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月琴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世人影響深遠,比如,“四君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題材之一。古人以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用以比喻君子高尚的品德。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曠世賢達;竹,清雅澹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四君子成為中國文人高潔人格的象征,也是詠物詩文字畫常見的題材,明代文人黃鳳池便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并從此確立了梅、蘭、竹、菊并立的四君子格局。
紫砂藝術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手工藝,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充分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因此不斷豐富自身內涵。梅、蘭、竹、菊四君子自古以來就是紫砂藝術創作中炙手可熱的題材,精品佳作不勝枚舉。于是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更能體會到來自傳統文化的情懷熏陶。紫砂“四君子”組壺(見圖1)共由四把壺組成,分別對應梅、蘭、竹、菊,其取材鮮明、立意清晰,通過富有創意的造型和裝飾,將“四君子”的寓意用紫砂藝術語言詮釋出來,表現出豐富的藝術特征。
紫砂壺的造型十分豐富,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三大類,幾何形體又分為圓器和方器二種。這些造型或單獨成壺,或成套搭配,通過制壺藝人精妙的創意,呈現出獨特的藝術形象。紫砂“四君子”首先以十分具有個性的造型來傳遞其內涵,四把壺的主體造型一致,均為圓潤飽滿的圓器,而嘴、把、鈕等細節部位則采取了模仿自然形體的表達技巧,分別將梅、蘭、竹、菊的形態特征融入壺型中,并與主體相協調。可以說,這四把壺十分準確地把圓器和自然形體造型融為一體,進而更好地表現出“四君子”所蘊含的文化含義。整體而言,點、線、面三者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而這四把壺便充分做到了這一點。壺身飽滿,腹部鼓出,上下略向中間壓,表現出一種張力。曲線從壺肩延至壺底。平蓋造型簡潔,壓于壺口,上下嚴絲合縫,更顯得統一和諧。整體珠圓玉潤,比例協調,勻稱流暢,可謂剛柔并濟、厚而不重、骨肉亭勻。三彎短壺嘴、圈把、折枝壺鈕等造型風格也相一致,其比例一致,但每一把壺又分別選取梅、蘭、竹、菊的枝干成型,巧奪天工,其細節刻畫栩栩如生而趣味盎然,枝干上的紋路與節疤皆清晰可見,枝干彎折曲度自然,力度更是恰到好處,營造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
紫砂壺的造型與裝飾向來是相輔相成的。在紫砂“四君子”組壺上,點綴的裝飾物更將其意境推向了極致。相比于取枝干一隅的造型,裝飾則更為貼近梅、蘭、竹、菊自然界中本質的形象,并以裝飾中的貼塑手法,將梅花、蘭花、竹葉和菊花在壺體上巧妙地表現出來,花與葉或于壺身或于壺蓋,妙趣橫生,景自天成。同時,更用黃色泥點綴花蕊、花瓣,更覺鮮艷逼真。色彩的搭配與主體的風格營造出視覺上的沖擊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過目不忘的感覺,亦使四君子的氣宇風采表現得更為具體。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珍貴無比的紫砂泥,造就了宜興紫砂輝煌的歷史文化,也帶來了品茗賞壺的雅趣。歲月流逝,今天人們依然延續著這門古老的手工藝。紫砂“四君子”組壺不僅呈現出梅、蘭、竹、菊的自然美,更將高尚的人格力量、道德情操和文化內涵注入其中,帶給人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和追求卓越人格的動力。久居都市的人們,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中,時時處于身心緊張的疲憊狀態中。“四君子”組壺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用其品茗,人們仿佛能夠自然而然地受其熏陶,也仿佛找尋到了一方屬于自己的清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