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欣如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那中國人干什么去了?是尋找那些無窮無盡的碎片化的信息去了,是打電話、低頭發短信、刷微信微博去了。他們忙碌著,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其實,一個人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嗎?浪費大量的時間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最終可能會成為知道信息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有了認真的閱讀,有的放矢的閱讀,你就不再忙于“知道”,而開始靜心“思考”,在思考后逐步明確求知的方向。追求有思想有內涵的書,這樣的閱讀才真正有意義。由此可知,讀書是我們內在的需要,讀書是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
特別是當前,在閱讀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如何理解閱讀經典對當下的價值,這在呼喚創新的當下,值得我們深思。相比時下不少“博學鴻儒”,其文字艱深、邏輯混亂而見解淺陋,我們更應矢志去追求傳統文化中的經典。
首先,不同歷史時代的傳統經典是一個知識體系。通過認真閱讀,便會獲得很多的文化知識、歷史知識、語言學的知識。
其次,傳統經典具有一個價值體系。它為國家、社會和個人提供價值標準,人與人有了共同的評判標準,才能溝通,才能真正融合。
第三,通過閱讀傳統經典才能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認同中國的文化和道德,民族才有凝聚力。
書里藏著的是知識,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必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就如以色列,雖然人口稀少,卻人才濟濟,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原本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再如匈牙利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一個小國,因愛讀書、肯鉆研而獲得智慧的力量。
近年來,我們國家不僅強調經濟建設,也積極加強文化建設。習近平同志多次在講話中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抓思想、重教育,建立全民讀書節和通過全民閱讀的立法和議案,這些都得到了積極回應,說明大家承認:我們需要讀書。許多地方領導也倡導讀書活動,加強實體圖書館的建設,提高出版物的質量,這是可喜的現象。如今更要切切實實抓好讀書活動。實體書店出現了“逆流”回暖,甚至在繁華商業區綻出新枝。正如作家張抗抗所說的“讀書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妝品”。
記得有一位學者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