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兩條以中國為起點的著名絲綢之路,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商人們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南亞、中亞、非洲乃至歐洲各國帶去了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宜興紫砂也在其列,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甚至被一些王室視若珍寶。泰國就是宜興紫砂的“粉絲”之一。
泰國為什么會進口紫砂壺,泰國人民又為什么喜愛紫砂壺?這與他們平時的生活習慣和宗教文化有關。首先,泰國有900萬定居華人,其中有許多是廣東潮汕人,他們帶去了家鄉飲茶的風俗。泰國也是佛教大國,俗話說“茶禪一味”,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因此緣由,喝茶的風氣在泰國也慢慢形成。清光緒年間,泰國國王拉瑪五世曾委托華人向宜興訂制一批茶壺以贈送泰國的高僧、寺廟,讓這些寺廟泡茶,布施信徒。這批壺多以細朱泥燒制,質感細致潤澤,并于器身鑲飾金邊,深受王室鐘愛。其壺底印有泰文“拉瑪五世”或楷書“貢局”等章款,壺蓋和壺柄偶有陶工名款,泰五世皇宮博物館仍收藏著這些紫砂壺。
遠銷泰國的紫砂壺,造型上與我們常見的紫砂壺不盡相同,但大多在表面作水磨拋光處理,有玻璃一般的質感,這與泰國人的審美理念有關。泰國人認為明亮發光的物體能帶來吉祥,所以銷往泰國的紫砂壺常作拋光處理。拋光處理可能在宜興就已經完成,也有可能是出口至泰國后,由當地工匠進行拋光處理。據傳,拋光工藝依程序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勻磨去紫砂壺表皮的粗糙面,然后再用高速布輪進行拋光,以達到光亮照人的效果,使得原本古樸典雅的紫砂壺變得光澤耀眼。以宜興陶瓷博物館藏“貢局款拋光壺”(見圖1)為例,這是出口泰國比較常見的壺型。這把紫砂壺通體拋光,亮可鑒人,鼓腹,短頸,流短直、上細下粗,嘴前端平削,與壺口平。蓋口嚴密,口沿與蓋沿包以銅邊,蓋鈕中心有一圓形排氣小孔。壺兩端各有一凸起壺耳,中有小孔,裝一銅把,便于提攜。平底圈足,壺底刻有“貢局”二字——貢局是清末民初外銷壺上常見的款識。宜興陶瓷博物館也曾在“談偉光紫砂精品收藏展”中展出過一把拋光壺(見圖2),此壺泥料為段泥,壺身略高,也署“貢局”款,形制、裝飾與前者別無二致。
“拋光壺”的出現,不僅是紫砂陶裝飾技藝上的創新,也是中泰兩國匠人在藝術實踐上的碰撞與交融。迎合了泰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外觀設計與獨特的拋光工藝不僅表明了紫砂這一材質的可塑性與多樣性,同時也是中泰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因而彌足珍貴。
(潘奕宇 文/劉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