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健

摘 要 現代紫砂藝術設計創作的過程,也是其藝術化的過程。設計理念一般通過自身思維構想以及感受社會與自然形態而形成。紫砂壺的創作理念力求于基礎的方圓形態上有所變化,使作品更生動、秀美,這也是作者自身所追求的情懷。在紫砂壺固定造型的基礎上追求靈動的變化,筆者將其稱為“藝術上的唯美主義”。本文從紫砂“小櫻竹節壺”的形象美入手,試分析其平安吉祥的寓意。
關鍵詞 小櫻竹節壺;紫砂;形象美;寓意
紫砂壺能容納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全要歸功于全手工技藝所創造的“精、氣、神、形、美”。而要評價紫砂壺的優劣,最終的準繩是文化。這里有許多美學上的名目,如線條是否合適,比例是否恰當,是否流暢,有無氣韻,能否體現出拙樸、端莊、華麗、大氣的風格等。好的紫砂壺是材質、工藝、造型、裝飾、內涵的完美統一,是長期積累的純熟技巧的展示,也是文化修養和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們紫砂從業人員要想提高自己作品的感染力和聲譽,只有認真不懈努力學習傳統技藝并使其發揚光大一途。現以紫砂“小櫻竹節壺”為例(見圖1),從壺器的形體結構入手,再進行藝術層面的審美,深入分析壺器平安吉祥的寓意。
1 紫砂“小櫻竹節壺”的造型設計
紫砂“小櫻竹節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其所用紫泥泥性親茶,因此用此壺沖泡烏龍茶、普洱茶都極合適。全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略微隆起,鈕為搭成橋狀的竹節,更有小段竹節自壺鈕胥出,清幽飄香,隨心自在;三彎流一側胥出竹枝,貼于壺壁,幽幽生香;鼓腹及其上竹飾不落俗套,流、把竹節造型剛勁有力;竹枝、葉自嘴底胥出,將竹的俊逸挺拔表露無遺。此壺形似“匏尊壺”,配以生機十足的竹枝、竹葉裝飾,清秀動人,端莊精致,散發出吉祥、大氣的韻味。
2 紫砂“小櫻竹節壺”的竹子裝飾美
紫砂“小櫻竹節壺”以竹為全壺的基本裝飾。全球有1 200余種竹,中國的竹資源最豐富,是世界范圍內的中心產區之一。竹在我國黃河以南的地區廣為分布,逾90%人口的生活與其息息相關。國際竹藤組織將總部設在中國北京,體現出竹在中國的特殊地位,也表明了竹的文化和經濟效益受到世界的日益重視。
紫砂“小櫻竹節壺”的竹題材裝飾沉淀出歲月的美。在我國“歲寒三友”及“四君子”文化源遠流長,而竹都位列其中,可見竹在我國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竹四季常青,或挺拔瀟灑,或亭亭玉立,當人們漫步于翠竹林間,無限愜意往往油然而生。蘇東坡因而感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流傳千古。我們在公園里、村寨旁,都可以見到一叢叢、一片片挺拔的翠竹,它們既美化了生活環境,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竹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虛懷若谷的高風亮節向來為人們所稱頌。竹樸實無華,不苛求優質的生活環境,不事自矜,把綠蔭和財富無聲奉獻給了人民——因此,紫砂“小櫻竹節壺”也是一把象征著無私奉獻的壺。
3 紫砂“小櫻竹節壺”寄寓的精神內涵
竹是紫砂壺常用的傳統題材。紫砂“小櫻竹節壺”將文人情操和美好寓意結合在一起,頗受人喜愛。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勞動人民總結了竹外在的形象特征并從中提煉出諸如虛心、氣節等高尚的品質,逐步成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征。竹往往和不畏艱險、寧折不彎等崇高品格聯系在一起,這是其審美上的特殊價值,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4 結 語
竹被視為紫砂壺創作的重要題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紫砂壺是其中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脈的傳承與發展的陶藝形式之一,其將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是最包容的藝術載體。其造型及裝飾立足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終美化了生活。
參 考 文 獻
[1]許士群.淺議紫砂"君祥壺"的藝術文化之美[J].江蘇陶瓷.2015,(06):36~37.
[2]華英.淺析紫砂壺藝術與竹文化的結合——以紫砂“竹段壺”為例[J].江蘇陶瓷.2015,(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