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良林
前不久,在全區開展的小學中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中,我連續聽了三節同樣教學內容的課,感觸頗深,啟發甚多,現將聽課感想整理成此文,呈現于讀者,期許得到同仁們的見地。
內容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一)》,P87、88例1、2
回放1
教者將例1投影到大屏幕,待學生觀察后,教師緊接著發問。
師:怎樣平均分?
生1: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個蘋果。
生2: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1瓶。
生3:把一個蛋糕切成2半,一人一半。
師:還有嗎?
隨之,學生聽到教師這樣的問話,都想求新立異,與眾不同,盡顯所能,以此博得教師的贊許,便沿著上一個學生的回答思路繼續分下去。
生4:切成4半。
生5:切成8塊。
生6:切成10塊。
……
回放2
在教學例2時,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用事先準備好的同樣大小的一張圓形紙片進行折疊,同時提出并出示問題:“表示幾分之一?”顯而易見,教者的用意是讓學生充分感知“幾分之一”。
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提示,折疊并展示出:、、、、……
以上兩個教學片斷中,教者的發問有不可忽略的弊端。
問題
例1教學時,教者首先直接提出的是一個收斂性的問題:“怎樣平均分?”接著又提出了一個發散性的問題:“還有嗎?”
例2教學中,在學生折紙的同時,教者提出了一個發散性的問題:“表示幾分之一?”
上述兩例中,教者在此時此刻的三個教學發問,我以為十分不當,卻應該是恰恰相反。例1中的第一個發問應是發散性的;第二個發問則應是收斂性的;例2中的發問則應改為收斂性的,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推理能力的發展。
剖析
暫且不論學生回答的語言準確與否,教者糾正了沒有,先仔細剖析兩例中教者的三個弊端問題設置。
例1中,教材中老師提出“把每種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我以為教材給予的是終端教學思路,也是教學的必然落腳點,教材中不可能將教學的全過程完全呈現,這就需要教師準確理解教材,揣摩編者意圖。因此,教者此時的教學,完全可以將其改為“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2瓶礦泉水呢?”由此先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因為,此前學生已學過分物品的方法,掌握了“任意分”和“平均分”,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各種不同分法,再從學生的各種不同分法當中,篩選出與之新授知識所必須的“每人分得2個”和“每人分得1瓶”,從而強調“平均分”,為分蛋糕的分數學習預作準備。將第一個弊端中收斂性問題設置,改為發散性的發問為宜。
仍是例1中,當學生已經說出“把一個蛋糕切成2半,一人一半”時,教師應該在此及時打住,并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怎樣切成2半?能任意切嗎?”由此引導學生討論,從而使學生獲得共同認知,即“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個”,即“”, 進而引入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絕不可以像教者那樣,緊接著學生的回答后再提出一個“還有嗎?”的發散性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錯誤引入到“分”得份數上的多少,岔開主題,偏離分數教學的重點。將第二個弊端中發散性問題設置,改為收斂性的發問為上。
例2的教學,教材的邏輯順序是:先“用同樣大的圓形紙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別表示出和”,再比較出與兩個分數的大小,然后運用合情推理,從其直觀中恰當地概括出:“用同樣大小的紙片平均分,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的結論,最后再次通過折紙、涂色,將和、進行大小比較,依照這樣嚴謹的邏輯順序和認知規律教學,使學生在充分理解和扎實掌握>的基礎上,再與進行比較。而教者則在學生折紙的同時,就設置了一個發散性的問題,即“表示幾分之一?”因此,學生由于“心靈深處根深蒂固的需要”,所以,折出了:、、、、……同樣,教者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到了“分”得份數上的多少。雖然,“幾分之一”的概念得到了比較充分的感知,但此時此處的教學重點并非如此,顯然是偏離了分數大小比較的本質教學,這就是第三個弊端中發散性問題設置所致,故應將其改為收斂性的發問,即:怎樣表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另外,教學中除以上弊端外,教者還應注意本單元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分母不宜過大,一般分母限于10以內。《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第一學段(1—3年級)“數與代數”的教學,“會進行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
啟發
通過上述案例的剖析,從中得出的啟發主要有三:
首先,從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好奇、求異、創新和與眾不同是學生的內心需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將兒童這種心理學原理運用于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其主動學習固然十分必要,也是值得贊賞的。但在運用學生心理學原理教學時,必須視情而用,擇情而用,恰當合理地使用,不可濫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如同一劑治病良藥,對癥下藥能治愈病癥,而用藥失當也許會加重病情。在分蛋糕得出和折紙、涂色比較分數、與的大小時,教者的“還有嗎?”和“表示幾分之一?”的發問,就是不該發散的發問卻發散了,導致偏離其教學重點和教學本質;而在分“4個蘋果”和“2瓶礦泉水”時,教者的“怎樣平均分?”該發散的發問卻又沒有發散,致使新舊知識割斷,不成體系,教學不到位。
其次,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作為學習新知識的“階梯”,在新舊知識的比較、區分中獲得新的認識,并使知識在不斷的學習中得到積累,逐漸形成知識體系。上述案例中,教者可將“4個蘋果”由“任意分”逐漸過渡到“平均分”一個蛋糕,從而引出分數的教學,使“分”的方法和“數”的擴展各形成一個體系。
第三,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擔負著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發展的重要責任,這是每個數學教師必須時刻牢記的。“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因此,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上述案例的例1中,在教學把“4個蘋果”“任意分”直到“平均分”,這就是一個演繹推理的過程,是從學生已掌握分物品方法的事實出發,按照簡單的邏輯推理法則去平均分蛋糕,解決了這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案例的例2中,在折紙涂色比較出與的大小的基礎上,憑借已有經驗和直觀,推理得到“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依照這種方法繼續比較與的大小,這就是合情推理,它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類比,推斷出>>。不論是演繹推理還是合情推理,這種推理能力的思維都是“看得見的”,必須引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高度關注。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溧水區經濟開發區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