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軍
摘要
重建,是遺產保護領域里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敏感的話題。根據國際公約、憲章,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遺產重建的有關條文和規定,遺產重建是指在有充足必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考古、歷史文獻、測繪等材料,將被損毀的文物古跡恢復、復建至歷史上某個特定狀態的文物保護行為。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在審批我國遺產重建項目時,需要滿足有充足的必要性,能夠惠及民生;有充分歷史和科學測繪的依據;嚴格遵循文物保護規劃的規定;維護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確保文物本體安全等原則。
關鍵詞.遺產重建;文物保護規劃;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文物本體安全;原址保護;原址展示
重建(reconstruction),是遺產保護領域里的一個非常敏感而重要的話題。經過國際文化遺產理論界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文化遺產價值的評判標準已經歸納、總結和突出強調為“真實性”和“完整性”。遺產的重建,從某種角度來說,有利于增強遺產的“完整性”,但對遺產的“真實性”帶來威脅和挑戰。鑒于此,在國際公約、憲章中,對遺產的“重建”,有著嚴格的限制和規定。
一、國際公約、憲章中的相關規定
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規定,對任何重建都應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許重修,也就是說,把現存但已解體的部分重新組合。1982年的《佛羅倫薩憲章》對“修復與重建”的規定是,在未經徹底研究,以確保此項工作能科學地實施,并對該園林以及類似園林進行相關的發掘和資料收集等所有一切事宜之前,不得對某一歷史園林進行修復,特別是不得進行重建。1990年的“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憲章》規定,重建起到兩方面的作用:試驗性的研究和解釋。然而,重建應該非常細心謹慎,以免影響任何幸存的考古證據,并且,為了達到真實可靠,應該考慮所有來源的證據。在可能和適當的情況下,重建不應直接建在考古遺址之上,并應能夠辨別出為重建物。1999年的《巴拉憲章》規定,只有當遺產地因破壞或改造已殘缺不全,以及對復制到早期構造有充分把握時,才能進行重建。在個別情況下,重建也可用作保留遺產地文化重要性的用途使用和實踐的一部分。同時要求,重建應當與詳細的審查結果或附加的詮釋相一致。2000年的《關于文化遺產真實性和歷史重建的里加憲章》規定,在特殊情況下,因自然或人為的災難中損毀,文化遺產的重建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并對遺產的重建提出了多項限定條件。2015年版的((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規定,在真實性問題上,考古遺址或歷史建筑及地區的重建只有在個別情況才予以考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只有依據完整且詳細的記載,不存在任何想象而進行的重建,才可以接受。
由此可以看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對已經損毀的建筑遺址較多采用的是“原址保護”和“原址展示”的方法,對“重建”的規定是謹慎和嚴格的,但也并沒有對“重建”完全關閉大門。事實上,對重建的討論和研究,一直也是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理論與哲學科學委員會將在華舉行年會,此次年會主題便是“文化遺產的重建”。
二、國內法律、文件中的相關規定
隨著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被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界引入和逐步接受,“原址保護”、“原址展示”也已成中國遺產保護和展示的主流觀點和主流做法;對遺產的重建也是極為慎重的。這在中國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宣言、文件中得到明確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要對文物“復建”進行嚴格限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切實用到對重要文物、特別是重大瀕危文物的保護項目上。《長城保護條例》規定,長城段落已經損毀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
2005年的《關于中國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共識一曲阜宣言))指出,已經損毀的文物古建筑能否重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已損毀的古建筑所處的環境、地位、對建筑群體的作用以及文物建筑群的完整性、原真性進行具體分析和評價。2007年的《北京文件》規定,只有在特許情況下,才可有選擇地對個別建筑在原址上進行重建。重建不得偽造城市環境和景觀,或破壞現存的歷史肌理;2015年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提出,不提倡原址重建的展示方式。考古遺址不應重建。
但在實際工作中,因為多種原因,某些部門、單位熱衷于對已損毀的遺產申請進行重建。正因為重建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我國法律對重建的審批程序、實施主體資格等,都做了較為嚴苛的規定,謹慎對待每一項遺產申請重建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同時又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規定,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獲得批準后,按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報批勘察設計方案。,即分級管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
“承擔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工程的單位,應當同時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發給的相應等級的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給的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對重建工程的施工單位資質做了規定。
三、重建的定義
重建的定義是什么?重建與其他相似、相仿辭匯的區別和關系是什么?如“恢復”、“復建”、“再建”等。在現行的國內的文化遺產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對此進行明確說明,在實際使用中存在混用的情況。以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上報國家文物局的正式公文為例:在《關于復建某某寺歷史建筑及恢復宗教活動場所的請示》中使用了“復建”的字樣;在《關于請求審批<某某禪寺鼓樓恢復設計方案>的請示》中使用了“恢復”字樣。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認為,在建筑群中原址重建已毀建筑是對該建筑群原有完整形態的展示。在學術界,有學者認為重建就是在原有建筑或環境已經滅失的情況下,根據原有的影像、圖紙或其他資料,重新建起與古建一模一樣的建筑(群);有學者認為重建是指將已經不存在的文物建筑按照考證的原狀重新建造或將某遺產地恢復到已知的某一歷史狀態;也有學者認為,重建是一種不考慮,或不過多考慮歷史建筑原貌,而基于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物質功能要求的建造活動。而復原不同于重建,它是指通過維修或建筑的手段,以恢復或重建歷史建筑曾經在歷史上某個特定時期中存在過的面貌的完整性和審美價值為目的的歷史建筑保護活動。
綜合學者們的前期研究和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重建,就是指在有充足必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考古、歷史和文獻、測繪等材料,將被損毀的文物古跡恢復、復建至歷史上某個特定狀態的文物保護行為。在行政審批過程中,可以說“重建”只是比~恢復”和“復建”等更書面化和正式,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們的內涵相差不大的。
四、近年國內遺產重建的案例及分析
由于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和對歷史文物的態度,從歷史到現今,在中國各地進行的文物重建項目一直也沒有完全停止過,如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雷峰塔、胡雪巖故居、永定門城樓和故宮建福宮等等。這些重建的建筑,有的成為新的地標性建設,也有的引起較大的爭議。每處遺產的重建,事前都經過審慎的論證和嚴格的審批。具體說來,究竟什么樣的遺產在什么條件下可以重建,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部分行業性文件和專家對重建要遵循的原則、實施的條件等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于中國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共識一曲阜宣言》提出,損毀建筑的重建應經過專家論證和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嚴格按程序辦事。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規定,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如缺失建筑對現存建筑群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并且缺失建筑形象和文字資料充分,依據充足,能夠準確復原,方可考慮這一措施。并提出要履行立項程序、審批程序等,獲得批準后方可實施。
羅哲文先生認為,復原、重建工程只要具備了一定條件,是可以允許的:一、要自籌資金。二、要有復原的依據,這包括原建筑的實物遺存、測繪圖紙和照片、文字記述和圖畫、參借相應對稱或多座相同的古建筑。三、要有合格的設計施工力量。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先生指出,文物建筑原址重建要遵循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則、考古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原則、真實性原則、保護原則和精品原則。也有學者提出重建必須滿足真實性的要求,這種需求可以是真實性的使用功能延續的要求,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國民精神延續或情感記憶恢復的需要。
下面是幾個近年來向國家文物局申請重建,并獲得批準的案例。在批準文件中對重建工程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寶圣禪寺鼓樓重建:要求要在選址、規模、高度、色彩等方面嚴格遵守《水西雙塔文物保護規劃》的相關規定,并應采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余慶橋重建:要求應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進行,盡可能使用原有構件。對散落的條石等尚能使用的構件應盡可能歸安,已不能歸安使用的構件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并要做好相關檔案資料收集工作。劉銘傳舊居部分建筑重建:要求建筑的高度和樣式,應以現存資料照片和相關考古成果為主要設計依據,同時參考該地區同時期傳統建筑的做法。
但更多是沒有獲得批準的案例,如遼寧義縣奉國寺下院,云南曼短佛寺鼓房、僧房和山門,北京萬壽寺唱經臺院,云南驛古建筑群關圣殿大門等,壽縣古城墻甕城城墻,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等等。
那么為何只有安徽寶圣禪寺鼓樓、福建閩東北廊橋余慶橋、安徽劉銘傳舊居等少數幾個文物重建項目獲批,而更多的重建申請被否決呢?下面,將對上述案例進行綜合分析,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力圖勾勒出在我國目前進行遺產重建,要符合的條件和應遵循的要求:
(一)有充足的必要性
任何遺產的重建,都要有充足的必要性,這是遺產進行重建的根本前提。凡遺產重建的必要性不足的,則均應對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原址展示”。如同意安徽寶圣禪寺鼓樓的重建,應該是考慮到寶圣禪寺是宗教類建筑,是當地民眾朝拜供奉的場所,建筑的完好對當地民眾、信眾心理有重要影響。對遺產進行適度重建,維護好遺產的完整性,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提高國家的凝聚力。福建閩東北廊橋余慶橋,為兩岸群眾交通必經之道,與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聯系密切。后因為火災而燒毀,民眾對遺產的損毀有強烈的重建愿望。重建此類遺產,有利于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有利于使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有充分的依據
遺產的重建,還要有充分的依據。依據可以分為歷史依據和科學測繪依據。歷史依據是指擬重建的建筑在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后因人為或自然災害等原因損毀,但通過考古勘察和發掘,查找、研究文獻記載,可以確認擬重建的建筑的位置、形制等,這是重建的歷史依據。科學依據是指通過準確、全面測繪,全面掌握了擬重建的建筑體量、構成、空間、細部特征。如寶勝禪寺的鐘樓、鼓樓及部分殿堂系解放前重建,再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余慶橋,在火災發生前,當地文物部門委托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進行了現狀勘察和測繪,保留有全部的測繪材料。國外最典型的例子是波蘭華沙城。華沙城在二戰中損毀嚴重,但依據華沙大學建筑系師生的全面測繪資料,經過戰后二十年的努力,完成重建。并于1980年,以“華沙歷史中心”之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史中的非常特殊的一節。
(三)、遵循文物保護規劃
文物保護規劃,是以國家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以已公布保護等級的不可移動文物為保護對象,實現“整體保護”的具有綱領性意義的科技手段;是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保護要求落實到保護具體措施的關鍵環節。文物保護規劃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新興門類,是各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指導、管理文物保護單位各項工作的基本手段。在實際工作中,文物保護規劃多是長期(20—30年)的規劃設計,是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和管理、陳列、展示工作的重要依據。如在寶圣禪寺鼓樓的重建中,明確提出要遵循《水西雙塔文物保護規劃》的相關要求;而正大光明殿遺址復建未獲批,也正是因為不符合《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的具體規定。
因此,是否對已損毀的遺產進行重建,以及如何重建等,均要符合此處保護單位文物保護規劃的設計和規定要求。
(四)·維護好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
真實性和完整性,是判斷評估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標準,也是對文物本體進行評估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對文物保護工程的要求。遺產的重建,是文物保護工程中的特殊門類,必須要維護好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要按照遺產的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來進行重建,并盡可能使用原有構件,最大程度保留歷史信息,真實、全面、完整和科學的反映遺產被損毀前的風貌。如寶圣禪寺鼓樓重建的批復文件要求應采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要求余慶橋的重建,要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進行,盡可能使用群眾全力撲救火災,搶救下來的部分木構件。
遺產的重建還要維護好遺產的完整性。重建建筑,要有利于維護遺產的完整性,更好地體現建筑格局,更好的向公眾進行展示。如名人故居類的遺產,一般是指名人誕生地,或是名人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其價值,一方面在于文物建筑遺產本身,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名人的附加價值,名人在各自領域的地位、影響力,以及在故居里創作出的偉大作品等。為了使名人故居更具感染力和展示效果,增強其完整性,近年來,對安徽劉銘傳舊居的部分建筑進行了重建。故宮建福宮是故宮內第二大花園,同意對建福宮進行重建,也是為了維護好故宮皇家建筑群的完整性。
(五)確保文物本體的安全
此外,遺產的重建還要考慮遺址的安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這是任何文物保護修繕、監測、展示和利用等工程首要考慮的前提條件。遺產的重建,是為了更好的展示建筑的價值,傳承建筑代表的精神與情感。在重建的過程中,要做好文物本體——建筑基址與重建工程的結合,以及施工過程中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如雷峰塔的重建,下部采用當代大跨度技術,使遺址得到保護。同時,文物建筑的重建,在維護好文物真實性的前提下,還不應當一概排斥當代高新技術的采用和保護展示設施的安置。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對文物保護工程的法規建設、標準制訂、資質評選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設計和規范。對遺產“重建”項目的方案設計、施工等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建必須由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單位進行設計,由施工一級資質單位進行施工。以故宮建福宮的重建為例,該項目由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施工,配備有3名工程師及3名項目經理參加施工領導小組,這是故宮施工與管理中的首次,并投保了工程險。由此,可見業主單位對建福宮重建工程的重視。所以,考慮到遺產的重建不同于一般的仿古建筑建設,遺產“重建”,是按照建筑原有的形制、結構等進行的“再創造”,理應有更加嚴苛的施工組織標準,應該以“現在的重建,未來的遺產”的目標來進行遺產重建的組織和施工。
五、結語
遺產的重建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本文對國際公約、憲章,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有關遺產重建的規定進行了梳理,通過對幾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建項目進行的初步研究,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總結了遺產重建應符合的條件和遵循的原則。當然關于重建,還有很多方面本文沒有涉及。希望通過此次從行政管理角度探討遺產重建問題,引起更多人關注遺產重建,從更多角度研究遺產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