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開展,與特定的時代發展態勢緊密相關,是我國法治進步在當前階段的體現。目前,我國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尚未建立專門完善的刑事訴訟程序,本文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意義、存在的風險等問題,對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司法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2016年7月22日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6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方案》。同年9月3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廣州、深圳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
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開展,與特定的時代發展態勢緊密相關,是我國法治進步在當前階段的體現。目前,我國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尚未建立專門完善的刑事訴訟程序,現存的一些刑事訴訟程序與該制度的設立初衷與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非完全吻合。本文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意義、存在的風險等問題,對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
相比美國的辯訴交易,二者在內涵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我國,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無權就犯罪所涉及的事實認定及罪名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協商。我國目前試行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僅限于量刑的幅度,不能適用于對犯罪事實和罪名的認定。而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辯訴雙方既可以就量刑問題進行協商和交易,也可以就罪名進行協商。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存在價值
(1)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化,體現了現代司法寬容的精神。司法寬容精神已逐步深入到我國各種刑事制度的內涵之中,如對未成年犯罪處置的寬容,刑罰的逐步輕緩化,簡易程序的設置,恢復性司法的發展等,都體現了現代司法的寬容精神。作為指導我國刑事司法實踐的基礎理念,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強調“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要正確把握寬與嚴的關系,切實做到寬嚴并用。”認罪認罰制度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具體化為法律制度并貫徹適用,凸顯了刑事政策的實踐效果。同時,進一步改變了以往重打擊輕保護的傳統訴訟觀,提倡刑事司法的人文情懷與理性關懷,體現了現代司法的寬容精神。
(2)認罪認罰制度倡導訴訟效率,帶來訴訟環節的簡化、省略。刑事司法之目的在于通過恢復社會正義來修復被犯罪所破壞的社會秩序,所有關乎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都必須以此為本,一旦偏離了刑罰及時性基礎,整個制度就將變得毫無意義。“公正為本,效率優先”是認罪認罰制度的核心價值取向。在這一制度下,有望通過被告人的認罪認罰,實現審查起訴與法庭審理的簡易化,縮減辦案期限,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實現案件處理的高效、迅速。
(3)認罪認罰從寬機制有利于幫助罪犯改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增強了判決結果的預見性,打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認罪就不被處罰的僥幸心理,從而以自愿認罪的態度獲得減輕處罰的機會,克服了正規刑事審判所產生的刑事判決的“非合意性”。罪犯自覺接受刑罰處罰,安心改造有了最大的可能性,更有利于息訴服。
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風險
(1)強迫認罪,造成冤假錯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認罪認罰,即意味著基本上放棄了辯護權,失去了無罪辯護的機會,也失去了法律所提供的正當程序保護。從目前的司法實務來看,犯罪嫌疑人大多法律知識匱乏,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及后果缺乏法律上的理解,如果一旦被脅迫或受利誘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認罪認罰,可能發生冤假錯案。
(2)花錢買刑,引發新的司法腐敗。按照“商品交換”的基本原理,犯罪者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利益期待時,才會將“認罪”這個商品讓度給司法機關。而我國關于認罪者刑事責任減輕基本上都是采用“酌情”表述,司法人員自由裁量權較大,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對認罪的后果產生穩定預期,甚至可能使犯罪嫌疑人懷疑認罪處理后果的公平性。
四、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路徑探析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促進我國刑事法律不斷完善的重要途徑。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正確認識其在我國刑法法律中的主要表現,立足于我國現行刑法法律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缺陷,做出合理的制度設立。
(1)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一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知情權和程序選擇權,讓其對認罪認罰的意義和后果有自主的認識和理解。二是要保障犯罪嫌疑、被告人獲得律師的幫助。律師通過閱卷、會見犯罪嫌疑人,知曉其對認罪認罰的意見和態度,在獲得犯罪嫌疑人首肯的前提下,可以代表犯罪嫌疑人與檢察官共同協商,最終協商結果應當得到犯罪嫌疑人的書面確認。三是應當建立反悔后的程序回轉機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翻原來所做的有罪供述,或者不認可檢察機關指控的罪名,或者對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法院都應當立即將案件轉為普通程序。同時,被告人與辯護律師在是否認罪或者案件應否適用簡易程序方面發生異議的,也應當以被告人的選擇作為最終的標準。
(2)明確從寬的幅度與限制,構建詳細的量刑規則。從寬處理的幅度除程序上體現從簡以及可能帶來依法不捕等后果以外,主要體現在刑法規定的從輕、減輕處罰。為充分體現從寬處理精神,要進一步明確從寬量刑指導原則,增加“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條款的具體適用情形,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盡早認罪認罰的合理期待;另一方面,根據認罪時間段、主觀惡性、節約司法資源程度設計出“逐級折扣”的量刑減讓規則,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早認罪,節約司法資源。
參考文獻:
[1]張奕.未成年人刑罰從寬制度相關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3.
[2]孫一文.自首制度理論與實務若干問題研究,山東大學,2010.
[3]鄢志剛.我國刑法中坦白制度研究,南昌大學,2013.
[4]陳光中.辯訴交易在中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5]潘國華,虞潯.刑事司法改革制度創新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簡介:
張冬冬(1987—),2013年研究生畢業于廈門大學法學院,現為莆田市荔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