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舉足輕重的參加者,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的關聯性為其進行法律規避創造了條件。跨國公司規避法律的行為向傳統法律規避問題提出挑戰,給傳統法律規避問題給來新的特點。目前,針對跨國公司法律規避的規定表現在其他具體制度中。各國及國際社會對這些問題的規制仍需逐步完善。
關鍵詞:跨國公司;法律規避;關聯性
一、跨國公司及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的關聯性
跨國公司是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參加者。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守則》(草案)中的定義,跨國公司是指由分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而不論這些實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范圍如何;這種企業的業務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決策中心,根據一定的決策體制經營的,因而具有一貫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企業的各個實體由于所有權或別的因素的聯系,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體能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重要影響,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以及分擔責任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內部各實體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是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征。跨國公司是由分布在各國的諸多實體組成的企業,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特別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從而使母公司或公司內的某些實體,能對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分擔責任。其內部各實體間在法律上往往是相互獨立的實體,而在經濟上又是在母公司控制下所形成的一個整體。
跨國公司這種獨特的關聯性,導致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關系中,具很大靈活性和主動性。它對國家的主權和法律的挑戰,也引起了各有關主權國家及其人民的關注。跨國公司將法律靈活地運用于公司運作,“結果,僅僅因為跨國公司考慮到成本,而使任何規則都變成了市場壓力的犧牲品。……如果某項法律有礙于它們的擴張,它們就威脅要離開。它們跑遍整個地球,自由選擇到最好的地方去,那兒有最便宜的勞動力、最寬的法律環境、最低的稅收、最多的資助。再也沒有必要用國籍來確認它們,也無須為限制它們的行為而投入感情,它們已無法無天。”
二、跨國公司內部各實體之間的關聯性給傳統法律規避問題帶來新特點
其一,跨國公司內部的關聯機制,為其規避法律創造便利,增大了法律規避發生的頻率。因為跨國公司在構筑其內部的關聯機制時,就已經考慮到國際關聯為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創造了條件。跨國公司的核心公司,充分利用其統一決策的能力及對各種受控制公司的控制關系,可以自如地使兩個內部成員之間從事法律規避行為。盡管這種規避行為有時會對其中一方產生不利,甚至以犧牲其重大利益為代價,但是由于成員公司所處的受控制地位,它不得不服從跨國公司的整體利益目標。內部成員之間的協調和“熟悉”,尤其是整體利益目標和統一決策的制約,使得跨國公司內部的法律規避遠比普通的利益對立的民商事主體之間更為頻繁。
其二,跨國公司內部的關聯性增強了法律規避的隱蔽性。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易在統一的決策機制或雙方協商下進行,雙方可以從方方面面為法律的規避準備許多過渡性事項,以減少規避的顯然性。在這種“雙方規避”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都受跨國公司整體制約機制的約束,當事人很少甚至不可能向法院起訴,指揮對方規避了相關法律。而傳統法律規避則與此不同,傳統法律規避中相關對方可能主動要求法院判決規避行為及其效果無效。如果跨國公司內部的實體之間規避的僅是民商事法律,則很難得到法律上的制約;除非這種規避給當地的社會公共利益帶來重大的損害,否則難以被發現。
其三,跨國公司內部各實體的關聯性使法律規避的形式更為豐富多樣。跨國公司不僅可以利用傳統的連結點——國籍、住所、營業地等的設置和變更來達到規避法律的目的,而且可以通過轉移定價、轉讓公司機會、資產混同、基金或其他財產的再返還、資產耗盡、集團的金融資助、子公司無利潤經營、空殼子公司等途徑來規避本應適用的法律。
其四、跨國公司法律規避的對象與傳統法律規避的對象有很大不同。傳統法律規避中被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當事人不愿適用的法,當事人通過規避行為使被規避的法律不再適用,而適用當事人希望適用的法律。但在跨國公司法律規避問題上,表現則有不同。表面上看來,跨國公司通過內部企業的關聯運作,使本應適用的法律得到地適用,但其預計效果則被徹底改變。這已不是傳統的法律規避所能及的,這些設計具有一定的隱含性,但是其欺詐的動機則極為明顯,其行為的結果也必須導致第三人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
三、對跨國公司法律規避行為的約束及處理
跨國公司背景下法律規避問題呈現諸多的復雜性,需要各國政府及理論界深入研究,協力合作,以期能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以維護正常的國際經貿交往環境,減少跨國公司利用表面合法行為損害第三人或者社會公眾的利益。
目前,各國及國際社會沒有針對跨國公司法律規避行為的專門法律規定。跨國公司的法律規避問題更多的是表現在其他具體問題中,如跨國公司的轉移定價問題、避稅問題等等。各國及國際社會在這些問題都進行了規范。
美國稅法針對跨國公司的避稅問題已有具體的措施,如事前確認制和國內稅法第482條的規定。事前確認制是美國稅務局與納稅義務人對轉移價格計算事先進行協議,由納稅義務人提供有關資料設定一個確定價格,并為國內稅務所接受,作為其查核的常規交易標準。美國國內稅法第482條規定,兩個以上的組織,其營業或業務為同一主體所直接或間接控制或所有時,財政部長或其授權人(稅務局)為防止其避稅或反映其正確所得,可就各該團體之間的收入或費用加以調整。
根據我國多數學者對待法律規避問題的態度,對跨國公司規避法律的行為的效力也可作如下處理:首先,跨國公司規避本國法的行為一律無效。其次,對規避外國法的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如果跨國公司規避外國法中某些正當的合理的規定,其規避行為將損害該外國或第三人的利益,則應該認為規避行為無效;反之,如果規避外國法中不合理的規定,如雙重征稅,不實行稅收饒讓,則應認定該規避行為有效。
參考文獻:
[1]余勁松,吳志攀.國際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頁
[2]陳毓圭,李洪輝.跨國公司財務運作.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0頁
作者簡介:
謝夢(1994.5—),女,漢族,籍貫:陜西省安康市,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