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品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現階段我國的大多數產品由于科技、資金等方面的影響,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創新對于我們的意義來說極為重要。本文以我國如何通過創新發展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為研究對象,以舉例論證和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我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創新;勞動密集型;科技附加值
在2015年末我國出臺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將創新作為未來五年工作的重點,并將其置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尤為關鍵的是,這種創新并非單指技術上的,而是囊括了發展理念、管理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創新,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而非“潮流”。
一、創新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的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價格優勢逐漸喪失殆盡,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加上市場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以往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的策略已經難以在市場立足。在當代這種市場形勢下,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想實現企業的長久發展,就必須要對怎樣實現從低成本競爭轉向科技附加方面的競爭,更好地融入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利用跨境電商飛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將自己的高附加值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借助我國市場消費需求升級的機遇,打造全新的企業招牌產品。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創新,使其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化”,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對于緩解我國當前沉重的就業壓力,解決低、中端產品市場“供過于求”而高科技附加產品嚴重不足的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盡管創新在當代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創新方面仍舊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得到圓滿的解決,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創新就難以真正得到實現。
1.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度不夠
對于我國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實際上對產品創新積極性并不高,企業整體的創新氣氛并不濃郁。他們習慣了企業固有的產品研發與生產模式,所謂的創新也只不過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添加一些功能或者附加產品,這就使創新變成了“噱頭”。出于對企業產品未來趨勢的不確定而不敢對研發進行大規模投入,導致企業的研發動力嚴重不足。
2.企業的創新資金相對不足
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產品創新本就不是其所長。加上創新所需要的投入的資金不僅數額巨大,而且回收周期長,見效緩慢,稍有不慎就會使企業的資金鏈面臨斷裂的危險。我國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所有者或有心無力,或對企業沒有做大、做強的發展愿景。導致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的資金很少,導致其產品只能處于模仿他人的“山寨”階段,有的企業甚至寧愿多雇用幾個普通工人也不愿意花費略高代價引進過技術人員。從整體看,我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投入比尚不足15%,這使得其產品科技附加值的提升極為緩慢。
3.企業的創新人才匱乏
現階段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創新人才短缺。首先是創新領導人才缺口巨大,由于目前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采取的是傳統的“家族式”管理體系,外來的管理人員很難進入高層并獲得真正的創新支持,這導致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一直缺乏專業的指導與規劃。其次是優秀的創新型一線技術人才短缺,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自身產品的特點和經濟實力的限制,很少愿意花高薪去聘請那些能力出眾的創新型人才,而是普遍習慣于招聘那些具有一定操作基礎、“來及能干”的初級工人,而專門從外聘請的第三方產品創新人才由于不明白企業產品和工人的詳細情況,也很難在設計出既能夠在短期內幫助企業轉型又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
三、解決我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創新方面存在問題的建議
針對上文提出之現階段阻礙勞動密集型企業實現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的幾個問題,筆者經過對已有文獻的深入研究和對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調研采訪,總結出以下幾點解決問題的建議。
1.大力提升企業對創新的重視程度
企業的管理者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想使企業在當代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繼續生存和發展,加強對產品的創新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創新不是改良性質的小打小鬧,而是在產品理念上的創新。如何通過創新來提升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應該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領導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企業的領導者應積極學習,借此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使企業能夠保持創新的觀念和活力。
要想盡快打破企業低科技附加值產品“一統江山”的局面,提升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就要真正地將創新工作落到實處。將創新當做企業獲得發展空間的主要手段。通過加大新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舊產品的升級換代,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對著力突破研發、設計、標準、品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提高產品的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含量。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自己企業由單純的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和科技并重的轉變。借助國家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有利契機,實現企業在從技術到產品、再到企業類型的戰略性轉變。企業的全體員工都要端正對待創新的態度,積極行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產品的創新之中。
2.拓展創新資金的來源
拓展創新資金的來源,減小企業自身承擔創新資金給其帶來的壓力是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投入創新的有力措施。各級政府可以出面組織“企業創新資金風投平臺”,由銀行或者金融投資機構出資,第三方考核機構負責測評企業創新的計劃和可行性以及市場前景調查,審核合格之后以低息貸款的方式貸給企業創新計劃中一定比例的資金,并對資金的動向進行嚴格監督,確保專款專用。并在企業創新產品投入市場獲得匯報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另外,企業還可以“加盟”到本行業龍頭企業的聯盟之中,負責其某一品牌的生產工作,自己只收取一定的成本費和勞務費,在約定的時間過后,龍頭企業將該技術專利轉讓給小企業,從而減輕小企業創新資金不足的壓力。企業還應積極開展創新項目宣傳工作,力爭吸取社會上的資金與自己項目的對接,有計劃地邀請與自己企業產品創新的上、下游企業來共同加入對產品的創新,雙方共同負責研發的投入,并在創新完成后共享收益,實現雙贏。
3.大力夯實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創新人才隊伍
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觀念的廣為接受,企業的領導者們也紛紛關注自身產品在科技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方面的提升,而要想盡快實現這個目標,堅實的創新人才隊伍是必不可少的。我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高、中、低三個等級來著手,力爭實現各級創新人才的百花齊放。首先要注重從人才市場引入本領域內高水平專業科技人才,為他們提供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夠全心全意地為企業的發揮在那發展貢獻力量。其次還要大力提升中層領導者的創新能力,可以采取積極的“走出去”策略,選派年富力強且樂于學習的車間主任、班、組長去相關學校進行培訓,企業負責一定比例的經費,在其學業完成之后回到本企業工作滿一定期限,從而為企業打下強大的中層創新人才隊伍,使企業高層的創新戰略能夠得到科學、高效的實施。再次要培養及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能力,企業要充分利用講座、廣播等形式向普通員工進行創新意義的普及,因為他們才是企業真正工作在一線的先鋒,其創新能力會直接影響企業創新的整體態勢。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想依靠創新來切實地提升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就一定要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不斷提升自己企業對于創新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企業的創新經費,提升全體員工對于技術創新的參與程度,打造高效的產品創新體系。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創新精神和付諸實踐的勇氣。這就對我們的企業領導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樹立遠大理想、奮發圖強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超卓的市場分析能力和戰略眼光,能夠對未來幾年內市場的需求有科學、準確的判斷,以此來設定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方向和目標,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提倡進行產品創新之目的并非是為救活某些企業,而是要依靠創新來激發我們整個的社會經濟體系,配合黨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偉大構想,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時省.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中國創新經濟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
[2]李娜,伍世代,代中強,王強.空間視域下福建科技人才發展的網絡機理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6,01:31-37.
[3]屠年松,李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研究——基于2002-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4:50-55.
[4]曾繁華,何啟祥,馮儒,吳陽芬.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機理及演化路徑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治理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4:45-50.
作者簡介
李玉歡(1983.10-),女,天津市,漢族,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