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發展不再是以線性速度,而是呈幾何級增長,它不僅將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還會改變人類本身。
1月23日,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落下帷幕。為期4天的會議中,40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來自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學者們齊聚一堂,探討“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及挑戰。此次會議還探討了全球安全局勢、經濟增長、環境問題以及地區社會轉型等熱點話題。
在本次大會召開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對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大會發布的報告也顯示,經濟低迷使全球商業信心指數達到3年來新低。在此背景下,參加此次大會的全球政商學界精英普遍的關注焦點是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如何轉化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論壇,并在中國經濟和2016年二十國集團峰會專場會上發表題為《為世界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的特別致辭。
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開幕式上就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發表了演講:
我們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這場革命將徹底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無論從其規模、影響范圍還是復雜性來看,這場轉型都將和人類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革命截然不同。我們尚不清楚這場革命將如何展開,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公共部門到私營部門,到學術界和公民社會,全球各利益相關方必須協調一致,采取全方位的綜合策略共同應對這場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采用水蒸氣為動力,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電力實現了大規模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則使用電子和信息技術,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是一場發軔于上世紀中葉的數字革命。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場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各項技術的融合,并將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
本次轉型不僅僅是第三次革命的延續,而是象征著一場有著自身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這是依據其速度、影響范圍和對系統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當前各項突破性技術的發展速度可謂史無前例。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革命是以指數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此外,第四次革命正在顛覆所有國家的幾乎所有行業。這些變革將產生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徹底改變整個生產、管理和治理體系。
各種移動設備擁有前所未有的處理和儲存能力,能夠輕易獲取相關知識,并將數十億人連接了起來,從而釋放出無窮的潛力,而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納米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學、能源儲存和量子計算等科技領域的最新突破更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無處不在,從無人駕駛汽車到無人機,再到虛擬助理和能夠進行翻譯和投資的軟件等等。人工智能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計算能力的指數級提升和大量可用的數據。這既包括可用于研制新藥物的軟件,也包括預測文化傾向的算法。與此同時,各類數字制造技術正與生物世界進行日常互動。工程師、設計師和建筑師正在綜合運用運算化設計、增材制造、材料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等科技知識,率先實現微生物、人體、消費品、甚至住宅之間的和諧共生。
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論壇上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發展不再是以線性速度,而是呈幾何級增長,它不僅將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還會改變人類本身。
風險同樣不容低估
施瓦布還表示,未來,技術創新將實現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和生產力的大幅增長,交通和通信成本將下降,物流和全球供應鏈將更高效,貿易成本將降低,這些都將打開新的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然而,新技術革命也會帶來相應的許多風險和挑戰。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將導致就業市場日漸分化,出現“低技能、低收入”和“高技能、高收入”兩個極端,進而加劇社會關系的緊張。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報告預計,到2020年,科技發展將導致15個主要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凈損失逾700萬個工作崗位,女性受到的影響將會更大。其中受最大影響的可能是對那些原本自認為不會受到影響的中等技術人群,例如客戶服務等,他們將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取代。有專家估計,美國約45%的就業崗位將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影響。
早在18世紀,經濟學家已對工業化帶給就業市場的影響進行過辯論。紡織業和農業中引進新技術導致大量人員被解雇。手工業者和農民不得不當起了雇傭工人,勞動條件較以前明顯惡化。機器接替了簡單工作,但卻給專業技術行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這樣的趨勢在工業4.0引入后仍將繼續。紐倫堡就業市場和職業研究所學者恩佐·韋伯說,沒有專業技術的勞動力找工作會越來越難,需要中等技術的行業,就業機會也會減少,現代職場首先需要受過大學教育的人。
但他認為,這樣的變革時期不會只帶來負面的影響。“技術進步會激勵創新,促進投資,創造新機遇。”韋伯認為,挑戰在于對那些被排擠出就業市場的人員進行再培訓。“工作永遠不會沒有”,他說,但在根本性變革后總是會出現短期的失業問題。紐倫堡就業市場與職業研究所2015年10月的一項研究顯示,今后幾年里德國將有大約6萬個工作崗位流失。
與此同時,新技術革命也會創造210萬個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主要集中在更為專業的領域,例如計算機、數學、建筑以及工程等。報告指出,這些新工作崗位的產生可以部分抵消工作崗位減少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自動化和互聯功能將在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制造新的財富差距。瑞銀集團在此次論壇上發布的白皮書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可能削弱新興市場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發展中經濟體將面臨更大挑戰,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政策,這次工業革命將加劇不平等。
尼爾·弗格森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終不僅將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而且將改變我們人類自身。它將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所有權概念、消費模式、投入工作和休閑的時間,以及如何發展職業、磨練技能、待人接物和改善人際關系等。可以說,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工業升級轉型:人才是關鍵
本次冬季達沃斯的主題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這與處于謀求轉型升級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不謀而合。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與人工智能的完美應用將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與所有經濟體都息息相關的話題。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與會嘉賓就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人才展開了討論。
通用電氣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表示,工業的未來不但要有“硬件”,還要有很好的“軟件”。“發展工業不僅需要很多優秀的材料工程師、物理工程師,還需要優秀的軟件工程師,”段小纓說,“對于人才,需要更多真正的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創新,還有模式創新。”
目前,鋼鐵、煤炭等傳統工業產能過剩,是當下中國經濟的痛點之一。那么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縮短陣痛期呢?來自德國西門子的凱颯就表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如何重新訓練剩余勞動力,讓他們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十分關鍵。
“這方面我認為德國可以幫助(中國)。因為30年前,德國鋼鐵業受到過強烈沖擊,礦業也受到沖擊,我們不得不重新培養人才,以適應自動化生產需求。”凱颯說道。
分析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和運用,比如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與會嘉賓表示,中國已經在互聯網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因此,中國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
與此同時,中國仍然需要加快在部分核心技術領域的步伐,并著重解決能源、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持續的發展。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抓住機遇,促使經濟結構升級。
那么如何抓住機遇呢?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建議就是充分發揮人才優勢。
“中國制造”大有可為
施瓦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相信“中國制造”會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不斷深入,會有更多企業生產出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這將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在本次論壇就“中國制造”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召開的專題討論上,與會嘉賓們一致認為,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制造”將大有可為。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創業研究專家艾米·魏克森認為,中國在許多產業領域已經有了大量杰出的創新產品,例如在互聯網領域,諸如微信、支付寶等產品提供的許多創新性應用功能甚至讓美國企業也贊嘆不已。
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董事長奧列格·杰里帕斯卡認為,“中國制造”在原材料制造、基礎設施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有競爭力,而在新的工業革命中,中國將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重視環境保護,對中小企業給予更多支持。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目前許多中國產品的技術競爭力已經非常高,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在許多領域正不斷升級,而且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儲備,每年大量的理工科專業人才為中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據優勢提供了保障。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中國有望在未來的新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