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軍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一)在巴黎圣母院前,一個八九歲的女孩站在這座美輪美奐的建筑前,抬頭向上專注地看著什么。突然,傳來一個焦急的聲音:“你在干嗎?快過來拍照??禳c!”“媽媽,我在看頂上的雕花,那個紋路……”“看什么看,快來拍照。你要看雕花,讓爸爸拍下來,你回家在電腦上想放多大看就放多大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小女孩跑過去了。拍完后,媽媽似乎忘了讓孩子再去看頂上的雕花,更別說讓孩子爸拍一張建筑照片了。
(二)之后,媽媽摟著女兒邊走邊不斷啟發她:“巴黎圣母院,咱們親眼見了哦,可以好好寫篇作文了吧?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你以后若不記得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就想想巴黎圣母院的樣子。它還是一本名著的書名,對不對???這本書誰寫的?。孔魑拈_頭你怎么寫啊……”和媽媽滔滔不絕的興奮相比,孩子懨懨地沉默著。
費心教育孩子的媽媽,為什么不能給孩子留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她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巴黎,用自己的心感受巴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巴黎呢?其結果是,孩子不但失去了快樂,而且很容易迷失自我。
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的學生。學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好奇心、興趣、意愿、情感、思維、審美和語言,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激發和引導他們自由發展。假如師生一起外出活動,學生也像那個孩子一樣喜歡看雕花,教師就應該停下來陪學生欣賞;如果行程緊張,不拍照又何妨?鼓勵學生寫篇作文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要用“八股文”的程式來加以規范,要以激發興趣為主——“我手寫我心”。如果讓學生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那就得不償失了,因為帶著學生外出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寫作文,還有放松心情、欣賞風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就寫作本身來看,“有意思”遠比“有意義”重要得多?!坝幸馑肌笔菍W生本真的自然流露,而“有意義”則是成人眼中程式化的“八股文”。為什么文中的“孩子懨懨地沉默著”?因為媽媽的一己之好,屏蔽了她身體的自由,心靈的自由。
學校里,這樣的教師也不少見。他們帶著學生去郊游、踏青、參觀、登山、看海等,都是從自己喜好出發,對學生指指點點,把自己所謂的審美觀強加給他們。公園里,學生被一些無名的紅花綠草所吸引,教師卻非要逼著他們去看“花之君子”蓮花,觀“花之富貴”牡丹;在海邊,學生一心想著捉淺水灘里的小魚、小螃蟹,教師卻饒有興趣地“引導”孩子欣賞碧海藍天?;顒託w來,教師會讓學生寫作文,而且要求盡量寫得“有意義”“有價值”。其結果是,學生寧愿呆在教室里,也不愿意再跟著教師外出活動了。
記得有一次,我準備帶著學生去春游。聽到這個消息,學生卻表現得出奇的安靜,不興奮也不激動。我很吃驚,就問:“同學們難道不想出去放松一下嗎?”
“想?!睂W生異口同聲。
“那你們為什么不高興呢?”我好奇地問道。
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不管走到哪里,老師都要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庇械恼f:“不管什么時候,我們都要統一行動,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根本沒有什么自由?!庇械恼f:“寫完作文,老師批評我活動時候只想著玩想著吃,既不好好觀察,也不聽他的講解,寫的作文沒有什么意義?!薄?/p>
當學生聽說這次春游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純玩”時,個個歡呼雀躍,大聲地喊起來:“老師,我愛你!”“萬歲!”“解放了!”“好幸福??!”……整個教室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由此,我又聯想到我們的教育。給學生一些自由,就是讓學生按照他們成長的節奏和方式成為獨特的自己。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心飛翔,他們會讓你笑,讓你暖,讓你思考,讓你通向他們的內心世界,看到他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你若愛她,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她,并且給她自由。”(泰戈爾語)親愛的教師,你若愛學生,就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心飛翔,并且從此時此刻做起吧。
(作者單位:山東日照市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