比較,把這樣的采風稱之為“田野實踐”或許更為明了貼切。
這樣的田野實踐,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可以使演唱者對我國各個地區或民族的語言有所了解,掌握其語言特點和演唱風格特點,通過這樣日常的積累,為自身營造出豐厚的文化底蘊,以更好地在演唱中將民族聲樂作品演繹與詮釋得夠游刃有余、恰到好處。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專門為某一首民族聲樂作品而進行針對性的田野實踐.從創作背景到調式旋律再到演唱技巧,由內到外對作品中所蘊藏的信息逐一展開,最終將整首作品拿捏到位,得以完美呈現。通過田野實踐,我們可以獲取到各地傳統民歌在演唱方法和情感表達上的多種形式,對某一首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處理來說則能夠更為準確。而對長期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人來說,這樣的田野實踐就是一種自我專業素養的不斷積累與提升的過程。除此之外,在進行針對性田野實踐的過程中,實踐者可以放開自己的視野,對當地相關的戲曲或說唱藝術加以適當的關注與了解。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民歌雖為所有藝術形式的基礎,但在其它藝術形式中又得到進一步的發揮與展現。不同的藝術種類之間是相互貫通相互包容的,了解和掌握得越多,信息量越多,對作品進行處理時的想法就會越多。這樣,在演唱時既能展現作品中原來所要表達的韻味和意境,又能適當地進行藝術加工,使作品獲得更好效果的藝術處理。隨著田野實踐的成果在演唱中不斷使用,逐漸將其與自身融為一體,在未來的演唱生涯中會無意識地運用到不同作品的演唱當中,使自身演唱在藝術處理上或是演唱技巧上能夠相互借鑒,從而有利于個人演唱風格的培養與形成。
在藝術實踐中,田野實踐作為整體藝術實踐中的基礎部分,為民族聲樂演唱尋覓到了作品的創作源頭,使演唱者巧妙靈活地運用演唱方式方法,更能深入地了解把握作品內涵,從而使自身的演唱水準得到一定的提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再將這樣的提升成果在舞臺演出中得以實踐,從而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實踐活動。通過田野實踐過程,獲得民歌中的有效信息來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最終回歸到舞臺實踐中,在實踐中再次發現自身的不足,再去通過舞臺實踐與田野實踐這樣一系列的藝術實踐活動不斷地完善和提升自己。這樣便形成一個良性循序漸進的盤旋上升式生態鏈,而演唱者既是生態鏈中的推動者,也是這條生態鏈的終身受益者。
綜上所述,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藝術實踐可分為舞臺實踐和田野實踐。舞臺實踐以綜合展示教學成果和積累舞臺經驗為主要的實踐目的,而田野實踐則是以搜集和整理傳統民歌作品以及不同民歌中所蘊含和需要把握的語言信息、民俗文化信息、音樂自身的調式調性、節奏節拍以及演唱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信息為主要實踐內容。舞臺實踐是田野實踐的藝術升華,田野實踐是舞臺實踐的基礎,更是這個藝術實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于民族聲樂演唱來說,缺少任何一個實踐部分都無法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實踐。所以說,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演唱者,要明確認清藝術實踐的真正作用,明確藝術實踐的實踐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下做不同的時間活動,以達到正確的實踐目的和意義。因此,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教師,要在自身明確藝術實踐對民族聲樂演唱重要性的同時,及時有效地將正確的演唱實踐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滲透給學生,以身作則,使學生能在平時的教學和實踐中更為深刻地了解和懂得藝術實踐對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