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露
摘 要 隨著中小學教師資格逐步推行全國統一考試,在非師范生中激起了一股“國考熱”。在“熱”的背后我們有責任提醒他們理性對待教師資格考試,僅通過三到四門考試無法全面評估是否滿足一名合格教師的要求。同時,為了增加就業籌碼而非真心對教育事業熱心,一旦委曲求全走上教師崗位,不僅難以獲得滿足感、幸福感,更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教學質量。因此,非師范生應明確考試目的,正確認識自己,做好職業規劃,同時建議完善教師資格考試制度。
關鍵詞 教師資格考試 非師范生 教師專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0.022
The Non-normal Student Need Have a Rational Attitude to
Pass the Examination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GONG L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
Abstract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teacher certification have been carrying out in China, a majority of the non-normal student are stimulated to take part in it. We have responsibility remind them to rational treat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Because pass three or four exams cannot evaluate fully them wheth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 qualified teacher. In the meantime, they pursue the employment chance rather than sincerely to education enthusiasm which will adverse effects of teaching. Therefore Non-normal Student should clarifying the purpose, planning career reasonable . Examination department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Keywords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non-normal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隊伍建設都是處于相對保守的狀態:師范生即“準老師”,教師資格證也實行終身制:一次獲證,終身受益。大量優秀的、想致力于教育領域的非師范生在很多地區難以得到認同,在崗教師因為“鐵飯碗”的優厚待遇失去競爭壓力。為吸納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激發教師隊伍的競爭活力,提升教育質量,我國借鑒美國和日本的成功經驗,逐漸在全國推行中小學教師資格統一考試,再次規范教師職業準入的國家標準。
1 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建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建立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至1993年,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指導,建立了中小學教師考核合格證書制度,為不具備合格學歷的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途徑。第二個時期是1993年至2009年,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逐步建立了教師資格制度,與之配套的教師資格考試面向廣大學歷合格的非師范生和社會人員申請者,逐步解決了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第三個時期是2009年至今,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我國逐步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①每年考兩次,筆試一般在3月和11月各舉行一次,通過筆試后再參加面試,面試時間一般在5月和12月。教育部宣布,從2015屆學生起,師范類學生將不再享受直接被認定教師資格的優勢,他們和非師范生一起參加考試。同時教師資格證取消“終身制”,實行每五年注冊一次。
2 教師資格證的獲得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隨著教師資格逐步實行全國統一考試,非師范生逐漸掀起了一股考試的熱潮,在市場指揮棒下,校外教師資格考試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大有趕超公務員培訓機構的勢頭。熱潮的背后需要反思:為什么如此多的非師范生突然轉向教育領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崇高職責,同時要實現教育改革的關鍵也在教師。因此,我們在為大量即將涌入的非師范生教師隊伍感到欣慰的同時更要把好第一道教師準入的質量關:教師資格證的獲得,但目前在這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2.1 獲得教師資格證的難度較低
首先,學歷要求低。初、高中教師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但是,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只要求專科及以上學歷。大學普遍擴招后,高考本科分數線降低,專科更低,以貴州省為例:2014年專科院校最低投檔控制分數線文史類220分,理工類200分,只要得到高考總分三分之一的人就有資格報考教師資格考試!他們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是令人堪憂的。幼兒園和小學是人生的奠基,在此階段接受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教育的開展,更應該引起重視而不是降低準入標準。
其次,考試難度低。與統考前的筆試科目“教育學”“心理學”相比,“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教育基礎知識”的難度是得到大大增加,但和醫生、律師等其他職業準入考試相比仍然太過容易,這也是大量的非師范生選擇教師資格考試而不可能出現大量學生報考司法考試的根本原因。以筆試科目“綜合素質”為例,考試的內容難度較低且題目死板,筆者研究近幾年的真題發現材料分析題和寫作題的答題皆有模式可循:學前教師的材料分析題只考“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兩個方面,一般都是分析某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前者從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回答,后者從職業道德的六個方面逐一分析,采用“知識點+材料”的方式,死記硬背知識點,不需要綜合理解運用即可得分。與此同時,“自2011年下半年首次考試以來,6次考試合計816561人次參加筆試,309767人次參加面試,筆試、面試合格人數為216794人。”②不難算出面試的通過率為69.98%,模式化的筆試、高通過率的面試,如此篩選出來的非師范生真的能勝任教師一職嗎?
2.2 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難度較高
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教師從傳授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構者和開發者。對教師的要求除了具備良好的教學技能外,還要有反思、做科研的能力,從“教書匠”轉變為具有專業性、“不斷成長、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教師”。③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首要基礎是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之所以成為非師范生,至少證明多數學生的志愿首選并非教師。其次,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資格考試對學歷要求較低無法保證非師范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與師范生相比,他們又缺乏本科階段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因此,要實現非師范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獲得教師資格證并不意味著能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
3 非師范生應理性對待教師資格考試
在大量的教師資格考試培訓班中,不乏 “打醬油”的學員,看見同學們報班考證,自己也盲目跟風,最后浪費的是時間和金錢。就業競爭、生存壓力讓很多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對自我認識、職業規劃沒有良好定位,才容易變得失去理性,我們有以下建議供參考:
3.1 明確考試目的
很多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非師范生并沒有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受同學影響?為了父母的意愿?為就業多一籌砝碼?還是真心想從事教育行業?據調查多數人都是為了能在就業時多一個選擇。假如不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至少還能參加錄取率較高的教師特崗考試,不至于畢業后就失業。非師范生中也存在上大學后才逐漸發展喜愛教師的人,對他們來說,教師資格考試的機會就顯得無比珍貴。如果對教育行業沒有熱愛,只是單純為了擇業,我們建議慎重考慮,最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為畢業后找到喜歡合適的工作打下基礎。
3.2 正確認識自己
古希臘先哲說過:“人啊,認識你自己!”在傳統的教學中,會寫字可以當語文老師,會計算可以當數學老師,初中生就可以當小學教師,被世人戲稱為“教書匠”。時代在變,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變高,教師資格考試無法全面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發展的潛力,但作為有意參加該考試的人應該多反問:我真的適合當老師嗎?尤其是學前教育階段的老師,一個不喜歡小孩、沒有耐心的人是絕對不能勝任的!即使他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筆者赴幼兒園調研時發現:師范畢業的幼兒教師會唱會跳會彈琴,非常受小朋友歡迎,而非師范專業的教師由于沒有學前教育要求的專業基礎,只能在課堂上教學生兒歌、認識常見事物等等,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教育部門組織的賽課交流活動也難以勝任,這對于非師范專業教師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也難以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離專業化發展更遠。另外,教師崗位稀缺、競爭小的地方工作環境都比較艱苦,例如教師特崗一般都在村小,決定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前再問自己:我能吃得了那種苦嗎?
教師與其它行業不同,它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要為人師表、要學高身正,得到教師資格證僅僅是簡單的開始,眾多非師范生要全面地正確認識自己,因為教師的肩上擔負的是民族的未來。
3.3 做好職業規劃
人生沒有職業規劃容易缺乏奮斗目標而隨波逐流。現在很多高中都已開設與職業規劃相關的課程,幫助學生合理填報高考志愿。在進入大學進行專業學習之前,所有人都應該對未來有符合個人現狀的職業規劃和理想追求,才能讓大學四年的學習更加充實,為畢業后找到學以致用的滿意工作。很多人進入大學后才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形成規劃,作為一心想走上教師崗位的非師范生來說更應該做好職業規劃,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多加強師范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博覽群書,豐富知識儲備,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打下基礎。
4 探討
教師資格考試處于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階段,取得可喜的成效時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在此與方家商榷。
自“師范學生不再享有直接被認定教師資格的‘特權”消息公布以來,仿佛給了非師范專業生一顆公平的安慰劑:大家都得在同一起跑線重新競爭教師崗位。這對師范生有所不公:非師范生畢業后可從事本專業工作,還能通過教師資格考試進入教育領域,師范生學習四年通過認證得到教師資格證并不能算作“特權”,非師范生的幾門考試如何能與師范生四年的專業培養相比?還是社會對師范生培養方式不夠信任?
一名合格教師所具備的素質不是三到四門考試就能甄別出來,教師資格考試門檻較低也是有目共睹,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不能追求教師數量的滿足而忽視質量的要求。應該再次提高教師資格考試的難度,擴大考查范圍,盡可能選拔具有教師專業化發展潛力的非師范生,多途徑培養他們的師范素養。可以借鑒我國非法律專業人員進入司法系統的培養模式,非師范生正式成為教師前,先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再進入師范院校學習,通過修滿學分、實踐教學的要求,再次考評,全部通過后才能走上正式教師的崗位。
考試的重要作用在于甄別和選拔,教師資格考試更有責任選取優秀的人才充實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獲得教師資格證只是成為合格教師的第一步,我們應當拉開教師資格證與教師崗位的距離,以合格教師為發展目標,加強對非師范生的二次培養。作為非師范生更應該理性面對考試,找準人生坐標,實現人生理想。
注釋
①②陳尚瓊,余仁勝.我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回顧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15(4):98-104.
③ 盧乃桂,鐘亞妮.國際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6(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