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輝
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長久以來,數學學習普遍采用的是“填充式”的教學方式,即老師在課堂上先教一遍,然后學生不斷反復練習,非常的枯燥無味,很多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習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采用藝術化的方式,讓教學內容既入耳又入腦,甚至入心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一、趣味導入,引起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課堂上,讓所有的孩子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上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是決定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熟悉并感興趣、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巧妙的設計好“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情境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載體。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根據知識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經驗以及新知識的特點,科學的設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既熟悉又感興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的重難點,設計有“數學味”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讓學生感覺置身于情境之中,真正發揮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在用“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教學時這樣設計教學情境,老師的媽媽從鄉下帶來22斤花生油,為了使用方便,老師要把它分裝到瓶子里,每個瓶子最多裝4.2斤,至少需要多少個瓶子?孩子們很快的列出了算式:22÷4.2,但是孩子們在計算結果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結果是一個無限小數,怎么辦?有學生就提出瓶子的個數必須是整數,所以應該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結果約等于5個,在我的導誤下孩子們一致認為至少需要5個瓶子。這時,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22千克油(用水代替)和瓶子,在孩子們的監督下現場分裝,當裝完5瓶后,桶子里面還剩一點,這時我問孩子們怎么辦?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我:“再拿一個瓶子”。我立刻追問道:“那一共用了幾個瓶子”?“6個”孩子們答道。5+1=6,這時我告訴孩子們,無論十分位是幾,都要向個位進“1”,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習的另外一種取近似值的方法—“進一法”。
三、寓學于玩,在玩中學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的生活變得充實、快樂,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情境,而游戲恰好為這種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
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游戲教學運用特別廣泛,比如青蛙過河、你追我趕、智力闖關、冒險島等都是學生比較喜歡活動方式。我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練習課時,采取“傳花”的方式,我先出題學生搶答,搶答到的學生回答完以后出一道題由后一位學生回答,依次下去,學生個個信心滿滿、激情四射,十分踴躍,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出題能力。以游戲的方式進行,避免了單純練習的乏味性,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這樣的練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多了一份自主性、興趣性,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創造性,在歡快的游戲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精神上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意識到原來計算也可以這么有趣,從而克服懼怕計算的心理,真是一舉多得。
四、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的魅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還要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巧妙的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其實就在每天的生活之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比如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生活中,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圓”?孩子們反應強烈,如:礦泉水瓶的底部和瓶蓋、教室電風扇的開關、學校的圓形花壇、汽車的車輪等等。緊接著我問學生:“那你們見過不是圓形的輪胎嗎?”很顯然,孩子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為什么輪胎一定要是圓形的呢?”我繼續追問到。通過這樣一個簡短的生活對話,很自然的過渡到了“圓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上來。通過這樣一個問題的詢問,孩子們也迫切的想知道為什么輪胎一定要是圓形的?在認識了圓以后,我讓學生利用圓設計了一些漂亮的圖案,學生個個興趣盎然。通過設計圖案,學生不僅鞏固了對圓的認識,而且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五、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練習的編排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單一的練習不感興趣,很難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特別在掌握了新知識的情況下,只設計一些簡單的機械式的鞏固練習或者強化練習,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設計一些有趣的練習,不但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可以提高練習的效率,在選擇練習時要把趣味性與知識性有機統一,力求做到題型的新、活、多,練習形式既有口頭的,又有書面的和動手操作的。適當地把游戲活動、分組競賽等方式帶入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練,在游戲中鞏固新知。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學。
六、建立科學評價體系,評中增趣
學生評價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學評價的基本環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進取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選擇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把學生的思想意識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唯有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才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數學教學在趣味中起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