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松
摘 要:終端區空域作為空中交通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具有密集性,為了提高飛行安全性,合理配置空域資源,保證空中交通服務質量,本文重點探討了終端區空域結構優化理論及方法,旨在指導實踐。
關鍵詞:終端區;空域結構;優化;理論;方法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空中交通流量日漸增多,但不合理的空域結構,制約著空中交通發展,造成了交通擁擠。終端區空域屬于空中交通樞紐,其具有飛行流量大、空域復雜等特點,本文以上海終端區空域為研究究對象,介紹了其分機流量分布情況,重點闡述了其結構優化理論與方法,旨在提高空域容量,改進空中交通服務,使飛行更加安全。
1終端區空域的概況
交通流量預測方法多樣、豐富,常見的有移動平均法、回歸分析法、神經網絡預測法等,其中回歸分析法主要是結合交通流量有關數據,構建回歸模型,以此實現對長期交通流量的預測。
在實際預測過程中包括兩項內容,一方面為機場和空域管制移交點飛機流量遠側,另一方面為進場與離場航路飛機流量預測。首先,建立多元線性回顧模型,其一般表達式為,其次,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其參數,為了保證回顧模型穩定與可靠,需要引入貢獻較大的變量,剔除貢獻較小變量,此時常使用向前、向后或逐步篩選法,此后,借助模型預測終端區用于飛機流量分布情況。以上海機場為研究對象,實際分析中利用增長率法,具體為Fratar法模型,其對交通區之間的吸引強度給予了關注,進入了相關的數量關系,預測終端區空域是否符合高峰小時的飛機流量運行需求。在實際預測中選用的數據為上海終端區近5年的經濟數據及運行數據,具體的因素有航班架次、游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運輸飛機數等,此后建立了相應的一元線性回顧模型,在此基礎上,預測了進場與離場航路飛機流量分布情況,最后經計算求解可知,虹橋及浦東機場高峰小時的飛機流量分別為48、80架次/小時[1]。
2終端區空域結構的優化
終端區空域結構優化以空域內飛機流量預測為前提條件,將其與理論容量進行對比,以此優化終端區航路網絡結構,并結合管制人員工作負荷、航路功能及走向等,進一步規劃終端區,借助空域扇區劃分,以此減少飛機停留時間、降低了其延誤發生幾率,減輕工作人員工作壓力。
終端區航作為飛行過渡區域,涉及著航路飛行與進離場飛行,因飛行密度較高,該區域均有雷達監視,航路在4海里左右,但實踐中因機場跑道、航路節點容量限制等問題,極易出現交通擁堵,前者可經跑道修建而改善,但后者難以有效改進,因此,需要對其容量展開精準評估。在構建終端區航路理論容量模型過程中應從兩個角度出發,一是,終端區航路交叉點容量模型,經計算可知,其為,二是,終端區航路單一節點容量模型,經計算可知,其為。
在對終端區各航路網絡流量進行調配過程中,為了提高各航路拓撲網絡的完整性,禁止終端區各管制移交點間進行流動動態分配,因此,結構優化關鍵點為航路調整設計,在設計時,根據有關規定可知,終端管制區應在一個或幾個機場附件的空中交通服務航路匯合處,為了保證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應滿足以下原則,第一,進場與流暢航線飛行復雜,全年起降架次在36000架次以上,第二,同時為2個或2個以上的機場提供服務,第三,終端管制區應擁有著陸、起飛等空域;第四,終端管制區經協調,減少對空域需求,減少對空中交通限制,并可與導航、通信及氣象等設施相吻合,盡可能滿足區域內所有飛行器的管制服務需求;第五,終端管制區應劃設管制扇區[2]。
上海終端區航路網絡為“四進六出”,其進場移交點有無錫、庵東等,離場移交點有南潯、舟山等,目前,其終端空域內空中走廊有2條、固定航路有9條、臨時航路有4條,由于其航路結構復雜,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對各節點的容量進行計算,以無錫為例,其節點容量為46架/小時,庵東為44架/小時,南潯為45架/小時,舟山為48架/小時。上述結果均為理論容量,但實際運行中受航路結構、管制規則等影響,其節點容量也會隨之改變,因此,需要對終端區航路網絡結構展開優化。具體的建議如下:調整臨時航路,將其轉變為固定航路,以此有效分離進場與離場;開辟新的進港與離港航路,對進離場的航路移交高度進行調整,減少縱向管制間隔,當前為20公里/小時,此后應對終端區管制室進行合理規劃,在保證安全基礎上,適當縮小管制間隔,擴大終端區容量,減輕航路壓力,此外,上海終端區要進一步增加等待區域。與此同時,實際優化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管制人員的工作負荷,借助終端區voronoi有限元剖分模型及扇區優化劃分規則,最終對終端區空域展開扇區優化劃分,以上海終端區為研究對象,在仿真過程中結合扇區優化劃分模型,利用計算機編程,劃分為多機場、多跑道的扇區結構,當管制人員高峰小時負荷低于2880秒時,空域內管制成效可大幅度提高[3]。
3總結
綜上所述,終端區空域的飛機流量十分密集,一旦其空域結構不科學,不僅會增加空中交通擁堵程度,還會加大管制人員工作壓力,隨之便會出現安全隱患。本文介紹了終端區空去飛機流量分布預測,探討了其結構優化,相信,日后空域結構將更加合理,航路將更加流暢,管制水平將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印鳳.復雜機場終端區空域資源配置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2]苗亞.終端區空域扇區規劃與仿真一體化系統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
[3]王紅勇,趙嶷飛,崔衛國.基于網絡復雜性的終端區空域結構優化[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14,01:5-9.
(作者單位:民航云南空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