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古賦序發微

2016-05-30 10:48:04黃志立
北方論叢 2016年3期

黃志立

[摘 要]賦序是賦體文學的構成因素。隨著賦學研究的深化與拓展,學界意識到賦學理論批評方面的文獻資料在搜集、整合、研究上略顯滯后,愈來愈越不能適應賦學研究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發揮賦序在賦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價值,對中古賦序的源流發展、形態結構、功能價值、興盛衰亡等原因進行系統梳理和多維考量,進一步完善賦學理論的深入探究,借此,可以整體觀照賦學研究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中古;賦序;范式

[中圖分類號]I2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3-0001-06

探討中古賦序,其一,可以進一步深化、拓展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文體研究,同時梳理賦體文學在中古之際的嬗遞概況,進而從學術史的研究范疇來考察中國古代文體與文體學之間的關系;其二,以賦體為立足點,以賦序研究為拓展切面,以漢末至魏晉南北朝發展為主線,將三者緊密結合,深入展開中古時期賦序文體特色的討論,這樣既有對中古賦風、文風上的現實理解,又有對賦序價值貢獻的宏觀把握;其三,中古賦序蘊含諸多賦家的賦學批評理論,某種程度映射中古賦家的批評理念及其文學思想,因此,將其列作探索的對象,即是對中古賦學理論批評更加深入、系統的還原與讀解。

一、序體源流與發展

文以體制為先,古人在研治中國古代文體時極其注重文體的形態和體制,正如錢鐘書所言:“抑吾國文學,橫則嚴分體制,縱則細別品類。體制定其得失,品類辨其尊卑,二事各不相蒙。”[1](p.478)從錢氏對文體體制的價值得失、品類尊卑論斷來看,文體體制在古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序體也不例外。關于文體學范疇上序體源起問題,以下通過“三種學說”對序體略作闡釋,進而勾勒其中的流變風貌。

(一)序言說。筆者通過文獻考察,認為此說最先出現于漢代,即司馬遷《史記》中。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2](p.1937)司馬遷認為序體源于孔子晚年為《周易》所撰寫的序。北宋以降,序言說依然存在,陳骙在《文則》一書中云:“自孔子為《書》作序,文遂有序。”[3](p.9)此處陳氏認為,序體是孔子因《尚書》作序而成體例,遂文有序。不管是司馬遷,抑或陳骙,從二者所表達文學觀念來看,均認為序體源自孔子為古書所作序言,而且孔子所作序言的典籍,正是五經之書。何以作序于經書,而非子、集、史等書,序體與經書之間又有怎樣的淵源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

(二)五經說。《文心雕龍·宗經》云:“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起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4](pp.22-23)劉勰認為論、說、辭、序諸體的源起,是以《周易》為濫觴的。除此之外,其他文體則源出《詩》《書》《禮》《春秋》四部經書。遂后,顏之推承繼了劉勰“文體源于五經”的理念,《顏氏家訓·文章》言:“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于《書》者也;序述論議,生于《易》者也;歌詠賦頌,生于《詩》者也;祭祀哀誄,生于《禮》者也;書奏箴銘,生于《春秋》者也。”[5](p.286)顏之推的文體說與《文心雕龍·宗經》相比,雖有差異,但二者基本理念大體吻合,即文體源于五經。

(三)《詩》序說。有明一代,序體源起紛爭持續存在,吳訥在《文章辨體序說》中闡釋:“序之體,始于《詩》之大序。”同時,對“序”體的命名及其淵源給予說明:“首言六義,次言風雅之變,又次言二南王化之自。其言次第有序,故謂之序也。”[6](p42)《詩》有大、小序之別,大序撰寫在《詩經·關雎》題解后,詩文之前的內容,即整部詩集的總序。大序總的、系統地探討了詩歌的理論,是古代詩論領域中的專論。小序則作于詩歌正文之前,每篇均有,旨在闡釋詩歌的創作緣起及寫作目的等。吳訥認為序體源自《詩》之序,其將《詩》中排列有序、條分縷析的行文視為“序”并予以命名。另外,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把序體劃分為大序和小序兩類,尤其對小序源流始末加以論說。其在文中引班固“孔子纂《書》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此小序之所由始也”之觀點,大抵贊同序體始于孔子《尚書》之序言。

簡而言之,各家雖對序體之源起認識不同,言說不一,但其最基本、最核心論點依然沒有偏離五經之說,尊經觀念始終伴隨序體淵源討論的左右。而我們對于古人文體觀念的認識絕不能簡單化、片面化,更不能絕對化,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有鑒于此,本文對于序體的緣起則采用折中方式,認為序體的緣起淵源以儒家五經為主,以其他流派為輔。

隨著文體創作的繁盛與深化,序作為中古時期一種獨立的文體在理論上逐漸得到拓展與總結。蕭統《文選》首次將“序”從諸多文學作品中剝離出來,并給予文體學上的理論意義,使其得以獨立發展。在序體名目中,《文選》又輯卜商《毛詩序》、孔安國《尚書序》、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皇甫謐《三都賦序》、石崇《思歸引序》、陸士衡《豪士賦序》、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任昉《王文憲集序》共9篇。從蕭統輯錄了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不同序體的篇目可以看出,《文選》開序為獨立文體之先河,蕭統對序體體例的設立,已成為一種經典范式,被后世文體文學不斷模擬。中古之后,唐《皮子文藪》,宋《文苑英華》《唐文粹》,元《元文類》,明《文章辨體》《文體明辨》,至晚清依然有《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等,以上文集作品分別對序體的命名緣起、興衰發展、文體風格、結構功能等給予了闡釋。至此,序體創作已由初始的萌芽、自發向自覺、成熟邁進。

綜上,在對序體進行文體學淵源與發展的梳理過程中,可以發現,中古是序體體例確立與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賦體文學獨步文壇的鼎盛之際,因此,考察中古賦序的源流與發展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序作為一種淵源深厚的文體,具備豐富的文體學內涵:一則表現在上古之際就已經得到較好的運用,至兩漢已創作了大量序文名篇盛行于后世;二是作為獨立文體地位至中古時已經深化并提升到理論層面上,而且唐以后在歷代的文集著述、史書雜傳等典籍中,進一步得到鞏固與拓展。

二、序體形態與結構

通過對中古賦序的考察與梳理,可以將賦序歸納為如下幾種類型:

第一,“……者……也”結構。該序采用判斷句式開篇,主要闡述所賦對象的名稱、屬性、源起、用途、創作主旨等。如王文考《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序文最后指明作賦目的“物以賦顯,事以頌宜,匪賦匪頌,將何述焉?遂作賦曰。”孫綽《游天臺山賦序》亦是此類結構。一般詠物賦是此類賦序的主要描述對象,如曹丕《瑪瑙勒賦序》《車渠椀賦序》等賦序淺顯易懂,仿若名物訓詁,又似精美短小的說明文,該賦序魏晉至南朝時期較多。

第二,“……時……事……奏(因)……賦以風”結構。賦序大抵圍繞郊祀、羽獵、耕藉等展開,賦序以諷諫為宗旨,多言治國之事。如揚雄《甘泉賦序》:“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李善注引《毛詩序》曰:“下以風刺上。音諷。不敢正言謂之諷。”賦序闡明賦文以諷諫主旨。又桓譚《新論》記載:“雄作《甘泉賦》一首,始成,夢腸出,收而內之,明日遂卒。”依此佐證揚雄賦文曲終奏雅,頌德諷諫之傳統。如揚雄《羽獵賦序》、繆襲《許昌宮賦序》、邊讓《章華臺賦序》等,諷諫意義非常鮮明。

第三,“昔……(今)作賦”結構。序文多是哀傷、抒情之屬,通過今昔對比,或傷親逝友睹物思人,或緣事而發,或慨嘆時光流逝,或敘寫離愁別緒之情等。如陸機《嘆逝賦序》:“昔每聞長老追計平生同時親故,或凋落已盡,或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親戚屬,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涂,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盡。以是思哀,哀可知矣!乃作賦曰。”該賦序大抵“以今思古,以古映今”的程式進行層層展開,在格式與主旨上基本相近,賦序較多,此不贅言。

第四,“余……感(追、懷、憤等傳遞心理活動的辭語)……作賦”結構。如向秀《思舊賦序》:“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疎,呂心曠而放,其后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宋孝武帝《傷貴妃擬武帝李夫人賦》序等。該類賦序既可抒情,又可詠物,即情即景,情景相融,表達睹物敘志之情。

第五,“……試(命、請、使)……賦之”結構。序文旨在介紹或從他人之命、或受他人之托、或命(指定的具體賦家)他人而作,賦序多半是情類、哀傷類,如曹丕《寡婦賦》等;詠物類,如陳琳《馬腦勒賦》序,劉楨《瓜賦》序:“(楨)在曹植坐,廚人進瓜。植命為賦,促立立成。”命題而作賦,其序大多帶有考察某人才華之意。出口成章、援筆立成是中古之際品評人物的標準之一。

第六,“……有……無(“無”、“不”之類的否定詞)……”結構。此序文結構可再分為二:一則以小見大,借物言志。多半是托鳥、獸之物,言胸中壯志,流露賦家的思想情感及其宏大志向。另一則推陳出新,旨在勸誡。賦家或持反對意見,或增補疏漏,或進行創新。簡而言之,該類賦序以魏晉南北朝詠物賦為主流。如禰衡《鸚鵡賦》序:“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有獻鸚鵡者,舉酒于衡前曰:禰處士,今日無用娛賓,竊以此鳥自遠而至,明慧聰善,羽族之可貴,願先生為之賦,使四坐咸共榮觀,不亦可乎?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此外如張華《鷦鷯賦》序、賈誼《鵩鳥賦》序等。

第七,“……年……事……賦”結構。如曹植《洛神賦》序:“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此類賦序多為紀行、游覽等之屬,開篇指明某年號,次寫所賦事情的背景,每篇有具體可考的時間、年號,為后世研究提供了方便。

第八,“以……為賦”或“作……賦”結構。該賦序闡釋賦文緣起,序文中涵蓋題眼。一般而言,賦文內容較少受到時人關注。如梁簡文帝《眼明囊賦序》:“俗之婦人,八月旦,多以錦翠珠玉為眼明囊,因競凌晨取露以拭目,聊為此賦。”沈炯《歸魂賦序》:“古語稱收魂升極,周易有歸魂卦,屈原著招魂篇,故知魂之可歸,其日已久。余自長安反,乃作歸魂賦。”此序在南北朝期間盛行,如梁宣帝《愍時賦序》、謝朓《酬德賦序》、庾信《傷心賦序》、張纘《懷音賦序》等。

賦序的每一種結構,即是一種形態。通過歸納中古時期八種賦序的形態可知:一般而言,賦篇數量多,賦序也呈上升趨勢;賦序篇幅較短,涉及內容點到為止,序文的信息量有限,但基本涵蓋賦文主旨;賦序有一定的程式化可以沿襲,比如,即席而作、同題共作、代言而作、受命而作等。尤其值得探究是兩晉之際賦序遞變明顯,八種形態的賦序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相融與交叉,而且賦序間或抒情、議論、寫景等,創作趨于靈活、自由的模式。西晉后期,賦文的長序漸增,在形式與內容上一別過往,序中出現不少品評、議論、抒情、言理,不僅在賦文的題材上加以拓展,而且在創作方面進一步得到創新,突出賦家個性,彰顯時代特色,是西晉太康之后賦序不同于其他時代賦序的顯著標志。

中古賦序除形態上的變化之外,在句式結構上隨著散體賦向駢體賦的轉變,賦序也開始由如向秀《思舊賦序》、潘岳《寡婦賦序》、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序》《閑情賦序》等散句序文向如陸機《豪士賦序》、庾信《哀江南賦序》的駢句序文過渡。而賦文由“載道”轉向“唯美”,由“諷諫”轉向“緣情”是時代需求與文體流變的一種趨勢,正如《文心雕龍·明詩》云:“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4](p.67)詩風如此,賦風可見一斑,因此,賦家亦由散體賦向屬對工整、使典用事、錯彩鏤金、雕句琢字的駢體賦邁進,繁衍滋長,駢文代興。賦序亦自覺地尚徘偶、重藻采、調配聲韻、講究和諧大量采用駢句,駢體賦序風靡賦壇。至陸機以駢四儷六的《豪士賦》序出現,駢體賦序此時已達到成熟,因序文過長,故述而不錄,其中序文對句有百句之多,既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節沒齒,忠莫至焉”四字句,又有“好榮惡辱,有生之所大期;忌盈害上,鬼神猶且不免”六字句,近人駱鴻凱評曰:“陸士衡《豪士賦序》裁對之工,隸事之富,為晉文冠。而措語短長相間,竟下開四六之體。”[7](p.311)陸機遂開風氣之先,可為江左之英。北朝庾信《哀江南賦》的創作,不僅是駢賦集大成之作,而且亦是駢序發展的頂峰。序文用典貼切、注重辭采、講究對偶、用韻諧美堪稱駢序經典,《四庫全書總目·庾開府集箋注》云:“其駢偶之文,則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四杰之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8](pp.1275-1276)此稱絕詣。

賦序與詩序、詞序一起構成了一個體系,色彩鮮明地突顯出中國文體學在形態與結構上的豐富性及其多元性。

三、序體功能與價值

序在《說文解字注》中釋:“次第謂之敘,《經》、《傳》多假序為敘。《周禮》、《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第是也。又《周頌》:繼序思不忘。《傳》曰:序,緒也。此謂序為緒之假借字。”[9](p.444)序有按序排列、整理頭緒之意,在使用當中“序”為“敘”、“緒”之假借,隨著序在先秦典籍中不斷出現,序則釋為敘述創作緣起、動機、背景、宗旨等意思,在人們不斷嘗試與拓展過程中,序作為一種獨立文體,其功用、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深化。就賦序問題,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闡釋曰:“序以建言,首引情本。”[4](p.135)劉勰首先厘定序的“首引”位置,即賦序當置賦文之首;其次闡明序以“建言”的形式達到“引情”目的。南朝時劉勰已考察到“賦序”所處位置及其功用,但涉及不多,有待進一步完善。

以下將中古時段的賦序視為一個整體,就賦序功能予以關注。

其一交代賦文創作背景。此為賦序最基本的功用,一般賦序交代賦文創作時間、地點、何事等背景,是賦家創作常用的路數。后世讀者憑借序文的介紹可以獲取賦文的大概信息,增進對賦文主旨的宏觀把握。如曹丕《浮淮賦序》:“建安十四年,王師自譙東征,大興水軍,泛舟萬艘。時余從行,始入淮口,行泊東山,睹師徒,觀旌帆,赫哉盛矣,雖孝武盛唐之狩,舳艫千里,殆不過也。乃作斯賦云。”賦序開門見山交代了時間、背景及原因,闡明了創作緣起,因曹丕隨父東征時感水軍之盛而作。

其二表明賦文創作動因。賦家在創作賦文時或命題而作,或同題而作,或緣事而發,或抒情顯志等不便于說明緣起,亦然無法明確表達的目的,即可通過賦序加以闡釋其創作意圖。如張華《鷦鷯賦序》:“鷦鷯,小鳥也,生于蒿萊之間,長于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淺體陋,不為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樂也。彼鷲鶚鹍鴻,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際,或讬絕垠之外,翰舉足以沖天,觜距足以自衛,然皆負矰嬰繳,羽毛入貢。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淺而可以讬深,類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賦之云爾。”《晉書·張華傳》記載其“……雖棲處云閣,慨然有感,作《鷦鷯賦》”的創作動因。

其三強調賦文創作要旨。該類賦序不僅補從正文之闕如,而且又是對正文提綱挈領式的闡釋。如陸機《文賦序》:“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文賦》是中國古典文學中首次運用賦體形式對文進行評論的佳作,以賦論文,既豐富了魏晉南北朝賦的文本文化內涵,又展露賦家在賦體文學領域中創制精神。陸機因作文時常有“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即“意”“物”“文”三者之惑,遂創《文賦》,以達“曲盡其妙”之賦學創作目的,同時,賦文探討了文學創作過程如何將語言技巧、謀篇構思、靈感來源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諸多問題的提出與分析,基本吻合賦序的主旨。

其四闡釋賦文創作理論。此類賦序中蘊含賦家對賦體緣起淵源、創作形態、賦文功用以及對賦家風格、賦文標準等賦學理論批評。通過對中古賦學理論批評的解讀,一則可以系統地、全面地窺探中古時期賦家的創作理念、賦學態度及其對賦體特征、價值的認識;另一則可以厘清賦體文學的源起、發展以及流變概況。如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追溯賦的淵源;“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闡述賦的創作形態與賦功用。再如左思《三都賦序》序文闡發了左思的文學理論,首先認同揚雄“詩人之賦麗以則”的觀點;其次對賦中的肆意夸張、取材無據進行反對;第三闡述自己賦文標準,即賦文要斑斑可考,處處征實。評《三都賦》:“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其方志。風謠歌舞,各附其俗;”贊“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要求文學反映真實,強調文學的認識功能,無疑在賦學理論批評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其五表明賦文創作對象。中古之際由潤色鴻業的漢大賦向魏晉南北朝詠物抒情小賦轉變,遂引起賦序在行文風格的迥異。如曹丕《車渠椀賦序》:“車渠,玉屬也。多織理縟文,生于西域,其俗寶之,小以系頸,大以為器。”賦序對所述對象從名稱、屬性、特征、產地、用途等鋪展開來,猶如楔子,引出正文或者為正文做鋪墊,以喚起讀者的興趣,正文在賦序的基礎上分層次、按類別再進一步鋪陳開來,以達創作之目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該類賦序較多,此不贅言。

除了上述賦序五種主要功能之外,還有一點略作補充,即賦序的傳播與接受功能。如皇甫謐為左思撰寫《三都賦序》,遂引“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之現象。據《文選·三都賦序》臧榮緒引《晉書》曰:“左思作《三都賦》,世人未重。皇甫謐有高名于世,思乃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也。”經皇甫謐賦序的傳播及時人的接受,才有“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

其實,賦序的功能與形態在表現形式基本一致,而非每種賦序一一對應某種功能,有時是獨立進行,有時是交叉進行,有時則綜合進行的。尤其注意當賦序功能越多時,序文內涵則越豐富,序文內涵增強,往往會引起諸如“序強賦弱”“序若賦強”“序賦重合”“序賦齊佳”的賦序與賦文之間依憑的平衡關系的問題。但總體而言,中古之際的賦序功能不出上述五種,由此可知,中古時期的賦序不僅在形態、結構,抑或在功能表現上,已趨于嫻熟,臻至完善。

整體而言賦序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資料價值。賦序作為賦學資料的一部分,其保存了大量文學、文化、文獻等方面的材料,這些材料為后世研究中古時期賦家生平、賦學創作、交往活動、民俗文化、史志地理等起到有據可考的重要的補從作用。如回歸歷史,結合史書文獻,采用“序、序互證”或“史序互證”的方法研究中古賦學,將會對賦序所具有的資料價值會有新的理解與認識。

(二)批評價值。賦序中往往流露出賦家對賦學在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體例、成就與不足等等方面的精辟的論斷,如:“在賦學批評的理論形態上則展現出儒學與玄學雜糅并存的色彩”[10](p.9)。其中,這些批評不僅有宏觀角度上對整個賦學發展或某一時代賦學風格的評述,而且亦有微觀角度上對具體賦家、賦作甚至一字一句的評析。如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對賦體源流的考察;“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對這一時代的賦家的進行評介,最后評論賦體風格“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

(三)理論價值。賦序中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賦學主張和理論見解。如“登高能賦”說、“不歌而賦為之賦”說、“征實”說、“諷諫”說等,在中古賦序中有所論及。這些賦學理論蘊含賦家創作與社會生活、個人修養的關系問題;賦學表現功能、形象思維問題,賦學的真實性、典型性問題;賦作的風格、流變及其繼承、創新問題;賦作的藝術技巧與表現手法的問題等等。賦序不僅探討了賦體文學創作經驗,還總結了賦的創作的藝術規律,這些理論的提出既有利于賦體文學的繁榮與發展,又可促成中古之際賦學的風格。借用賦序的形式談論賦體理論,雖不夠完整系統,但平易淺顯、符合實際,正是序體獨特性的表現。

四、序體衰落及原因

有唐一代,賦序衰落。筆者依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檢索可知,兩漢錄賦293篇,其中賦序31篇。三國錄賦146篇,賦序42篇。全晉錄賦508篇,賦序140篇。南朝錄賦254篇,賦序39篇。北朝錄賦45篇,賦序7篇。漢至南北朝賦作1 246篇,賦序占259篇。另據徐丹麗統計《唐五代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知“以賦名篇的作品1 695篇,有序180篇,占11%”[11](p.244)。通過兩者對比可知,兩晉是賦序創作的高峰期,至唐時,賦篇雖多,然賦序卻呈現下降的趨勢,開始衰落。究其原因,有如下特點:

(一)賦體流變。賦和賦序存在一定依附關系,賦體的變化會引起賦序的變化,而賦體的嬗遞是隨著時代的漸變而變化的,兩漢至魏晉是散體賦向駢賦的轉變期,而魏晉南北朝至唐則是駢賦向律賦轉變期。由于唐代實行科舉制,賦被納入科考范圍,試賦時為便于標準統一,往往采用律賦。律賦因科考,遂在唐時形成創作上的高峰,進而成為唐賦的重要文體。律賦注重格律,“限韻”是不同于它賦的顯著特征,王豈孫《讀賦卮言》云:“官韻之設,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抄襲之門,非以困人而束縛之也。”簡而言之,限韻主要三個目的:其一,對試賦的題目進行闡釋;其二,對試賦行文進行規范;其三,杜絕考場舞弊及其錄取標準統一而設。其中解釋試賦的題目、對賦行文格式上進行規范,正是賦序的功能所在,然被律賦中的“限韻”所替代。

除了“限韻”,律賦在字數、句數、構思、修辭、體勢、結構等均有一定范式。據唐抄本《賦譜》記載“凡賦體有虛實、古今、比喻、雙關,當量其體勢,乃裁制之”、“無形象之事,先敘其事理,令可以發明”、“有形象之物,則究其物像,體其形勢”、“雖有形象,已在比喻,則引其物像,以證事理”[12](pp.74-76)。這里強調賦的創作不僅要重事明理,注重賦的征實風格,而且要求賦文黏附于儒家經典,使文質相符,達到白居易《賦賦》中“立意為先,能文為主”的目的,其“立意”要繼承“賦者古詩之流也”的觀念,“能文”則符合“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艷,美而有度”、“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武》”文質相兼。這樣導致原本在以“體物”為主的散體賦抑或駢賦中,由賦序來完成賦文的創作動因、背景、對象、目的的任務,被律賦的各種規范所取代,賦序的功能與價值開始削弱,故此漸漸退出律賦時代的舞臺。

(二)賦序獨立。當賦序在形式和內容發展一定程度時,即可自覺地充當一種獨立的文學文體。兩漢賦序中存在大量的“他序”之作,時至魏晉,賦家自己創作賦序。這一變化從《文選》所收錄的序體可以看出,卜商《毛詩序》、孔安國《尚書序》、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皇甫謐《三都賦序》、石崇《思歸引序》、陸士衡《豪士賦序》、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任昉《王文憲集序》共九篇。“序的獨立,是賦序發展的最高水平,但同時,也是賦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標志。賦序本應該為賦的附屬,為賦服務,當它的內容和形式完整到可以獨立成篇時,與賦就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合為雙璧,分為全珪,甚至可以用另外的文體代替”[11](p.247)。賦和賦序雖有依附關系,但賦序一經獨立成文體,兩者便屬于不同的文體樣式。看似“是序文游離于本體之外的形式上的相對獨立和自主權的表現”[13](p.220),實則是賦序功能在消解與弱化的過程,正如唐時的律賦,其空間范圍足以將交代賦文創作背景、表明賦文創作動因、強調賦文創作要旨、闡釋賦文創作理論、表明賦文創作對象等內容容納時,賦序也就失去了價值,這是有唐一代,賦序未能得到拓展與深化,致其衰落主要因素。

賦序興盛于中古,至唐時已衰減,但并未消亡,而是回歸到依附的本來屬性上繼續存在。據《藝文類聚》記載,曾輯錄百篇左右的賦序。又據《歷代賦匯》統計,錄唐代賦序159篇,宋代181篇,元代91篇,明代309篇,賦序雖在以后的歷代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但猶如曇花,其美麗與興盛只屬于歷史上的中古階段。

[參 考 文 獻]

[1]錢鐘書.錢鐘書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陳骙.文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5]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3.

[6]吳訥.文章辨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7]駱鴻凱.文選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冷衛國.東晉賦學批評的分期及時代特征[J].北方論叢,2005(5).

[11]南大古典文獻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2]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3]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系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連秀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第一页|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免费成人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www.国产福利| 中文字幕色站|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毛片一区| 青青国产视频|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伊人色在线视频| 99在线视频网站|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综合片|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亚洲最新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爽妇精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黄网站|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综合亚洲| 欧美成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亚洲三级影院|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日韩天堂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内精品91| 国产精品护士|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re视频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综合香蕉|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