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青銅之戀》是銅陵藝術劇院十幾年前的作品,當年這部戲集合了一批有想法的藝術家,在黃梅戲都市化的道路上做了大膽的藝術探索。重新欣賞這部作品,依然激動人心,更多的是贊賞這批藝術家的智慧和勇氣。我們追尋這部戲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對當下的戲曲改革創新仍有啟示作用。
現代都市生活在黃梅戲劇史上還是一個空白,《青銅之戀》把銅文化背景與現代工業文明、現代科技進步、現代都市景觀和黃梅戲藝術結合在一起,這就預示著這部戲不循常路。本世紀之初,戲劇界正熱烈討論中國戲劇的命運。當時傳統戲曲為了走出低谷狀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特別是一些清新流暢的南方戲曲劇種,熱衷于吸收音樂劇的創作手法已經成為一種傾向。黃梅戲具有載歌載舞的長處,原先就有“民族歌劇”“民族音樂劇”的稱許,現在更是得到“向音樂劇方向發展”的鼓勵。從實踐來看,黃梅戲在借鑒音樂劇的過程中也有教訓,許多人指責其戲曲本體被眼花繚亂的感官沖擊波所淹沒。但其實這還是表象,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藝術要素如何真正和諧統一,這是更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青銅之戀》的藝術定位為現代都市黃梅戲,表明它還是黃梅戲,是進行探索和發展過程中的黃梅戲,是現代視角和都市視角中的黃梅戲。也就是說,創作者們無意顛覆黃梅戲作為傳統藝術的定義。但是傳統藝術要在現代社會中延續,藝術上的變革終究不可避免。具體到《青銅之戀》作這樣的藝術定位,表明這是一臺反映現代都市題材的黃梅戲,再進一層,這是用傳統藝術手段表現現代都市題材,必然會帶來表現形式上的變化,比如說會顯示出更鮮明的時尚感和更豐富的多樣性。
有了這樣的藝術定位,《青銅之戀》的創作意義就產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僅僅是一次慣性思維的平常藝術實踐,更因為具有強烈的實驗性而被賦予開拓性的課題價值。在過去,黃梅戲有過一些現代戲,但卻尚未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戲概念,大多是現代農村生活的作品,距離撲面而來的現代都市氣息生活還很遙遠,表現形式上也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傳統黃梅戲如果要在現代社會占據一席之地,進而頑強延伸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須參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必須融入現代的審美思維。就此而言,更大范圍的題材更新是不可避免的,更響亮更強烈的表現形式的革新也是不可回避的。進一步說,從表現現代農村生活到表現現代都市生活的意義決非限于擴展選材范圍,還關乎到對于黃梅戲傳統藝術的終極關懷。黃梅戲從農業文明那里蹣跚而來有其深厚的時代背景,這種背景已悄然而逝。在工業文明和科技進步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和都市化日新月異的今天,黃梅戲在現代都市里安營扎寨就成為一種必然。
《青銅之戀》是一曲當代銅都戀歌。這部戲的主題是讓人們認識愛的真諦,三個非常美的人物在情感的碰撞中,愛變成了一種博大。劇本中有一個流行樂隊出現在情節進程中,用搖滾語言和戲劇人物對話,散發著現代氣息和青春活力,同時增添了幾分與現代都市化審美意識相呼應的時代意味,這種強烈的樣式感為二度創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為黃梅戲在嘗試現代都市化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契機。該劇創作過程中,特別邀請上海歌劇院的歌劇導演和新銳現代舞編導,徐志遠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作曲家,諳熟黃梅戲的精髓,又精通現代音樂,這正是《青銅之戀》所期待的。因此一個充滿朝氣而又具有探索精神的創作組合的形成,使得這部黃梅戲離他們預想的目標越來越近。
首演后,大家都一致認為這部戲將都市生活和具有鄉村情懷的黃梅戲進行對接碰撞。在內容上貼近當代都市人群的精神狀態和情感脈絡,表達他們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在手法上貼近當代人群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在表現風格上著力展示當代都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風度。導演手法新穎,音樂上采用電聲樂隊伴奏,在傳統黃梅戲音樂的基礎上融入了流行歌曲、搖滾音樂以及音樂劇等現代藝術元素,唱腔優美,深切感人,既屬于黃梅,又超越了黃梅,是新時代的一曲黃梅新歌;舞蹈上以現代舞的語匯和生活化的表演為基礎,展現出嶄新的藝術表演風格。黃梅戲的柔和身段與節奏明快的肢體語言對接后別開生面,黃梅戲的流暢旋律與粗獷豪放的搖滾音樂碰撞后耳目一新,用RAP節拍吟唱戲曲豪情萬丈蕩氣回腸。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只有溝通,沒有牽強,只有碰撞沒有對抗。這部戲以其強烈的青春感、都市感、現代感,給觀眾以驚喜,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
當年這種有價值的實踐只可惜由于環境的原因,未能很好地進行總結。十多年過去了,戲曲的理論創新和藝術實踐的探索仍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傳統和現代如何嫁接?戲曲怎么走向未來?傳統戲曲如何現代化、都市化?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在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開拓精神,而不是它的圓熟程度。缺乏寬容和理性的爭鳴是當年的遺憾。時代在進步,還是老話題,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黃梅戲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只有短短幾十年,它仍然處在變革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包容空間,從現在起,我們只要重拾變革的勇氣和實踐,它就會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